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专题库 > 著名画家徐冬冬 > 正文

【大师】徐冬冬:联合国第一次为中国画家主办画展的抽象绘画大师!作品全球千家美术馆收藏

2016年05月25日 16:50   来源:光明网   

  画家徐冬冬教授近影

  徐冬冬大师背景介绍

  徐冬冬,男,汉族,原名徐超,字苦藤,号寄人篱下人,又号三作先生,1959年5月14日生于北京,创立了具有中国哲学思想的绘画流派——中国抽象绘画。他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自幼醉心于丹青绘事,性善好隐,喜藏山卧水,人入中年后长期隐居京郊云归处。少时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临摹宋、元、明、清各代艺术珍品,深得名家刘海粟、吴作人、刘开渠、王森然等前辈先生的教导。青年时即著书立说提出“心造境”,在思想上尊儒并包,逐步形成其宇宙观,在绘画上以“心”入画。他的创作是经历了中国传统意象绘画、西方印象绘画并将其中国化后再进入到抽象绘画领域的,同时又涉猎了行为艺术、装置艺术。他在中国的哲学里寻找着抽象的概念,使之成为其绘画语言,形成了独具风度的中国抽象艺术思想及艺术流派。

  徐冬冬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是一位有国际影响的艺术大家。他所创作的旨在推动21世纪中国进入世界的名为“阳光与和谐的梦想”的行为艺术(1997年~2001年),遍布亚洲、欧洲、美洲的1700多家图书馆、博物馆和美术馆均参与其中,是迄今为止参与者最多、涉及面最广的国际性大型行为艺术,也是由个人推动的最大规模的民间文化交流活动。

  代表作品有《寄人篱下人图轴》、《寿图轴》、《红河谷》、《听闻残雪话春曲》、《距离二十三》、《围与不围》、《无根的神韵》、《太极》、《四季》系列组画等。《吉祥贵寿图》、《写松图》、《秋风吹下红雨来》等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听闻残雪话春曲》为联合国收藏。出版有《徐冬冬诗画集》、《徐冬冬画集》。

  《红河谷》 彩墨纸本 1988

  徐冬冬大师可以说是目前中国绘画艺术领域里创新最多、风格变化最大的艺术家之一。从十几岁时的中国传统意象绘画,到后来的印象绘画,直到今天的中国抽象绘画,一切创新与徐冬冬大师对于宇宙的探索和感悟一脉相随,也一以贯之他的“心造境”艺术思想。

  同样与众不同的,徐大师还有另外几个艺术生涯之“最”,几乎在三十岁以前就实现了传统意义上的所有成功:是中国第一个29岁就成为国家一级美术师(教授)(1988年)、30岁就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89年)的画家,第一个由中国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为其主办个人作品大型巡回展的画家(1990年~1991年) ,第一个由中国美术馆在主大厅为其主办个人作品展并收藏其作品的青年画家(1987年),也是第一个由联合国主办个人画展并收藏其作品的中国画家(2001年)。也许人们会觉得大师得到这一切实在太过容易,然而徐大师之前的付出很少有人看到。

  “我1959年出生,等到我上学1966年,那个时候像我们这样的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庭很想改变自有的身份(知识分子的血统),所以家长就说了,以后我们的孙子辈,一个当兵,一个当农民,一个当工人——工农兵。我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成长的。”所以,徐大师从小学习绘画都要背着家里的长辈。到故宫临摹古画时用的水和毛笔都是“偷偷摸摸”地带着,因为 “被家人知道了以后,绝对会把画笔给撅了。” 不管家人如何反对,徐大师都日复一日地顽强地坚持自己内心的梦想。

  《山清水秀》设色纸本 1974

  徐大师的用功感动了故宫的工作人员,他可以把用具放在工作人员的办公室里而不必天天背来背去。这样的用心似乎也感动了上天,他每次临摹古画时,各朝各代的先贤好像都走出了画面,来到了他的面前,与他进行隔世的对话。徐大师说,这真是与古人“穿越时空”的雅集,让他“无师自通”。大师说他只要看一眼就可以鉴别一幅画的真假,从来不用什么工具。因为真画是有画者的灵魂存在,而假画则不可能有。

  也许,这就是天才的一部分吧。

  和许多艺术大师一样,徐大师认为在艺术这一领域,成功更多是因为“天才”而不是勤奋。不过,正如所有的天才对某一领域都如痴如醉、日思夜想、勤耕不辍一样,大师在创作期间也常常是从早到晚不停歇地沉浸在自己的笔墨世界里。

  《观荷图》 设色纸本 1979 南京博物院收藏

  在获得了所有传统意义上的成功之后,徐冬冬大师开始长达十年的隐逸生活,更深入地探寻生命的意义。而今,隐逸归来,推陈出新则是徐大师感悟到的“天命”。他强烈主张艺术家就是要创新的,并认为如果一直重复自己,就没有了任何价值,所以他的作品很少有“换汤不换药”的“偷懒”之作,大师对于几幅画都是同一素材,只是“摆放”不同位置的作品很不以为然。“比如画山水,一个亭子在第一幅里放山顶,下一幅放山腰,再或者放山脚。几十年都如此。这哪里称得上创作呢?”

