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旅游三个关键词:全域、乡村、避暑

2018年07月26日 11:54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张洽棠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就推动旅游与其他行业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快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等问题,首次对如何走全域旅游发展的新道路做出全面部署。

  如何在全域旅游时代做出各地的特色?近日,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赴吉林省实地调研采访旅游发展情况,在吉林22℃清爽的夏天,感受到从时空到视野的全域旅游、从扶贫到文化的乡村旅游,以及从共识到特色的避暑旅游。

  全域旅游:从时空到视野

  自2015年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各行各业进行了从需求端向供给端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旅游行业,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原旅游科学研究所所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王兴斌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持续旺盛的国民旅游市场表明,当前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给侧结构不合理、不平衡,不能适应需求侧多元化、升级型的市场消费。目前旅游业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凸现”现象,看上去是市场问题,但归根到底是供给侧结构的问题。如团队旅游市场中的乱象之所以久治不愈,是线性观光产品雷同与泛滥,旅游供应商进入门槛过低,良莠并存甚至劣胜优汰的结果。

  王兴斌提到,对于政府来说,要把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置于地方国民经济的全局之中,因地制宜、统筹谋划,搞活存量与做优增量并举,提升已有产品与开发新业态并重,防止盲目上马形成新的产能过剩。

  而全域旅游则是旅游供给侧改革的总体解决方案。中国旅游研究院区域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佑印表示,全域旅游是实现区域发展多规合一的促进手段,是直面旅游业发展中景区内外两重天矛盾的政策措施,是适应大众旅游时代的当代旅游发展战略。

  据统计,2017年吉林省接待游客总数19241.33万人次,同比增长16.06%;实现旅游总收入3507.04亿元,同比增长21.04%,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98和5.9个百分点。

  吉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杨安娣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从空间布局看,长白山生态旅游中心和长吉旅游经济中心双核驱动,东、中、西三大旅游发展区互为支撑,长吉图休闲度假、鸭绿江边境风情、南部文化康养和草原湿地生态四条精品旅游带贯穿全域,旅游热点在吉林全境遍地开花、精彩绽放;延边“旅游兴州”、通化“旅游强市”竞相兴起,产业首位度大幅提升,全省发展氛围空前浓厚。

  从时序分布看,两年的持续发力和精心打造已见成效,冬季冰雪和夏季避暑休闲两翼齐飞,“冷”资源已经“热”起来,“凉”资源正在“火”起来,形成“联动冬夏、带动春秋、驱动全年”的产业发展格局,特色资源优势正在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

  从思维视野看,将合作触角延伸到全国,将工作视角扩展到国际,将发展标准对标到最高。吉林深化省际合作水平,南联浙江,两省省长开启“千万游客互换行动”,在第二届雪博会期间,浙江旅游包机——“诗画浙江”号首航吉林;北交黑龙江,建立“旅游共同体”,联手推介冰雪产品,做大“白山黑水”冰雪品牌,打通东北冰雪旅游通道。拓展境外交流空间,赴瑞士、瑞典等殿堂级冰雪强国开展交流推广活动,用吉林冰雪的神秘之美、神奇之美、神韵之美完成了吉林旅游的第一次国际亮相。利用香港回归20周年契机,赴港开展“精彩吉林·温暖相约——冬季到吉林来玩雪”旅游交流周活动,以香港为窗口和突破口,深度拓展港澳及东南亚客源市场,破解入境游短板。

  乡村旅游:从扶贫到文化

  离开近40度的北京,来到了22度的吉林,可谓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其中,朝鲜族的民宿令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印象深刻。在金达莱村民宿,桌上摆满了各种花色的打糕制品,展示着生活的多姿多彩,屋内干净整洁,井井有条,50多岁的朴阿姨满脸笑容,讲述起旅游给生活带来的改变,一年平均多挣3000多元。

  乡村生活舒适不仅体现在民宿上,晚饭后的篝火表演再现了朝鲜族能歌善舞的一面,年龄最小的50岁,最大的76岁,舞蹈队神采奕奕,无论是乐曲,还是舞蹈,让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充分感受到了朝鲜族人热情似火的一面。

  屋外,夜里金达莱村安静平和,走在路上,仰望星空,北斗七星清晰可见。屋内,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亲自体验了一把“打地铺”的感觉,小米智能电视、高速率wifi、浴霸等现代化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地暖定在50摄氏度,温暖至极,颇有家的感觉。

  金达莱村是吉林乡村旅游的一个缩影,而乡村旅游则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对于乡村旅游的整体规划,杨安娣表示,通过开展全省调研,吉林形成了第一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报告》,首次召开全省乡村旅游工作会议,并在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和乡村旅馆评定中第一次引入了规范和标准,这标志着吉林省的乡村旅游发展从零散走向系统,从无序走向规范,从自发走向统筹。

