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乡村振兴 要因地制宜弘扬民族文化

2018年07月17日 09:31    来源:云南日报    戴荣里

  边疆是群众“渔猎种养,繁衍生息”的美好家园,显示中华民俗文化的特定符号,更是边疆群众“记得住乡愁”的精神寄托,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当代责任。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边疆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结合云南实际,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研究、挖掘民族文化特色,因地制宜振兴乡村发展,是瑞丽市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瑞丽作为边疆城市,边疆村寨的独特性给乡村振兴提出了新的课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该按照“旅游特色型、美丽宜居型、提升改善型、自然山水型、基本整洁型”5种类型建设新型边疆村寨,分步分类实施推进。以建设“产业生态化、居住城镇化、风貌特色化、特征民族化、环境卫生化”美丽宜居村庄为目标,以加强村庄规划管理、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和提升村容村貌为主攻方向,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项举措,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的短板,为如期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瑞丽要实现乡村振兴的大发展,需结合地方自然和人文环境,描绘丰富多彩的乡村画卷。

  保留民族服饰,彰显民族文化特色。瑞丽有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傈僳族和德昂族等5个世居少数民族,各民族服饰特色浓郁:傣族服饰淡雅美观,景颇服饰盛装时尚美艳,阿昌族的动植物图案精美,德昂姑娘鲜艳的腰箍耀眼,傈僳妇女黑白分明的服饰十分夺目。这些服装既能显示民族特色,又起着美化身体的功能,有的还能表示婚否、年龄,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但随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传播,穿民族服饰的边民越来越少了,民族服饰的问题应该引起各级管理者高度重视。瑞丽之美,首先体现在民族文化之美上,也体现在民族服饰之美上,“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方显民族地方特色。在建设特色民族村寨、发展农村旅游时,要想留住游人,就要多展示民族服饰。民族服饰是少数民族的穿着标志和文化标志,应倡导穿戴民族服饰的常态化,不仅节日节庆时倡导“讲民族话、唱民族歌、着民族装、跳民族舞”,更应化为日常行为。发掘民族服饰文化的深厚含义并进行与时俱进的改良,才能让瑞丽民族服饰特色鲜明,光彩夺目。

  珍视原生态民居文化,书写乡村振兴新画卷。瑞丽多民族杂居,形成了丰富多元的建筑民居文化。建筑以干栏式为主,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傣族民居以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为主,瑞丽傣家竹楼最具特色;景颇族居于半山上,房屋背山面水而建,形成梯形屋顶的竹楼外貌;阿昌族的三合或四合院式;德昂族房顶覆盖原生态的茅草,四周都有屋檐的穿斗房;傈僳族的千脚落地房;汉族的中原文化古朴建筑风格,这些民居作为边疆民族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体现民俗特色的物化形式。而今,一些地方抛弃原来的建筑民居风格,出现与整体民居不协调的建筑,如混凝土平房和别墅,盲目追求城市特色,对民居文化造成损害。瑞丽要留住乡愁,不能搞大拆大建,不要轻易改变乡村的山水格局,应格外注重对原生态民居文化的保护,一村一特色,形成民族特色村寨。

  凝聚乡贤力量,建设美丽新农村。乡贤文化根植乡土、贴近农民生活,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瑞丽市民族历史文化深厚,乡贤是文化传承的最好诠释者,从现实情况看,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正日益成为“乡贤”的主体。瑞丽市“十三五”规划提出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措施,而乡贤对推动移风易俗、文明乡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瑞丽在建设美丽乡村新时代,要发掘乡贤文化,让乡贤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面的成功人士,以其学识专长、创业经验反哺桑梓,建设美丽乡村。

  深入挖掘特色资源,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瑞丽民族宗教文化尤其是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底蕴深厚,亮点纷呈。勐卯镇姐勒金塔享有“东南亚四大佛塔之一”的盛誉,每年都有大批国内外信众前来参拜;姐相乡雷奘相奘寺是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德宏后首建的奘寺,被誉为“东南亚八大奘寺之一”;弄岛镇召尚弄纪念塔彰显着著名傣族诗人、傣族文学精品《娥并与桑洛》的创作者——召尚弄在少数民族文艺中的地位,傣族圣祖诏武定的事迹在南亚、东南亚国家广为流传,对增进瑞丽与南亚、东南亚的文化交流具有重大意义。近几年,瑞丽实施阿昌族传统文化影像资料数据库建设工程,以文字形式收集阿昌族口传山歌、孝歌、祭祀歌、民间耍灯调、小调灯,以录影形式收录阿昌族各类传统拳术,收集一批阿昌族的传统织机;实施芒市傈僳族弩弓传统文化抢救项目,建设弩弓体验馆,实施德昂族创世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的保护和传承项目,建设了邦外和沪东娜传习所。加强对傣族、景颇族织锦、景颇族药酒、傣族土陶、傣族银器、傣族剪纸等民族文化的传习和开发力度。加强培育傣族、景颇族织锦产业,推动织锦传统技艺与时代潮流接轨。创造性地开发双语课程,创编极具地方民族特色的教育教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作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要手段,成功申报了傣族剪纸、傣族传统制陶技艺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今后,瑞丽要牢牢把握民族宗教文化的命脉,积极探索、发掘民族宗教文化特色资源,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保护力度。

  中缅胞波情推动跨国婚姻与文化的融合。瑞丽与缅甸山水相连、村寨相望,边民通婚互市、其乐融融。边民跨国婚姻的产生,除了社会环境因素之外,还与边境地区长久以来形成的特殊场域——跨疆界传统小社会及其内部孕育的民族宗教文化等相关。当前,在瑞丽边疆村寨,中缅两国群众通婚现象普遍。跨国婚姻增进了中缅文化的交流,但是,由于文化习俗、社会背景和生活习惯的差异,也出现一些问题。正确处理跨国婚姻与文化融合问题,有利于当前新农村工作的开展,推动农村和谐进步,促进农村文化繁荣发展,形成良好的乡风民俗。应高度重视边民跨国婚姻的历史性与现实性,尊重双方文化差异,加强相互协调沟通,促进新农村建设。

  促进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推动新农村建设迈上新台阶。瑞丽要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培育乡风民风、改善人居环境、丰富文化活动,增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充分利用农村各种宣传平台和载体,广泛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公益广告等宣传普及,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民群众日常生活。广泛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深化“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及“好邻居”“好婆婆”“好媳妇”等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农村文明素质和文明程度。将村庄规划管控、环境卫生、村容村貌、古树名木保护、公共设施管护、推动移风易俗等要求纳入村规民约,运用村规家训、牌匾楹联、俗语格言等乡风教化资源,潜移默化地影响农民群众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在农村建立健全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乡风评议组织,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促进农民群众养成共管共享的良好习惯。

  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在建设大美瑞丽边疆乡村的过程中,瑞丽既要依托自然资源,又要充分发掘和保护民族宗教文化,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善作善成,形成乡村新风俗,让和谐美丽的瑞丽走出一条边疆文化振兴之路,以更加独特、出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让每一名瑞丽人获得幸福感,让每一名旅游者感受到瑞丽的民族文化之美。

  (作者系瑞丽市委常委、副市长)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刘园香 )

边疆乡村振兴 要因地制宜弘扬民族文化

2018-07-17 09:31 来源:云南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