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论坛在京召开

2018年06月27日 08:09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27日讯 2018年6月26日,“第三届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论坛”在北京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活化利用 创新驱动。

论坛现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励小捷做了题为《文物保护利用:怎么看?怎么办?》的主旨演讲。他提出了文物利用的“四梁八柱”。“四梁”是文物合理利用的基本任务,“八柱”是保证文物合理利用的底线和措施。四项基本任务是:进一步扩大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开放度、促进馆藏文物的利用、充分利用互联网促进文物价值的传播、部分不可移动文物可以通过经营性利用实现升值。四项任务是文物合理利用最具基础性、必要性、可操作性的,而且是可衡量、可检验的。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以开放率、藏品利用率、价值传播率、资产增值率为主要内容的文物利用的指标体系,使文物利用工作有了实实在在的抓手。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杭侃以《谁为古今殊》为题,分享了文化遗产资源与当代设计相融合,推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有益尝试。他指出,遗产保护不能仅仅理解为对存留至今的古物进行被动地保护,它还是一种将物、场所与实践主动聚集起来的利用过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苏杨认为,文物合理适度的利用,其要点是统筹保护利用关系、保护成果惠及人民、文物部门守土尽责、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其难点是权衡保护利用的关系,在保护的基础上谈利用。在新型城镇化中如何做好活化利用,他给出的建议是“先知禁区,再造新区”。“如何活,怎样化?”是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中国汉画学会陈履生会长思考的问题,他认为,“活”易“化”难。要提高博物馆的专业化管理水平,展览质量上不去,只靠在网上“抖”是没有用的。同时,“活”也要去除同质化,不是说把文物陈列或展现出来就实现了共享的目的。国家文物局政策研究处处长彭跃辉讲到,当前文物工作地位显著提升,体现了三个“前所未有”:党和国家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国事活动站台频率前所未有,国际舞台出彩时刻前所未有。他举例阐述了社会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价值彰显和路径,是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会长刘惠平、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晶分别就社会力量助力古籍保护和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做了精彩演讲。鼓浪屿管委会副主任王唯山、上海文物局文物保护管理处舒晟岚、香港信和置业有限公司中国业务总经理黄若红、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城乡统筹委员会副会长孙君、武汉共享遗产研究会秘书长丁援、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秘书长杨秀清、山西文博志愿者之家创办人李强分别结合本单位文物活化利用实践做了案例分享。

  论坛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主办。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组织、机构和团队,从事文物保护利用相关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文物保护利用相关行业领导近200人参加了论坛。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成琪 )

第三届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论坛在京召开

2018-06-27 08:09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