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九:
【标题】建行上市:国有银行改革实质启动
【时间】2005年10月27日
【影响度】建行海外上市的最大意义不在于建行筹集了多少资金卖到了多高的股价而在于其对国有银行改革的示范意义:国有银行改革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并取得了初步成功;这一改革已经不能再走回头路。
【评论】建行上市主承销商摩根大通的董事总经理吴长根表示建行IPO为未来的银行业上市项目及中国金融业的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事件回放】
北京时间10月27日9时30分,全球首次募股规模(IPO)最大的银行股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证交所主板市场挂牌交易。
建行上市是标志性的。它是4年来全球规模最大的IPO,除日本以外亚洲地区最大的IPO,中国企业最大规模的IPO,中国四大国有银行中首家实现海外IPO。据建行董事长郭树清介绍,这次建行向全球发行了265亿股H股,约占建行扩大后股本的12%。股价为每股2.35港元,筹资额约622亿港元,折合约80亿美元。如果行使超额配售权,筹资额将达到716亿港元,折合约92亿美元。
不过,由于在首次公开发行之前,建行股份卖给外国机构投资者的价格仅为账面价格的1.2倍,而后建行股价不断攀升。于是,有人据此提出“国有银行被贱卖”。
另外,上市之后的建行已经由一家国有独资银行变成有25%外资股份的国际公众银行,这种担心便有了另外的理由,即国家花了那么多钱解决国有银行的问题,外资只出了那么一点钱就占有那么多股份。外资持股比例那么高,今后国有银行会不会被外资控制,从而威胁我金融安全?
对此,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说,第一个投资者如果不进来,后面的价格是上不去的。吴敬琏肯定了他的解释,之前国有银行我们搞了许多年,资本金变成了零甚至负数,这样一个银行让投资者怎么信赖呢?第一个进来的人需要承担风险,后来的投资者才会随后进入价格才会越来越高。吴还建议,金融领域改革应该给国内资本和民营资本机会。社保基金也可以进入,但前提是应该介入银行的公司治理,真正发挥作用。
国有商业银行推进体制改革、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然后上市,这几乎成为每家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必经之路。建行行长郭树清在回应“贱卖”论时指出:“建行的投资亮点之一,就是有国际著名金融机构加盟。战略投资者会改善公司治理,会带来技术支持,会与我们一起来共同面对未来的市场风险,这些都是无形资产性质的收益。”
有人认为,这场争论的实质是金融改革的路线之争。国有银行如果不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那么将会走上其他国有企业改革的老路,只有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才能彻底摒弃旧体制下的那一套管理模式,国有银行才有可能走出困境。
在中国进行了几十年改革后,金融领域无疑是改革最滞后、最困难的部分。
【专家点评】
张少杰:四大银行的经营绩效和资产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金融体系的微观基础的状况。建行上市则标志着中国四大银行改革的启动。而银行改革所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从国有银行变成股份公司,而是引进我们的银行所缺乏的、适应于市场经济要求的治理结构、管理理念、内控机制和开发新产品的技术。对服务业而言,能够提升竞争力的因素大多是“软”因素,很难用钱买得到。因此,战略投资者的参与要比发行价格重要得多。中国的事不能听投行的,这是一个硬道理。
闻道:大型国企海外上市,好资产没有卖出好价格。中国建行香港上市,背后是国有银行的坏账治理以及公司治理的改进。中石油当初上市,为了成功而牺牲价格。今年神华上市,价格不错,高出净资产6倍。能卖出去的价格就是好价格,卖不出去的都不是好资产。自己的孩子都是宝,到了社会上,也就是普通一员,企业也是如此。中国建行与美国花旗、香港汇丰比比,中石油和英国石油、荷兰壳牌比比。我们说好,那只是全国冠军,地球人都说好,那才是世界冠军。
路风:国有银行上市,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改变产权结构,这是目前倡导的国有银行改革的方向。这和国有企业改革有相似的地方。可这样的改革路径,已经出现了不少问题。银行也这样做,是否会出现更大的问题?中国银行业引入太多外资后,中国政府独立的经济政策是否会受影响?所以,我认为,银行业引进外资,前景未必美妙。
问题是另一面是,产权改革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垄断问题。其实,解决银行的治理和垄断问题,可以以对民营资本开放的方式来解决,开办更多的民营银行,加大竞争。
银行的呆坏账,有多少是政府体制的原因形成的。而国企的不好,又有多大程度是因为政府造成的。国企改革这么多年,与这些问题相关的方面有多少触及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