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收藏是否进入 “当代琴”阶段?

2018年03月12日 15:50    来源:羊城晚报    林清清

  原标题:琴人藏家对谈录:

  古琴收藏是否进入 “当代琴”阶段?

  

  

  

  

  

  

  明代著名斫琴家郑方所制『鲲涛』琴 梁基永 藏

  

  肖茂国斫琴作品

  3月3日晚上,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节目上,一张800年历史的南宋古琴,引发了大家刷屏的关注。根据唐朝王维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改写的《别君叹》,在这张南宋古琴的配乐下,更显得古意悠远,不仅让现场鉴赏团成员潸然泪下,这张由著名古琴演奏家、中国琴会副会长赵家珍珍藏的南宋古琴,更引发了大众关注。

  尽管前几年古琴曾因拍出过亿元高价,引发收藏界关注,但据行家统计,民国前的老琴存世数量不多,规模有限,那么古琴收藏是否进入当代琴阶段?古琴的传承与创新有何新方向?羊城晚报记者请来琴家、斫琴师以及古琴收藏家对谈。

  壹

  从市场看收藏:现象级“传承有序”乐器

  文人之“琴棋书画”,古琴排在首位。然而古琴的收藏却远不如书画的受众广泛与热门。中华传统文化讲究传承有序,而在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中,特别指出了古琴是传承有序的乐器。那么,“传承有序”这几个字,对于收藏家或是琴家,分别会有怎样的理解?

  羊城晚报:在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中,特别指出了古琴是传承有序的乐器。在你看来,古琴的传承有序,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梁基永:传承有序在古琴上有好几处体现。中国有很多传统乐器,譬如像我们比较熟悉的空篌、诗经年代的锦瑟等都已经失传了,只有琴是一直以来有传承,包括乐器本身和曲谱等,从诗经年代到现在都在进步,这在中国历史上可算是绝无仅有的。

  陈志彦:最直观的体现是,我们今天还能看见并且听见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古琴实物及其演奏,这是其他乐器不能媲美的。

  其二是古琴的演奏手法、其专用的乐谱——减字谱,也是基本从唐代就已经定型,沿用千载并且历朝历代一直有相关的琴学著作留下来。而古琴的演奏风格由于受地理等等因素的影响分为不同派别,例如广陵派的琴艺传承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

  其三是古琴的斫制工艺。光是看古琴的制作一直沿用着古雅的“斫”字就知道。在斫琴工艺上,今天我们所使用的古琴在结构上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一致。古琴千年来的稳定性,反映出其设计之合理,以及在传统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肖茂国:斫琴方法也有许多古籍记载,都有一脉相传。流传至今的历代古琴琴式,虽然有伏羲、仲尼、连珠、灵机、神农、蕉叶等十多种,其实都有古籍记载,有细致的尺度规范。我们今天的斫琴方法,基本都沿用古法。其中有些方法曾经因原材料变化发生改变,例如一度因为蚕丝缺乏而改用钢弦,但即便如此,钢弦如何使用,也是经过专家组们一起研究,尽量接近古法斫制而出的声音。

  收藏派别反映收藏观

  羊城晚报:收藏古琴也有“琴人派”和“古董派”之说,简单来说一种重声音,一种重年份,不同流派的鉴藏重点也不尽相同。作为琴人与藏家,你们分别有何看法?

