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超贤:拍一些配得上这个时代的电影

2018年04月03日 13:18    来源:南方日报    刘长欣

  从一开始,林超贤就感觉,像《红海行动》这样的电影,他可能“不会有机会做第二次”。“在拍摄过程中,我一直有个信念——把《红海行动》当成我最后一部电影来拍。我拍的场面最大的一场戏,动用了五艘军舰,还调动了很多军人。你想象一下,一艘军舰从港口去到我们拍戏的地方,要开几个小时,要花多少钱啊!”林超贤说。

  不过林超贤也坦言,在《湄公河行动》之前,对“主旋律”这个词没概念,“我就只是拍动作片,然后希望可以给观众传递一些能量”。后来他想通了,如果观众硬要给他的作品贴上“主旋律”的标签,那也没关系。“我只能说,我大概找对了一种通过电影表达去给观众交流正能量的方法吧。”

  曾几何时,香港导演与主旋律这两个名词,似乎属于“风马牛不相及”的范畴。如今,这样的搭配几乎成为新主流电影的一个重要来源。

  被称作港式警匪动作片“专业户”的林超贤,将内地公安跨界执法题材的《湄公河行动》拍得叫好又叫座,其最新作品《红海行动》,更让他被冠以“中国最会拍战争片的导演”的新名号。而这两部作品,或许对同类型电影及其他新主流电影的拍摄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近日,南方日报独家专访了林超贤。

  有力度的真实事件放大成让人感动的电影

  南方日报:当初您拍《湄公河行动》时,中国电影市场中,这类改编自真实事件的军事题材影片并不多见,这是否也是你选择这一题材的一个主要原因?

  林超贤:其实一开始都是题材选择我,但也是因为我对这类题材确实有很浓厚的兴趣,我想要去尝试,所以我就接受了这两个挑战。

  这两个题材都来自曾经真实发生的故事,是对国人有触动的,不是空想出来的。两部电影的事件原型本身就是有力度、有基础的,所以才会有空间把它放大,放大成为一部让人感动的电影。坦白说,如果不是因为有这样的基础,我可能也很难拍得出来。

  南方日报:从内核来说,我们能从这两部电影里寻到哪些一样的意义?

  林超贤:这两部电影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让我们知道世界上有一群和我们不一样的人。《湄公河行动》讲的是缉毒警察,《红海行动》讲的是中国海军陆战队。这两种人离普通人的生活其实并不算近,也是大家平时遇不到也很难去特意了解的,但是看过电影之后人们就会发现,原来他们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做出了那么多的牺牲,都是为了可以让我们平静安宁地过自己的生活。

  我想这就是这两部电影共同的意义所在。观众看过电影之后觉得被打动了,产生共鸣了,那我也算是真正做到了。

  这是一个关于营救的故事没时间做大段文戏

  南方日报:在拍摄以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时,在真实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等方面如何平衡?

  林超贤:以《红海行动》为例,在跟海军沟通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在“也门撤侨”的行动中,特种部队真的有做过相关的预案,如果需要特种部队潜入当地解救侨民的话,应该如何部署,可能会发生怎样的情况,这些都是前期做过计划的。所以这个剧情实际上是把没有发生但极有可能发生的事情,让它们在电影中真实发生了,相当于在银幕上模拟了一下特种部队针对真实情况实施预案的结果。在确定了这个作为电影的主题和故事背景之后,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不偏离这个基础,然后把一些为其他层面服务的元素,比如一些商业化的元素融入进去。

  南方日报:客观而言,对于《红海行动》,外界也不完全是赞许声。有部分观众就评价“影片战斗戏充实,但文戏显得略微生硬”,对此你怎么看?你觉得在战争片中该怎样平衡武戏与文戏?

  林超贤:《红海行动》是一个关于营救的故事,蛟龙小队要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去到一个国家把人带回来,看过电影的朋友都知道,整个过程中发生了那么多的事,你根本没有时间突然停下来去做一大段文戏,那会影响整个故事的节奏感。包括对于人物的刻画也是更多要根据故事的发展来推动,我不太可能为了突出一个人物,就去给他增加刻板的文戏或是过多的眼神交流,就为了让观众记住他,这个是会破坏整个电影的节奏的。

  我觉得,不管是文戏还是武戏,每一场戏都要有内容,要有它想表达的东西,要尽可能用画面和声音去传递一种力量,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可以了。不用刻意强调是文戏还是武戏,更不用强行去考虑那个比重。

  事实上,《红海行动》跟别的电影都不太一样,不光是动作戏,还有很多战争的场面,这种情况下又要把感情融入进去,就有点难度。所以我没有时间去做无效的事,我只能尽力保证每一个镜头都不要浪费,每一句台词都言之有物,每一个角色都能让人记住。

  让观众看到战争本来的样子

  南方日报:《红海行动》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看到了教科书般的团队协作”。回看您的作品,“双雄争霸”是一大特点,而无论《湄公河行动》还是《红海行动》,你似乎并不喜欢给主角赋予无敌的主角光环。为什么偏爱这样的设置?

