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宏观经济 ·财经证券 ·产业市场 ·时尚生活 ·CE读书 ·环球媒体 ·管理学院 ·中经论坛 ·短信 ·经济学人
 中国经济网首页 > 宏观经济 > 经济时评 > 正文
 
专家点评2005年影响中国经济十大企业事件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5年12月28日 08:46

      
    事件六:

    【标题】中海油失手:竞购尤尼科遭阻扰

    【时间】2005年8月2日

    【影响度】尽管傅成玉在收购失败后,很委屈地说,任何大型企业都是有本国政府的支持。但是当企业背后是中美两国的时候,情况将会复杂许多。

    【评论】

    总裁傅成玉在接受《经济学家》杂志采访时说:“(这件事的之后)我或者成为英雄,或者成为烈士(martyr)。”

    德意志银行的大卫•赫伯:“如果中国希望获得尤尼科公司,那么它一定会得到。”

    【事件回放】

    2005年6月23日凌晨,中海油公司总裁傅成玉通过电话向美国尤尼科石油公司(Unocal)董事长查尔斯•威廉姆森(Charles Williamson)进行了口头报价。5小时后,中海油以传真形式,正式向尤尼科报价,185亿美元(加5亿美元违约补偿金)。

    尤尼科的大部分资产都在亚洲,但它是一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的美国石油公司。在美国,这家公司排名第9。不过,其油气储量有半数在亚洲地区,颇令包括中海油在内的一些国际石油公司动心。

    此前的4月4日,美国第二大石油巨头雪佛龙公司已经开出约170亿美元(现金加换股)的收购价格,并与Unocal签订了意向合同。并于6月10日获得美国交易委员会同意,按照计划,这项交易还要在7月底的股东大会上讨论。

    中海油的报价比雪佛龙高出15亿美元,而且是全现金要约,中海油还承诺接收尤尼科所有的债务(约16亿美元),并保证收购后不裁员。作为一家市值只有225亿美元的企业,中海油已经顷尽全力,未留任何退路。

    但中海油的诚意并未打动美国人。在此后40多天的斡旋中,中海油竭力把这次收购打上企业行为的烙印,包括傅成玉致信游说美国议员。可是在8月2日,面对来自美国的政治压力,中海油还是不得不退出此次收购。一位欧洲石油分析师把这种转变归因于中海油的国资身份。他说:“中海油的收购反映出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不断增加的依赖以及对长期石油供应的渴望。”

    不久前,傅成玉公开解释,收购失利的主要原因是美国政府改变了游戏规则。他们认为,尤尼科若被中海油收购会威胁美国石油产业的战略安全。

    【专家点评】

    王炜:尽管收购失利,但不影响傅成玉成为央视年度经济人物的候选人。因为此举的眼球效应,他还很有可能当选年度十大经济人物。

    高世楫:在中海油竞购尤尼科过程中,美国国会、商界和传媒的种种表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美国部分人的偏狭和蛮横。但作为一个希望在全球商业市场上参与竞争的中国企业,中海油更多地应该反思在操作上是否很到位,比如从成本效益分析的角度,令人信服地说明这一合并为什么能够带来增加值和谐调效应,特别是中海油在很多人眼中本身就是出身不好,即是一个中国的国有控股企业。傅成玉本也不必有烈士情怀,这毕竟是一笔生意。

    闻道:国企背景的中国企业如何进行海外扩张?第一次难免准备不足,万事开头难嘛!这些障碍也许并非针对性障碍,而是普遍性障碍。有障碍才是正常的,没障碍倒要多加小心。

    张少杰:中海油收购尤尼科失败,有政治问题,也有策略问题。作为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企,不受美国人待见是正常的,何况还是资源型产业。就算不是国企,人家就让你买了?我看未必。所以不用委屈。问题是在全球化时代,我们的大企业要在国际上建立自己的企业形象,要建立自己的公众亲和力。我们可以看看微软、沃尔玛们在中国是怎么建立亲和力的。我们的大企业在国内可以“跑部钱进”,到了国外,人家不吃这一套。唯一的办法是做好“统一战线”工作,争取公众的了解和支持。可以说,我们的大国企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路漫漫其修远兮。

    路风:美国政府给中国政府上了严肃的一课。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这个事件不是一件单纯的自由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事件。在目前大肆出售中国企业的背景下,中国政府需要从中吸取的教训是,政府一定要捍卫国家安全。而且,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有差距,但这不是出售中国企业的理由。

1,2,3,4,5,6,7,8,9,10
 
来源: 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