  梁基永:作为一个收藏品,古琴同时兼具乐器属性和古董属性,两者兼备当然好,但如果不能兼顾,就要看买家是琴家还是收藏家。由于老琴的市场价格门槛,琴家较少能通过自己财力购买老琴,所以现在大部分买家是收藏家。在绝大部分收藏者的心中,会更看重它的古董价值,而少人注重声音。我就两者兼重,而且比较幸运的是,我到目前为止收藏到的琴基本上声音都很好,也有名家收藏过或能查到传承,入藏时我会很注重。

  陈志彦:古琴是一件乐器,又不仅仅是一件乐器。作为一件乐器,古琴需要有美妙的音色、舒适的手感使其与演奏者人琴合一。古琴在乐器身份之余更重要的是其承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文人的高雅情怀。老琴承载了文化见证了历史,留下了古人的琴铭以及时间留下的断纹。所谓“无酒学佛,有酒学仙”,美妙的音色和时光的痕迹都是值得欣赏的。

  李德荣:对我而言,古琴不仅是一件乐器,更多的是寻找自我内心的工具。弹琴,是人与曲、人与琴的共鸣。古琴有九德,奇、古、透、润、静、圆、匀、清、芳,简单而言,讲的就是琴的声音以及琴声对内心的影响。但是,时间赋予古琴的,不仅仅是年份上的收藏价值这么简单,经历了不同年代、不同人的使用,对于古琴的声音本身也会有影响。

  古琴收藏空间小还是大?

  自从王世襄的旧藏唐代“大圣遗音”古琴拍出1.15亿元之后,古琴收藏才跨入了“亿元时代”。目前在录的市场最高价,是北宋宋徽宗御制清乾隆御铭的“松石间意”,1.3664亿元成交价创造了世界古琴拍卖纪录,同时也创造了世界乐器拍卖纪录。而在此前,古琴其实在收藏市场因为规模小、藏家少,并不算热门收藏。

  羊城晚报:从拍卖市场和场外交易来看,你觉得老琴的市场价值目前合理吗?近几年的上升空间态势如何?

  梁基永:与书画相比,我认为古琴的价格仍算合理,未去到疯狂的状态。比如目前全世界乐器成交的最高纪录的“松石间意”,是北宋宫廷用琴,经过明清两代皇家收藏,是全世界唯一的一件,从北宋用到现在,它才卖1亿多元。如果是北宋小名家写的书法,现在都接近或超过这个价钱,例如黄庭坚的字已经卖到4亿元,而黄庭坚的书法加起来全世界有十多件,从这个角度来说古琴仍然不算贵。

  羊城晚报:有一个行家统计,民国以前的老琴大概不超过2000张,放在收藏范畴来看数量有限。你在收藏老琴的同时,是否也会收藏新制古琴?如果收藏,会以什么思路来收藏?

  梁基永:我估计2000张这个数字也是比较准确,不会有更多了。据我所知,广州私人藏家也是二三十人。相比起古书画,它的资源是少得可怜,但它的受众也是很少,所以市场是有,但也很小。我也有买新琴,但我买新琴的标准是,声音一定要好,要不何必买呢?另外要求也很高,材料、漆、配件、刻工都要好。

  贰

  是否已进入“当代琴”收藏阶段?

  羊城晚报:近几年来市场上的反馈,当代名家的琴涨幅很大。你觉得这是否意味着市场已经从“古董琴”进入到“当代琴”的收藏阶段?

  肖茂国: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古琴的价值。同时物以稀为贵,现在市场上所能见到的真正的老琴数量已经很少了,所以藏家开始将目光转向了当代的良琴。一张好琴不论新旧,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古琴由于运用漆艺等工艺便于传承,并且随时间变化而日益温润沉厚,不失为良好的收藏品。

  梁基永:当代名家琴,就像当代艺术,贵有贵的道理,但如果贵过老琴,我觉得就不太值了。因为现在不少老琴,30万至50万元可以买得到,如果一张新琴标价三四十万元,就要有一个比老琴贵的理由,比如材料、做工的确很好。如果纯粹只是名家制作,就见仁见智了。

  陈志彦:我认为其实不然。当今在斫琴的技术及材料方面与传统还是难望古人项背的。例如唐代的雷氏家族三代传承斫琴技艺,在选材上号称“选材良,用意深;五百年,得正音”,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令后人敬佩的。从我个人的实践而言,现代人得益于思想和眼界的解放,古琴越来越多的可能性得到发掘。例如我们在古琴的漆艺上不断探索艺术化的表达,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当代琴的重点仍然是复兴古法”

  羊城晚报:当代名家斫琴各人特色鲜明。而古琴的琴式、长短尺寸都有记载规范。你作为岭南大匠斫琴的代表传承人,你觉得岭南琴派斫琴有何特色?

