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二:
【标题】顾雏军栽了:“造系”终成白日梦
【时间】2005年4月5日
【影响度】谎言终究难以自圆其说的。格林柯尔系最终还是没能逃脱倒闭的命运。而顾雏军的被拘下场,分明在告诉那些执着于资本整合行业的梦想家,此路不通。
【评论】
顾雏军收购科龙后放言:“我已拿到冰箱业的大鬼,洗牌已经结束了。”
顾雏军:“我是实业经营家通过买进的平台进行产业整合进行长期经营而不是通过买卖公司来获得高投资回报。”
张维迎:“我本人从来没有具体评说过任何具体哪个企业如果对企业没有深入地了解很难去评判它的经营问题”。
【事件回放】
2001年顾雏军以不到5亿元人民币的价格购入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26.43%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2005年7月底,中国证监会将科龙电器司董事长顾雏军等人涉嫌经济犯罪的有关资料移交公安机关立案审查。
市场给了顾雏军将近4年的事件来完成他的“造系工程”。在这段时间里,顾雏军挥舞着资本并购的大棒,先后收购科龙(000921)、美菱(000521)、亚星(600213)、ST襄轴(000678)等上市公司,并掌控了5个家电品牌(科龙、容声、华宝、康拜恩、美菱)。经过一番折腾之后,顾雏军名下的格林柯尔系不但立足中国的家电和汽车两大行业,而且在每个行业中都形成从零部件到成品的产业链。
随后游戏结束了。2005年之后,备受质疑的格林柯尔旗下企业之间的资金来往再也无法自圆其说。格林柯尔系倒闭顾雏军被拘留。
但故事并没有结束。9月,海信集团首先取得顾雏军的协议认可出资9亿购买顾雏军名下26.43%的科龙股份从而成为科龙电器第一大股东。
11月,一纸公告结束了关于美菱电器出路的猜测。在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四川长虹与广东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签署了《美菱电器股份转让协议书》。长虹出资1.45亿元人民币取得合肥美菱股份20.03%的股权。
其实,在4月5日科龙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后,即有十几家境内外公司纷纷表示意欲收购科龙,其中包括诚通、长虹、海信、美的、东菱凯奇等国内公司和美国高盛、德意志银行等境外机构。原因很简单,顾雏军当初收入旗下的企业从生产能力到品牌都是中国市场前几位的。想想当初郎咸平对格林柯尔的调查报告顾雏军用9亿多换取并控制的资产总额超过136亿。为其间损失买单的,不是银行便是政府。这才是整合梦的源动力。
【专家点评】
路风:国企改制,贱卖国企,培育了一代资本玩家。国有企业改革,形成了做企业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干企业,一种是玩企业。前者与企业共存亡,以干好企业为目的;后者主要目的在于快速赚钱,企业好与坏不是目的。国企改革的初衷是要培育干企业的人,结果,却培育了太多玩企业的。不再出现资本玩家,或许要等国企卖光之后。
高世楫:对于这事我有一些感叹:围绕科龙的是是非非暴露了各个层面的许多问题。百年前的美国也是这样,没有规矩的资本游戏使一些强盗大亨们巧取豪夺。但政府本可以从别国的教训中学会如何建立和维护规则的。企业基本面的糟糕和监管部门的失职,才是中国股市的根本问题。
闻道:顾雏军被拘。长虹接手美菱,海信接手科龙。假的真不了。再大的骗子还是骗子,不可能成为企业家。
张少杰:顾雏军的被拘和格林柯尔的解体,为“郎顾之争”划上了一个戏剧性的句号。个别人的违法行为能够影响一个国家的改革方略,这也是绝无仅有的故事。但仔细研究格林柯尔事件,我们会得到很多启示。科技是生产力,但科技就是科技,它有自己的挣钱方式(像“杜比”那样收入门费、挣权利金、然后接着完善技术的挣钱方式,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想依靠暂时的一点技术领先地位再加上资本市场的大手笔运作就称王称霸,运气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去年的德隆和今年的格林柯尔,已经向我们宣告了“财技”时代在中国的结束。
王炜:顾雏军神话的破灭,媒体立下大功。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舆论监督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