  旅游扶贫是乡村旅游的一个关键词。长白县马鹿沟镇果园村位于长白山南麓,鸭绿江源头,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两江道惠山市隔江相望,也是沿江旅游公路通往长白山天池的必经之路。果园村村主任李寿福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果园村以边境游与水果采摘为主,村中贫困户共有9户10人,在2017年时全部脱贫,村民2017年平均收入保守估计15000元,而2015年为9800元,两年内增长了三分之一。

  在果园村,朝鲜族特色民宿总面积5120平方米,分为40平方米、60平方米、80平方米三种户型。朝鲜族房屋一般朝南,便于采光,大屋面、坡顶、外廊柱、白墙、青瓦,远看立如飞鹤。巨矢城旅行社总经理史燕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现在这里几乎所有的住户都开办了家庭旅馆,果园村的村民也真正享受到了旅游开发带来的实惠,旅游扶贫效果十分显著。

  吉林省把乡村旅游作为扶贫、富民的新渠道。据杨安娣介绍,吉林省旅发委联合12部门印发《吉林省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实施方案》,累计投入千余万资金,创建国家级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3个、能人带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2个、“合作社+农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2个、“公司+农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3个;连续三年创建全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3个;培训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150余人次。全省全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和总收入分别增长28.15%和30.05%。

  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的另一个关键词。在被誉为“中国最美古村落”的锦江满族木屋村,木屋村运营管理经理左永志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过去村民需要贷款种地,还有不少人经常打牌,现在发展乡村旅游,村民精力都放在旅游创收上,几乎家家都有机动车,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民风民俗方面,都有不少提升。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来到了左永志的家,炕铺的小桌上摆着各式各样的精美剪纸,墙壁上挂着东北抗联的剧照,还有各式各样的八路军、日军等服饰和枪械道具。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还在其他人家看到了现磨豆浆、现煎大饼等一系列满族文化体验项目。左永志表示,在乡村旅游时注入更多当地特色文化和红色文化,体现出乡村旅游“寓教于乐”的意义。

  避暑旅游:从共识到特色

  提到吉林避暑圣地,首先想到的就是长白山。有人说过,“走遍万水千山,最美松水白山”。王安石亦赞美道:“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所谓“原始、源头、元气”,“神奇、神圣、神秘”,生动概括了长白山神奇、丰厚、博大的自然资源和风土风貌、人文历史。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从长白山下到南坡天池,在炎热的夏季感受到了透彻的凉爽。

  长白山旅游局局长孟凡迎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春可踏雪赏花,夏可避暑度假,秋观层林尽染,冬游雪域王国”,长白山火山极为独特与罕见,是构成地球演化史第四纪阶段的突出例证,在长白山火山和森林上发育的天池、瀑布、大峡谷、温泉群、长白林海、高山花园以及世界罕见的山地植被垂直分布带等天下闻名,其中已查明有49处景区(景点)可供旅游和开发,具有极高的美学及科研价值,是中国东北最具魅力的旅游目的地。

  避暑旅游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8年3月,《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开发避暑旅游产品,推动建设一批避暑度假目的地”。避暑旅游由概念成为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共识和行动。

  避暑休闲要从资源产业变为特色产业。杨安娣表示,吉林的避暑旅游有一定基础,但多年来主要依靠气候优势。青山绿水到处都有,吉林的特色在哪,还需要综合施策,深耕细耘,持续打造。杨安娣认为,在政策层面,要进一步完善《关于壮大避暑休闲产业的实施意见》,强化政策引领产业发展,努力构建“森林避暑、滨水体验、避暑康养、避暑名城、避暑地产、休闲农业、休闲文化”等“七位一体”的避暑休闲核心产业体系。在产业特色上,突出“山水清奇,森林清谧,田园清馨,文化清醇,生活清逸,舌尖清香”,健全“绿色”产品体系,加大生态休闲、健康养老等产品开发力度,打造吉林“凉”夏,让吉林成为夏季旅居胜地。

  对于避暑旅游应该注意的问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强调,避暑旅游专业性强,比如气温的变化,直接影响旅游者的避暑决策。因此,避暑旅游宣传要始终掌握客源地和目的地气温和温差变化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客源地开发,而不是对高温城市采用撒网式的推介。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目的地城市优良舒适避暑气候天数在变少。尽管东北地区是我国传统低温区域,但避暑适宜期时段在变化,周期在缩短,因此避暑旅游的开发可能需要以旬而非月为单位来考虑。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刘园香 )

吉林旅游三个关键词:全域、乡村、避暑

2018-07-26 11:54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