  肖茂国:一件乐器最核心的要素有音色与手感,其次在审美感受,此外如果背后有更多的故事更多的人文底蕴也是增色之处。岭南文化包容开放也影响到了古琴在斫制上也注重吸取各家所长。

  我希望新制古琴在声音上可以尽可能接近、媲美老琴的声音,所以要尽可能复兴古法斫琴,包括一直严格遵循古法,使用大漆、鹿角霜等材料。此外,为了追求古琴最为传统古雅的音色,从去年开始,我们致力于丝弦工艺的复原工作。这不仅是一根琴弦上的改动,连带影响到琴腔的开挖、灰胎的厚薄程度,都有不同。

  羊城晚报:古琴的形制反映不同时代的演奏习惯和审美,现代人与古人有何不同的演奏习惯和审美情趣?

  肖茂国:古琴在形制上自唐代以来的一千年间总体上是比较稳定的,变化的主要是不同的款式,如明人创制了蕉叶式。另外在细节上有“唐圆宋扁”等说法。

  与古人差距最大之处主要是近代以来受西方影响舍弃了传统的丝弦而改用钢弦。而随着古琴艺术的日益回温,追求丝弦音色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我们从去年开始,也在研发复兴古法,研制丝弦的制作。

  李德荣:现代人的弹奏习惯和审美与古代也有一些变化,影响了斫琴的细微之处。比如人的身高、手指的粗细等,例如现代人手指力度更小一点,琴弦与琴面距离就有了微细变化。比如我个人喜欢高音部分更嘹亮,低音更浑厚,所以以前的琴腔是平行开挖的,而我的琴腔则用了打斜开挖的方法。

  古琴更需要“动态保养”

  古人的曲水流觞,文人雅集,常常出现古琴的身影。其实古琴的弹奏使用,就是古琴的保养过程。就连不同的人弹奏使用,对古琴的音质也会有所影响。因此,说到收藏保养,古琴与其他收藏门类不同,古琴的保养,也贯穿着琴人与斫琴师、藏家与琴家之间的互动交流过程。

  羊城晚报:古琴的保养,讲究要用。你们的访琴与藏鉴中,琴人与藏家、斫琴师之间的互动多吗?

  肖茂国:斫琴是为了给琴人用。所以我早期斫琴,都会有个走访交流的过程。斫出一批琴挑出两三张,请不同琴家试用提出意见进行修改。我也会根据不同演奏者的风格和特点,定制古琴。

  梁基永:据我所知,藏家与琴家之间的互动,在香港很流行。香港的古琴收藏数量比广东多很多,有的琴家经常出借古琴雅集或演奏时用,机会很多。我也经常借出古琴,比如广东星海音乐厅的博物馆开馆,我借出了古琴给他们作展览。古琴是有生命的收藏品,跟书画不同。它一定要有人去弹,声音才会越来越好。

  如果只是放在博物馆中展出,长期来说对它的声音会有损害,对它的保管也不利。

  受访专家

  梁基永

  古典文献学博士、古琴收藏家、书画家、专栏作者。

  肖茂国

  现任广东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会长,广东省岭南民间工艺研究院副研究员,广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斫制技艺传承人,《岭南大匠》古琴斫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广陵派第十三代传人。

  李德荣

  现任广东古琴研究会常务理事,师从广东古琴研究会会长谢东笑,因琴乐与斫琴结缘,近年来致力于古琴的制作与修复,以及箜篌制作的研究。

  陈志彦

  稼轩琴坊创始人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

古琴收藏是否进入 “当代琴”阶段?

2018-03-12 15:50 来源:羊城晚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