   对于徐冬冬大师的绘画风格的变化,尤其值得敬佩的是创新的勇气。大多数人之所以“重复自己”,是担心创新失败。而徐冬冬大师说:“我尤其喜欢林风眠先生的绘画,他早期的绘画受到了野兽派的影响,当时的画界和国人无人能够理解,知己不多。”也许这正是大师自己的信念,不求当下世人的广泛理解,而在于为时代的发展“铁肩担道义”。

  (《佛家》系列组画——非常 丙烯纸本 2003)

 

 

   CEOideas:您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创新?对于中国这样的国度,创新的意义是什么?

   徐冬冬:一个艺术家最可贵的是创新,而不是无数次复制自我最完美的过程。我从意象绘画,也就是传统中国画,进入到印象绘画,再进入抽象绘画,一步一步地走过来,让我逐步地了解宇宙世界的本质,有多少人会这样去探究呢? 在这一变化、创新的过程中,便会有新的思想、新的内容,相应产生新的技术,这是十分重要的。而那千年不变的绘画方式,最终只能走向没落。我一直在强调,国家应该重视将第一等人才放在创新上,各行各业都应这样。我并不为所谓的作品而活着,而是在这一过程中来体验生命的存在。我的艺术思想用“心造境”伴随着我的意象绘画、印象绘画、抽象绘画、行为艺术,但更重要的是我的生活方式,是我的生活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画家的作品要和他的生活一样,充实着灵魂的存在。

   CEOideas:可否分享一下您创立的“心造境”艺术思想的发展历程?

   徐冬冬:我很早就有一个感悟,“画画不是目的,问道才是根本”。这个“道”是不是随着你的不断修行,也逐渐在一步一步地提升?早年,我在创作中国传统意象绘画时提出“心造境”,如今,近40年的艺术生涯倏忽而逝,对“心造境”的蕴涵亦有了不同的解答。当我十几岁拿起笔来画画的时候,深受宋、明两代心学、理学大家的影响,从本心、正心开始,强调“心”是人类的心灵世界,“造”为创造,“境”则是画者笔下的意境,此时的“心造境”意为“用人心去创造意境”,乃属美学的范畴。

  《吉祥贵寿图》 设色纸本 1975中国美术馆收藏

  我想用我的心灵去创造意境,我画的画不同于别人,不同于古人,也不同于老师,要出自于我的内心,那个时候我就懂得一个道理,就是“无知之知”,即我要把过去从书本和老师那里得到的“知”去掉,再从自己内心长出来“知”。什么是我们自己的呢?当我们获得一定知识的时候,我们要对知识进行反思。反思就是哲学,就是“为什么”,为什么老师要这么说,我要求证它,我要去问,那么你得出来的道理才是从你心底里长出来的,在你搬挪的基础上,在这块土地上长出了自己的知识,这叫“无知之知”。

  而立之后,我对“心”的理解,从“身心合一”发展至“天人合一”,“心”即为“宇宙”;“造”通“易”,求变;“境”又为“致良知”,其意在表达的笔墨要含善爱之心与仁德境界。这时“心造境”的涵义为:“在宇宙造化中发现、表达人类与万物生命的自然之完美以及蕴藏于变化中的真善美”,此为极高的精神境界,实属哲学范畴。在这一点上,我得到了佛家的帮助。它告诉我,宇宙也是有“心”的。

  《林中所悟》 彩墨纸本 1994

  进入不惑之年,我对“心造境”中的“境”又有了新的解释,从美学、哲学以及宗教的精神境界中进入到了宇宙世界,悟得超越伦理道德的天地境界,悟得万物平等之博爱,悟得使万物得到超度才是根本。

  知天命之年,伴我数十年的“心造境”已不仅是我的艺术思想,更成为了我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心” 是宇宙本体,即为佛,“造”在于变化中的自然之规律,出自道家,前者是“出世”之学,后者在出世与入世间,而我所追求的“境”,却落在了“入世”的儒家的生活里。我虽乐享隐逸的自在,却非退隐山林,而是将我之所悟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既远离世俗尘嚣,又并非对世间不求闻达,以“傲世”、“独立”之境界,“萧条淡泊”之品格,追求中华文化所内蕴的人生价值,即我所担负的 “天命”。

  《村姑》 彩墨纸本 1989

  CEOideas:您似乎在三十岁以前就很得志,这一过程中是否也需要超出常人的付出,还是“得来全不费功夫”?

