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用“戏子”辱没文化 警惕“正义之名”的“恶言”

2018年06月15日 08:46    来源:中国文化报    杨晓华

  原标题:别用“戏子”辱没文化

  日前,因为前央视主持人崔永元揭露影视圈内幕而引发的对影视界天价片酬和收入合法性的讨论已是沸沸扬扬。国家税务局第一时间回应舆论,声明将依法展开调查核实。这一尚在发酵中的事件,若有正确的价值观导引,可望成为改善影视圈甚至整个演艺圈风气,提升从业者道德修养的良好契机。但是连日来,坊间尤其是网上出现不少人,不断用“戏子”指呼影视演员,这表面上是为了伸张道义,背后却显露出缺乏知识和涵养的霸蛮气质。

  “戏子”是旧社会专门称呼职业戏曲演员的词汇,具有明显的轻侮和蔑视意味。中国戏曲源于古代的优伶,优伶的歌舞和戏谑,曾经给王侯将相提供了休闲和娱乐,但是却始终在社会地位上被贬斥。在杂剧兴盛的元代,有法令明确规定:“娼优之家,及患废疾,若犯上恶、奸盗之人,不许应试。”及至戏曲繁荣的清代同光年间,曾深得慈禧太后赏识的名伶杨月楼因为与粤商女儿的私情,竟被法办,主要原因就是“定例良贱不可为婚,总总不合事理”,可见戏曲演员无论如何出入显贵门厅,依然难以洗刷出身低贱的污名。实际上,旧社会的绝大多数戏曲演员居无定所、随遇而安,游走勾栏瓦舍、乡野田间,收入寒微,地位低下,再加上确有不少演员和戏班,为了迎合市场,肆意编造粗俗低劣的节目,寡廉鲜耻地厮混于社会边缘,愈发沉淀了跨越各个阶层的对戏曲演员的轻侮和蔑视。

  其实,从优伶到戏曲演员,只是社会分工中的职业分化,这一职业的功能及性质和其他职业本质上并无高下之别、天然优劣。从古代开始,就有一些优伶虽然地位卑微,却如忠臣烈士般心怀天下大义,优孟哭谏楚庄王,石野猪巧谏唐僖宗,皆以卑贱之身而立奇伟之功,被传为美谈。在戏曲繁盛的明清时期,戏曲行业的道德自律十分鲜明。我国戏曲界崇奉“西秦王爷”和“田都元帅”,就是通过这两位保护神的功业和气节故事,感召梨园子弟勤学苦练,洁身自好。

  从学术上说,王国维撰写《宋元戏曲史》,将戏曲艺术首次纳入现代学术的家族,客观上也肯定了戏曲演员的重要价值。梁启超首倡戏曲改良,他以天纵英才、文化大纛的身份将汤显祖、孔尚任、蒋士铨和拜伦、弥尔顿相提并论,称誉谭鑫培“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卅纪轰如雷”,都极大地提高了戏曲和戏曲演员的社会和文化地位。新中国成立以后,从经济基础和文化体制上彻底改变了戏曲演员的社会地位,对演员的保护和尊敬不断被强化。

  因此,今天有不少人动不动还说“戏子无情”“戏子无义”“戏子当道”“戏子误国”这样严重侵犯戏曲演员,乃至于全体表演艺术尊严的浑话,甚至发明“将军坟前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这样的词句,看似义正辞严地在推崇科学家的时代作用,却又体现出污名表演艺术的荒唐粗陋。正如莎士比亚所言:“大千世界是个舞台,人人是这个舞台上的演员。”诗人席慕蓉说:“台上,我们演绎得如此逼真,如此精彩,仿佛如痴如醉,孰不知,花开花落,草长莺飞……台下,当戏已落幕,霓虹和鲜花都不复存在,耳边仍萦绕着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洗去精心涂抹的油彩,原来只有你孤身一人,独自背负着寂寞。”如果非要使用“戏子”这一词,不如说,在生命和时间的流逝中,我们谁不是美丽而又伤逝的戏子呢?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冬阳 )

别用“戏子”辱没文化 警惕“正义之名”的“恶言”

2018-06-15 08:46 来源:中国文化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