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注水"由来已久 根源在于高手太少、稀缺资源难觅

2018年01月29日 08:2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梁剑箫

  原标题:水漫荧屏 说深浅

  电视剧“注水”,由来已久,至今未绝。今日再议,未免老生常谈,惟不吐不快,略议一二。

  “水满”则溢

  何为“水”?很简单,“水”就是瑕疵和伤疤。一部电视剧被注了“水”,就是说它被烙上了疤痕,从艺术创作的角度不再完美,从美学的角度也不再精致。

  “水”有“深浅”之分。所谓“浅水”,是指为增加电视剧总集数和总时长,在已有的完整故事架构中塞入一些情节,破坏了故事原本的和谐与圆融。这就好比在一个精妙的几何结构上画出若干条多余的辅助线,几何空间的美丽和协调荡然无存。

  “浅水”是明眼人都能发现的败笔和冗余,一瞧便知,比如一些现代剧或古装剧中多余感情戏的植入等。这些戏,完全是为了延续时长,硬生生塞入,画蛇添足。其存在与否丝毫不影响故事整体逻辑的演进,就算后期剪辑误剪了,前后情节也绝对接的上。此种注水,极其缺乏技术含量,算是小儿科级别。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注水”电视剧都是灌了这种比较低级的“水”。

  “深水”,则是一种只有高手才会使用的故事架构技术。它常常出现于历史剧中,意在通过娴熟的情节设计技巧和编故事本领,对已知的史料或原有的故事重新包装,表面上情节变得更好看了,实际上大大减弱了原先的艺术成分,更迎合所谓的“市场”,更“水”了。譬如,某古装剧讲述了楚汉相争的故事,剧中设计了大量刘邦的野史、项羽的轶事、吕后的传说、范增的奇闻,几条故事线交织并行,悬念迭出,惊心动魄,感情线也是荡气回肠,抓人眼球,然而若以庖丁解牛之手法解剖该故事,则会发现这些貌似精彩的情节都是主创人员凭空想象出来的,是真正的“胡编乱造”。他们对楚汉的那段历史并不十分熟悉,更没有读过《史记》《汉书》等古籍中的相关段落,仅仅根据百度百科上的一些只言片语,再移花接木,将现代故事的一些桥段变换身份,转移至那个年代,将现代人思考和说话的方式方法安在古人身上,令其穿着古装,演着现代戏。现在热播的不少古装戏都遵循了此套路。

  而这,还不是最高明的。最厉害的“深水”,可以做到天衣无缝,于行云流水间赢得高收视率的战绩,甚至成为观众眼里的“经典”。这种剧的创作者在充分掌握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剑走偏门,巧妙地改写历史,用文学色素过分地戏谑历史人物,却只带给观众一个不具启发意义只有娱乐功能的“想象的共同体”。

  “深水”,可以深不见底,可以蒙住你的双眼,让你在温水煮青蛙的舒适环境里逐渐失去对真艺术的判断和认知能力,让你每晚在哈哈一笑中自以为获得了文艺熏陶,实则带着“与时俱进”的假象虚度了光阴,和真正的经典作品擦肩而过,失之交臂。

  “深水”的设计,非一般人能为,没有一定功力的编剧和导演难以胜任。如果观众能在一部电视剧中发现“深水”,那说明这名观众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还可以,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辨能力,不容易被骗。

  “注水”有因

  为何要给电视剧“注水”?有一个“经久不衰”的原因,即巨大经济利益驱动各方,令其不得已而为之。这只道出了表层因素,深层结论在于:高手太少,稀缺资源难觅。

  给电视剧注水的渠道,主要来自于三方面:一为编剧,二为导演,三为某些具备修改剧本权力的演员(相当于导演),也就是一些“腕儿”。三者的水平,决定了一个故事的水准。而在目前的电视剧市场,这三类人里面真正的高手并不在多数。

  一位电视剧编剧或导演,要想在业内出类拔萃,需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增强两项能力:第一,他必须成为一名杂家,博采众识;第二,他必须持续性地观察和体味人性中最深处的复杂和多元,并对其有深刻认识。这里,并未提到编剧或导演的书本式技巧。技巧并非最重要的,是可以后天习得的,而前两点要习得并养成习惯,并非人人可以做到,有时候往往取决于天赋,取决于个人对事物和规律的敏感程度,尤其是第二点。这两项能力,是决定一位编剧或导演走向平庸还是步入卓越的分水岭。

  那些喜欢在剧组“指点江山”的“腕儿”大部分毕业于专业艺术院校,受到的基本上是艺术方面的训练。他们或许谈起表演头头是道,但对于当代社会最为主流的问题,譬如经济、金融、自然科学、法律、政治等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通识则缺乏最基本的判断力。他们对道听途说的内容常常信以为真,还常常带着搞艺术之人的随性对这些需要纯理性思辨的事情随意点评。不过,真正的表演艺术家不在此列。

  高人过于稀少的现状,造成“注水”现象的泛滥,而且几乎都是“浅水”。假若市场能找来一批擅长运作“深水”的编剧导演,那倒可以接受。可惜的是,“深水”型主创寥若晨星,更别说顶尖“深水”了。

  “无水”的终极境界,可遇不可求。类似《潜伏》《琅琊榜》《大宅门》《北平无战事》之类的“无水”作品,其缔造者都是金字塔尖式人物,内力淳厚,非多年苦练不可得,唯本着严谨治学的态度才能得。

  倘若准备创作一部有关“曹刿论战”的电视剧,创作者需大量阅读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史记》《春秋》《战国策》等相关古籍不可不读。曹刿生存年代前后的一些正史和野史也需通读。编剧和导演需从这些古籍中读出春秋时期人物的气韵和性情,读出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了解他们的饮食、衣着、风俗以及各种生活习惯,甚至可能还需要到国家博物馆了解一下相关文物。如此积累一段时间后,才具备创作资格。

  精品永远是少数,资本驱动的行业更是如此。资本和人心是连在一起的,人心要想不浮躁,太难。不指望“注水”现象能根绝,也不敢奢望“无水”精品能完全占据市场,只求尽可能地多“注”一些“深水”,一些高明的“水”。毕竟,层次并非可在一朝一夕间提升的,需要慢慢来,而观众的眼睛,总归是明亮的。(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本文作者:梁剑箫)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张晶雪 )

电视剧"注水"由来已久 根源在于高手太少、稀缺资源难觅

2018-01-29 08:2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