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宏观经济 ·财经证券 ·产业市场 ·时尚生活 ·CE读书 ·环球媒体 ·管理学院 ·中经论坛 ·短信 ·经济学人
 中国经济网首页 > 宏观经济 > 经济时评 > 正文
 
专家点评2005年影响中国经济十大企业事件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5年12月28日 08:46
 

    事件四:

    【标题】海尔放弃收购:美泰克白给敢不敢接

    【时间】2005年7月20日

    【影响度】如果不是像海尔这样的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迅速发展,美泰克也不会沦落到如今的破产边缘。而海尔面对收购机会的冷静,更是体现出中国企业的成熟。

    【评论】

    专门从事跨国并购事务的律师事务所Jones Day合伙人斯图尔特:“这是一轮并购浪潮的开端。中国企业开始放眼全球,私募基金急于分出胜负,这些因素将推动上述趋势。”

    易凯资本王冉:“海尔和私募基金的合作具有创新意义。联想是独家收购IBM,私募基金入股是之后做出的融资安排,他们拿的是联想的股票。而海尔联手的这两家从一开始就参与了收购,他们拿的是美泰克的股票。”

    张瑞敏:“并购一个企业后,用我的品牌还是用他的品牌。海尔的选择是坚持自己品牌。如果说联想的国际化是欧美式的,海尔就是日韩式的。”

    【事件回放】

    2005年6月,海尔集团经历了一次不大不小的考验。6月14日,海尔美国贸易公司和两家私营证券公司Bain Capital Partners LLC和Blackstone Capital Partners IV LP向美泰克发出的初步非约束性报价。海尔及其合作伙伴除了出价12.8亿美元外,还承诺承担美泰克9.7亿美元的债务,使得收购总报价达到了22.5亿美元,高于此前Ripplewood开出的21亿美元的报价。但是海尔没有正式发出收购请求。对于这次海外收购,海尔并未提前知会国内媒体。

    7月初海尔集团副总裁喻子达表示:“我们一直保持低调是因为要警惕美国财经界掀起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抵制风潮。”

    7月18日美国第二大家电巨头惠而浦突然杀入竞购大战报价为每股17美元(高于海尔的每股16美元出价)总价13.3亿美元。而且惠而浦也承诺承担美泰克9.7亿美元的债务使得总报价达23亿美元。为了确保收购成功惠而浦此后又两次提高了报价达到27亿美元。

    7月20日美泰克宣布海尔及其合作伙伴BainCapital和Blackstone集团已经退出了对美泰克的竞购。

    其实在面对美泰克克的资产海尔美国公司CEO贾迈尔就称:“海尔感兴趣的不是美泰克的品牌而是其在美国的制造资产和产品线。”而美泰克的实际情况是从2003年到2004年在销售额几乎不变的情况下美泰克的利润从1.2亿美元降低到亏损900万美元。2004年底美泰克净负债超过8亿美元在册员工18000多人。对于海尔来说这个包袱并不轻。更可怕的是导致美泰克克迅速亏损的成本高涨、新产品行业衰退等因素都在短时间内无法彻底消除。

    当时,海尔谨慎地派出两位高级副总裁去美国现场考察评估,其中一位副总裁问,美泰克13个的工厂都亏损,我们有没有信心扭亏;如果人家白给,我们敢不敢接。另一位副总裁回答说,没有。于是,海尔放弃收购。

    面对机会先看到成本在收购过程中又首次联手美国投资公司海尔虽然没有完成大步跨入美国市场的目的其所表现出的企业成熟程度还获得对手的尊敬。

    【专家点评】

    路风:这是中国企业成熟的一种表现。

    高世楫:相比中海油的高调,海尔的并购出击要稳健和成熟得多。这本是商业运作中的基本规则。

    闻道:TCL大肆收购之后如今面临困境,不得不卖掉优质资产。而联想在收购IBM PC一年之后,进行整合。几个案例综合起来看,可以发现,中国企业在海外收购上的成熟程度在增加,但是也困难多多。

    王炜:海外收购光有勇气是不够的,更多的需要能力。

    张少杰:在中国的家电企业中,海尔是最有资格收购美泰克的。但在美国的收购与在中国的收购截然不同,在那里很难使用海尔所擅长的“休克鱼”手法。于是海尔选择了放弃。和当年大举进军金融业时的海尔相比,现在的海尔要成熟了许多。 

1,2,3,4,5,6,7,8,9,10
 
来源: 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