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宏观经济 ·财经证券 ·产业市场 ·时尚生活 ·CE读书 ·环球媒体 ·管理学院 ·中经论坛 ·短信 ·经济学人
 中国经济网首页 > 宏观经济 > 经济时评 > 正文
 
专家点评2005年影响中国经济十大企业事件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5年12月28日 08:46
    事件一:

    【标题】盛大新浪:互联网第二代并购第一代

    【时间】2005年2月18日

    【影响度】一场盛大的收购并未结束。在门户网站和搜索网站都走到尽头,新浪等互联网先辈都在依靠短消息分成来维持生存,盛大却从网络游戏杀回主流。

    【评论】

    和讯网CEO谢文:盛大介入新浪的方式是在诸多方式当中最具有戏剧性的方式。既不是友好的协议转让也不是换股或战略合作,而是通过若干个月的操作在二级市场收购。这就证明了背后互联网新旧企业的心态的变化。

    新浪网总裁兼CEO汪延: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我们每一个员工都应该只有一个信息要传递:新浪没有变。2005年已经在我们的脚下,这将是新浪发展历程中至关重要的一年。

    陈天桥言及谈判:“真是学到了不少知识不过基本达成了共识。”

    【事件回放】

    2005年2月18日,盛大网络按照规定向美国SEC提交了关于股市交易的13-D报告声明,自1月6日到2月10日盛大已经持有新浪19.5%的股权。而事先毫无征兆。

    由于2003年之后新浪最初的大股东四通集团逐渐出售所持新浪股份从20%一直减到不足5%,使得本来就松散的新浪股权结构中最大持股股东也低于10%。业内很早就有人警告新浪:“这种结构使其随时都可以被人从股市轻易收购而成为大股东。”

    最后将收购行动付诸实施的却是盛大网络。2005年初,新浪在公布2004年第四季度财报以及2005年一季度展望,并不良好的表现使其股价下降26%。数据显示,过去一年以来新浪股票已经在纳股下跌46%之多。盛大趁机逢低纳入。

    据知情人士猜测,盛大可能在半年前就已经关注入手新浪的机会。作为一家以网络游戏为主营业务的公司,盛大网络的基础并不如想象的稳固。网络游戏由于其巨大的潜在市场而吸引众多公司参与进来,盛大急需将自己已经获得的用户优势稳固下来,选择新浪这样的门户网络公司,无论对于盛大的品牌效应还是未来业务发展都是好处多多。

    而新浪实际上是全球最大的华人媒体,社会影响力可以和很多全球性大型的电视媒体相比。分析人士认为,新浪的市值并没有充分体现新浪未来的影响力所能带来的市场价值,所以被收购是必然的。

    面对盛大的攻势新浪的反应不温不火。在获悉盛大13-D文件之后的第4天,新浪公司宣布采纳“毒丸计划”,通过稀释股权的方式来阻止盛大收购。不过该计划并不是彻底决裂,“新浪也可以在某位个人或团体获得新浪10%或以上的普通股以前(或其获得新浪10%或以上普通股的10天之内)终止该购股权计划。”

    2月27日,陈天桥在北京短暂会晤新浪高层后返回上海启动第二轮争夺,“如果收购方案获得新浪管理层的认同,等于为盛大控制新浪加上了一道双保险”。陈天桥对前景信心百倍:“不久我就能坐在上海收到唐骏发自北京的好消息。” 

    【专家点评】

    高世楫:中国的企业家需要学会在资本市场按照规则进行操作,毕竟是这种攻伐本就是市场竞争的真谛。

    张少杰:中国的企业终于开始明白,上市不仅意味着“圈钱”,它还意味着在你的市场价值低于你的市场价格时,你就面临着被收购的危险。新浪终于领教了资本市场的另一面,而我们的资本市场现在还不能让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感受到这种危险。但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就再也不能漠视股东的利益了。这是值得期待的。

    闻道:互联网后来居上。我们都低估了互联网,低估了新经济。

1,2,3,4,5,6,7,8,9,10
 
来源: 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