享受读书的丰富与惬意

2018年08月13日 07:45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徐 达

  “站着读书”的岁月似乎消耗了青春,但我们从不后悔这种“消耗”。它帮我们收获了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开启了丰富而惬意的精神世界

  暑热天气,信步三里屯太古里,寻到一个闹中取静的地方——三联韬奋书店。无论不远处的酒吧夜店如何喧闹,一进入书店,抬眼看到满架籍册,就仿若找到一处可停驻身心的驿站。

  笔者边翻看书架上琳琅满目的书,边和朋友讨论起这本书读过的感受、那本书背后的学术渊源与掌故,会心而惬意,让我们想起学生时代在图书馆“站着读书”的岁月。回忆起来,在书山面前求知若渴的我们保持站着的姿态,原来一直都是在练眼力,也练体力。那些看似枯燥的日子似乎消耗了青春,但我们从不后悔这种“消耗”,它帮我们收获了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开启了丰富而惬意的精神世界。

  读书不应成负担。青少年读书更多建立在求知基础上,但应试、课堂之外的阅读,不妨更多基于兴趣导向,让他们享受读书本身的乐趣。时下不少“课外必读书目”开出的名著书单,孩子们是否读得下去?有的同学表示:不少篇目“老师要求我们必读,但风格和我们喜欢的不一样。没什么兴趣,也不太能理解”。这种“任务”似的读书,让读书的意趣全失。笔者记得,李白、杜甫的诗篇,苏轼、柳永的词调,“水浒”“红楼梦”的世界,巴金的激流冷暖,钱钟书的围城世态,勃朗特姐妹的庄园故事,托尔斯泰笔下人性的复活,都曾让年少的自己沉浸在阅读世界的丰富与惬意中。那时没按什么指定书目来读书,更多凭兴趣自由选择,在一片相对自在的天地中享受阅读的快乐,收获了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当然,书籍水平良莠不齐,对青少年读书有必要引导和推荐,但不能成为强制性要求、成为任务。即便是少年时代“死记硬背”一些古诗文,成年后“反刍”,能更好认识诗文里的意境和智慧,这种模式也最好要建立在兴趣基础上。

  读书不能功利化。读书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学习知识、充实头脑、开阔境界的过程,但读书不能被功利化,成为某些人炫耀的资本,也不能单纯以阅读数量或速度为尚。读书是自我积淀、提升素养的过程,“得失寸心知”,被功利化甚至成为攀比的资源,显然失去了阅读的真义。“去功利化”的阅读才有助于我们陶冶心性,在众声喧哗中保持内心的清醒与宁静。

  读书不必设门槛。读书应讲求方法和技巧,对青少年读书要加以引导,但不必人为设置过多门槛,反而限制了阅读的灵性。时下为方便青少年,出现了不少分级阅读的方法和模式,根据不同年龄推荐书单。这种方法有一定合理性,但不能完全相信甚至依赖,要依据个体情况摸索调整读书方法。不少古人读书就有自己独到的方法。据王粲《英雄记钞》载: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陶潜在自传性短文《五柳先生传》中写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见,读书方法因人而异,不应拘泥于某种形式。

  在大堆书籍中,有丰富的营养,也有“文明的垃圾”。对青少年而言,要通过接受正确引导和自身阅读实践,探索合理得宜的读书方法,学会区分好知识与坏知识、善道德与恶道德、真文明与伪文明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享受读书的丰富与惬意。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享受读书的丰富与惬意

2018-08-13 07:45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