  林超贤:这样处理的原因是让观众相信主人公和他们一样,是真实存在的人,他们的绝望和希望、恐惧或勇敢,选择或放弃,都是可以让人感同身受的。

  这个是我一直以来所坚持的。《红海行动》中也是这样,蛟龙是战士,但不是超人,中弹会流血,会死,面对战场上那么残酷的画面会害怕,但他们的勇敢之处在于,他们选择接受和面对这一切,然后通过团队合作来完成那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个过程中他们展现出了自己的能力和勇气,让观众看到战争本来的样子,也相信他们真实存在过。我的理解,所谓的“主角光环”不是一个角色背负的东西,而是一个故事要传递的内核,《红海行动》要传递的就是那八个字:勇者无惧,强者无敌。

  南方日报:观众对以往主旋律题材影片中印象最深的是诸如近乎完美的“高大全”形象。以你的经验,在人物塑造上该如何避免“刻板化”,让观众更有共鸣呢?

  林超贤:我觉得电影是要去成就英雄的。因为观众需要看到“英雄”,需要看到面对困难,可以走出来的英雄。但英雄不是超人,所以在塑造人物上,我们会合理加入一些人性的东西。包括我看观众评论,也更愿意看到他们发掘到的细节,像是狙击手吃东西这些小细节,可以被观众留意到,我觉得还挺开心的。

  南方日报:很多人都知道,你早年拍过一些“反类型”的影片,若让你来总结《湄公河行动》和《红海行动》,是否有一些“反套路”的元素呢?

  林超贤:我看到有网友说,这部电影里的战士没有主角光环,毕竟死的死伤的伤,结果很惨烈,不是那种全身而退的完美结局,从这一点来说可能算是有点反套路吧。另外我不知道文戏比武戏少算不算反套路?

  其实,如果《湄公河行动》和《红海行动》都属于主旋律电影的话,那对我来说,最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怎么利用这个题材去跟观众沟通,让观众去喜欢这部电影。其他的,都是为电影本身服务了,“反套路”可能是个不错的噱头,但如果不能为影片本身服务,也不用刻意追求。

  我们在士兵形象塑造上和好莱坞站到同一高度

  南方日报:许多人将《红海行动》视为国产军事片的新标杆,并称“开创了主旋律电影新篇章”,然而你自己却说,此前对国产主旋律影片没有做过研究。那不知道在战争题材影片的创作上,有没有一些对您影响较大的导演及影片?在拍摄中国相应题材时,该如何更好地消化外来经验呢?

  林超贤:《红海行动》是我第一次拍军事题材的电影,在这个题材方面,好莱坞是有很多优秀作品,相比之下我们还刚起步,但应该让人们感觉到,我们在这种类型片上没有被抛开,我们要拿出来的中国军事片,既要保持中国的特色,又要达到国际范围内的一种正面意义上的共识。

  《红海行动》在美国上映之后,我看到很多外国影迷说,没想到中国也能拍出这样的军事片。他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看到了中国军人的强大和对人性的关怀。所以这让我相信,我们不是做不到,在国际语言、士兵形象和团队的塑造上,我们是可以和好莱坞站到同一高度上的。

  南方日报:学界认为,你这两部作品是“主旋律题材类型化”的典型案例,而针对此类影片,当下不少专家建议要以新的学术概念“新主流大片”来表述。作为创作者,你理想中的“新主流大片”呈现怎样的面貌,传递怎样的内容和价值观?

  林超贤:哇,这个概念感觉好高深,我就按我的理解来说吧。我觉得电影某种程度上是在传递一种使命感。以前我在香港拍动作片,传递的是一种生而为人的使命感,就是你做人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爱你的人;那随着时代发展,我作为导演,现在的使命就是继续努力拍好我擅长的电影,拍观众喜欢的电影,拍一些配得上这个国家、这个时代的电影。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刘园香 )

林超贤:拍一些配得上这个时代的电影

2018-04-03 13:18 来源:南方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