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标签”矮化了文艺作品内在价值

2018年08月10日 08:29    来源:科技日报    杨 仑

  原标题:“三观标签”矮化了文艺作品内在价值

  最近,“三观”成了网络短评和弹幕里很流行的一个词。在豆瓣、b站等网站浏览文艺作品条目,你会发现,原来包法利夫人是爱慕虚荣的白富美;《红与黑》描写了一个凤凰男的故事;《红楼梦》中的晴雯不是反抗者形象,而是“作女”的典型代表……

  如果这只局限于互联网次级文化当中,倒也无伤大雅;问题是,三观正不正,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用户当成评价文艺作品的重要标准,上述这些经典作品都未能幸免如此“审查”。

  在互联网加持下的快销时代,很多人似乎没有太多耐心品读经典,细细体会作者与批评家们的千锤百炼。于是,热热闹闹的弹幕、快节奏的观点反馈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标签化的“三观式评价法”的盛行。似乎掌握了这个“法门”,世界一下子从复杂、多元,简化成了好与坏、是与非。

  不可否认,有些“三观评判”是社会生活中主流认同的价值取向,但并不适合作为文学批评的唯一标准,因为它很容易让观众、读者受到标签的引导,在欣赏、判断文艺作品时有了预设立场,戴上有色眼镜。依赖标签评判文艺作品,在“三观”上寻找大众认同,事实上是放弃了独立思考的机会,丢掉了和作者进行心灵交流的乐趣。

  而且,多数情况下,当人们用简单的“三观”审视文艺作品时,评论者是在用现代人的思维与标准衡量古人,完全无视历史背景与时代发展进程,结论自然而然地可能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淖。譬如包法利夫人,作者福楼拜透过该角色描写了一幕时代悲剧,深刻揭露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这样立体、深刻的角色,绝不是“爱慕虚荣白富美”的标签所能容纳。

  这种碎片化、去中心化传播模式的盛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作者的创作专注力。现在的网络文学界盛行一种做法:很多作者干脆在文章前注明主角的标签属性,并声明“本文三观绝对正”。一方面,作者主动放弃了对文章思想性的探索,难以创作出高水准的作品;另一方面,标签化的文艺批评,也很难对文学实践本身产生积极的影响。

  由此看来,标签化的文艺批评只会矮化文艺作品的内在价值,将世界扁平化、简单化。而真实的世界,绝不只是这个样子。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

“三观标签”矮化了文艺作品内在价值

2018-08-10 08:29 来源:科技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