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五:
【标题】南汽收购:收拾罗孚烂摊子考验能力
【时间】2005年7月22日
【影响度】在中国汽车业内,当初“以市场换技术”的产业政策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在市场换不来技术之后,能否通过大手笔的收购买来想要的核心技术,还有待市场的检验
【评论】
英国《独立报》阐述南汽赢得罗孚竞购战:“罗孚的监管方普华永道对上汽提出的收购条件感到难以接受,同时认为英国当地一家竞购者的承诺难以实现,因此最终选择了南汽。”
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发言人称:南汽之所以成功,主要原因是较高的出价,并且没有附加任何相关条件。
【事件回放】
7月22日,南京汽车集团以5000万英镑及无附加条件的方式,成功竞购了英国“百年老厂”罗孚汽车公司及其发动机生产分部。
此番收购,一波三折。南汽是国内最早看中罗孚的企业,当初欲与罗孚在国内成立合资公司,但由于资金实力有限,便希望上汽为其提供约10亿元的贷款,三方共建合资汽车公司。但据称,上汽更希望成为整个项目的大股东,占有50%的股份。于是,上汽撇开南汽单独与罗孚谈判。2004年11月22日,罗孚公开上汽10亿英镑的收购计划。
然而,今年4月7日,罗孚宣告破产,上汽随即对外发表声明,明确表示不会收购罗孚的全部资产。破产后的罗孚由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托管。
7月13日,南汽单独向罗孚发出收购要约;第二天,上汽便联合马格玛控股提出收购要约。无论从报价还是承诺雇佣人数等方面看,尽管上汽都处于绝对优势,但罗孚最后还是选择了南汽。
目前,摆在南汽面前的问题的确不少,最要紧的是资金问题。5000多万英镑只是收购价格,而要使这个破产的企业重新运转,未来投入将更大且不可预料。在罗孚产品的产权方面,MG罗孚有75、45、25高中低档车型。但此前,上汽斥资6700万英镑获得了罗孚75、25两款轿车和全系列发动机的知识产权。这意味着,尽管南汽拥有罗孚的这两款车型生产技术和设备,若要生产还得从上汽手中购买其知识产权或者选择合资生产。
南京汽车集团诞生于1947年,曾经风光无限。最近的3年,南汽却陷入低潮,被挤出中国五大汽车制造商之列。南汽此番竞购罗孚的指导思想是:两三年内走出新道路,努力不被强势企业重组。其规划师张财法更表示:“如果这一仗打赢,南汽就可以翻身。”显然,对于罗孚这个没落贵族,渴望重整旗鼓的南汽充满期待。
纵观宝马收购路虎、通用参股菲亚特、戴克控股三菱等购并案例,收购方不仅没有能挽救被收购方,相反都几乎无一例外地遭遇了举步维艰。自1994年被德国宝马购买之后,罗孚每年亏损达6亿英镑,使得宝马不得不将其出手。南汽能否收拾好罗孚这个老牌的英国汽车工业烂摊子,目前还是悬念。
【专家点评】
路风:不管南汽还是上汽,关键问题要考察他们购买罗孚的目的。上汽没有自己的开发能力,在受到很大压力的情况下,短期内想形成自主开发能力,设想通过海外并购来实现。南汽想的是通过海外并购,获得开发能力,来打自己的翻身仗。出于这种考虑而并购,是很危险的。因为,自主开发能力是买不来的,能力是自己在开发的过程中,经验积累的结果。
并购是强者吞并弱者,强者的目的一般都是出于扩张市场的考虑。南汽和上汽的并购,并不是为了扩张市场,他们的着眼点在于获得开发能力,这种希望很可能落空。想要拥有开发能力没有捷径,只能自强。
张少杰:通过收购来获得技术,是制造业企业争取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的基本途径。用自己的市场能力来谋求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可以拿到一些,但很难完整。因此,南汽选择的途径是正确的。但比较起来,在这场收购战中,可能是由于上汽有收购韩国“双龙”的经验,他们的生意好象做得更精明一些。
闻道:中国在市场换不来技术之后,能否通过收购换来技术?英国罗孚如果有先进的技术也不会有今天这样的下场。便宜无好货,好货不便宜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