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缩书”引读者热议:是读书捷径还是碎片化阅读

2018年04月11日 09:46    来源:深圳商报    魏沛娜

  原标题:多家网站、App推出“浓缩书”引读者热议:是读书捷径还是碎片化阅读?

  从此“知道”就够了吗?

  读“浓缩书”能学多少?读“浓缩书”是“真读书”吗?最近,随着一些网站、App推出“浓缩书”业务,网友读者议论纷纭。通过书摘、内容简介等方式,“皇皇巨著”亦能浓缩在短短几页之中,读者学来少费工夫。对于“浓缩书”的市场走俏,有的人认为这属于“知识付费”时代一种普遍的知识传递,有其意义所在;有的人认为这并不是真正的阅读,乃至会进一步打击深度阅读。如何看待“浓缩书”的流行,深圳商报记者昨日采访了几位学者。

  “浓缩书”是一种读书途径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的接触率为68.2%,较2015年上升了4.2个百分点。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对于同样内容的纸质版和电子版图书,在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中,有51.2%的人更倾向于购买电子版。

  数字化阅读的发展,提升了国民综合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这也是时下“浓缩书”业务受捧的原因之一。记者看到,比如“getAbstract”这款资讯阅读App,据介绍是“全球最大的在线浓缩知识文库”,强大的是在“注意力碎片化时代”中“8分钟读一本书”;又如“Blinklist”这款软件也是集中于书摘分享。这些“浓缩书”App有的需要付费,有的只要通过邮箱注册,就能享受免费阅读,厚厚的书本会被浓缩成“导读”“要点速记”“方法归纳”等板块,平台会替用户迅速概括好内容,一目了然。有读者留言表示,“浓缩书”APP条理清晰,可以节约时间,对于选书和了解各种观点很有助益,因为篇幅短小,也很容易坚持阅读,“高大上的全本固然好,但有时就是这种简单的东西更容易持续地行动”。

  诚然,书海浩荡,如何选书读书自是一门学问。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张丰乾向本报记者介绍,“浓缩书”实际上在古代早已出现,比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便是一部内容丰富、较系统地研究古典文献的重要工具书、解题式书目的代表作。清人张之洞曾言:“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或经,或史,或词章,或经济,或天算地舆。经治何经,史治何史,经济是何条,因类以求,各有专注……今为诸君指一良师,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读一过,即略知学术门径矣。”张丰乾指出,“浓缩书”可视为一种了解书的主要内容的途径。今天兴起的这些“浓缩书”App便于携带,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阅读方便。然而“浓缩书”业务即便视如张之洞所说的“门径”,但也不能仅仅停留于门径;而且门径也要找对,以免误入歧途或南辕北辙。

  从“知识”向“知道”

  有观点认为,一方面,也许有人能够通过“浓缩书”的阅读方式,获得一些短平快的东西,但它贬低了经典的价值,对阅读者知识的储备、气质的培养、文化素养的提升都没有帮助;另一方面,又因为如果很多人并非专业的研究者,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书,每年选几本深读即可,其他的浅尝辄止也未尝不可。值得注意的是,“浓缩”就一定是“精华”吗?

  “我认为这种‘浓缩书’以前就有,像《世界经典文学名著读本》,将几百部世界名著浓缩到一部小册子里。如果是知识普及,我认为这还是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对于有一定文化追求的读者来说,这样的浓缩书其实弊大于利,因为很多大部头,虽然体量大,但里面每句话都有特殊含义,浓缩之后,只剩下梗概,语言的魅力荡然无存了。”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研究员韩晗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浓缩书”市场的兴起是大环境下的“知识”向“知道”变化的结果,他指出,类似清代的《古文观止》与今天的“浓缩书”还有不同。“《古文观止》是为科举策论做的文选,至少保留了原文之美。但这类‘浓缩书’恰恰把原文之美弄丢了。”

  张丰乾也表达了同样的担忧。他认为,读“浓缩书”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毕竟这是一种快餐式的,容易断章取义的阅读,在一定意义上加剧知识的碎片化,助长浅尝辄止的学风,所以,他个人并不是很赞成“浓缩书”式的阅读。同时,张丰乾还提醒,使用“浓缩书”业务时还要谨慎注意书籍版本甄选、内容质量和个人隐私信息保护等问题。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

“浓缩书”引读者热议:是读书捷径还是碎片化阅读

2018-04-11 09:46 来源:深圳商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