  徐冬冬:当然是要超出常人的付出。我给你讲个事情。故宫博物院前几任的院长都是我的好友,像杨伯达、杨新等,他们说,“冬冬就是我们培养出来的。”

  他们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以前故宫以不同的课题分类来晾画,我就去看。后来,我拿着脸盆盛好水放在那儿临摹。这期间有一个过程,一开始临摹得不像,有游人说“这不行”,我的内心很受打击。后来,从不行到行,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故宫绘画馆的服务人员也从之前要求我离藏品远一点,不要一激动把墨弄到玻璃上,到最后他们自己同意把我的画具存放在职工办公室,还给我提供他们食堂的饭票。他们认为这个小画家勤奋,也画得好。

  我在故宫临摹古画时,画里的人物好像走了下来与我对话,有明朝的,有宋朝的,有说有笑,简直是活了!八大山人所画的冷眼看世界的鸟也扑腾扑腾飞出来了!这就是隔世的超时空的灵魂的交流。在那里,谈笑风生,犹如跟古人的一次雅集。和现实生活中交朋友一样,有的人我喜欢,有的不喜欢,不喜欢的名气再大,我也不理睬,而像倪云林、八大山人,就显得格外的亲切。我也喜欢徐渭的性格,狂放不羁。

  《墨鸟图》 水墨纸本 1980

  CEOideas:看来,您的成就也来源于艰苦的追求。您与李可染大师的一段渊源似乎很有意思,您没有按照李可染大师希望的那样一直在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中发展,最后走出了自己的独特路径,您对此有何感悟?

  徐冬冬:改革开放以后,各行各业都要把失去的时间找回来,画界也是如此。吴作人、李可染、李苦禅等诸位先生都在寻找有能力的年轻人传承中国画。当李可染先生看到我的芭蕉图时,就询问了我画画的过程。我在这幅芭蕉图上题写了一首自己作的诗:“昂头狂饮酒一瓢,素来吾爱写芭蕉”。最后落款:“冬冬一挥”。我年轻的时候是有一点狂的。但李可染先生很持重地问我,什么叫“一挥”?我说,齐白石老先生说“挥而不咎”,画面看似潇洒,但行笔很慢,要力透纸背。我还把自己写的“画论”拿给老先生看,那是我写的36首诗。我给他念了第一首诗作也就是我的画论的总论,“画天画地画翻覆,画浓画淡画有无。而今我不从人法,未知青藤意何如”。李可染先生爱护年轻人,并不以我的轻狂而恼怒,而是嘴边留下一丝微笑,并说“按此路下去,定有大成”。后来看到我的画风变化,他仍笑着对我说,“你变了!”

  从一开始,我的画论定位就是一个无畏的画者。不拘泥于古人的笔墨,不拘泥于他人的笔墨,更不拘泥于自己过去的笔墨;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发现事物的本质而进行创新。因为我们这个宇宙世界,不是固定不变的,昨天跟今天不一样,前一分钟和后一分钟也不一样。怎么能够画一样的画呢?

  《听闻残雪化春曲》 丙烯纸本 1999 联合国收藏

  CEOideas:您的各类作品中,行为艺术《阳光与和谐的梦想》的创作历时最久,涉及范围最广,而且开创了中国艺术家与国际文明对话的先河,可否分享一下您这一创作的历程?

  徐冬冬:1996年,我继续进行着山水行走的计划。这年中旬,我又进入了青藏高原的昆仑山脉,延绵不断的群山,紫褐色夹着赭色的山体落在天边被微风抚摸著,当一轮明月爬上了山脊,给那浩瀚静谧的天际带来了一丝明净。虔诚朝拜的信徒那远去的背影,给我带来更为深刻的思考。

  我深深地感到,在21世纪,中华文化回归世界不仅是中国人的事情,而且是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沉寂百年之后又一次地复兴,不仅因它自身的伟大,也是人类文明的需要。中华民族的复兴体现在中华文化的智慧上,而这种智慧何在,是我与山水对话后产生的最为深切的思考。也正是在这种反思中,题为《阳光与和谐的梦想》的创作产生了。

  《阳光与和谐的梦想》行为艺术暨“向世界500家著名图书馆赠《徐冬冬画集》”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启动(1997)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雷洁琼、王炳乾、王光英、程思远、吴阶平和北京文化界500余人出席了《阳光与和谐的梦想》行为艺术开幕式(1997)

  这个作品主要讲述的是,西方的文化所产生的文明充满着“阳光”,而东方文化的基础体现着“和谐”而又博大。所以这里指的和谐不仅是人类社会,也包括宇宙间的万物,人与大自然要和谐相处。当今的世界存在许多“无明”的状态,而中国古老的“天人合一”理论就显得万分重要。古时讲“三才者,天地人,万物皆吾与也” ,都表明中华文化强调和谐而不对立。而这一创作也充满着包容、仁义的态度以及“忧天下”的中国士人的情怀。

  《阳光与和谐的梦想》行为艺术的创作,作品宏大,是站在全球文化的演变之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因而思考和筹备的时间很长,如何实施这一庞大的创作,是需要智慧的。首先,我力争将这一创作远离政治和商业,强调作品的独立性,保持从容和儒雅的中华文化精神。再者将亚洲、欧洲、美洲创作实施的地点、范围、图书馆进行列定,制定实施的有效路线。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与画家徐冬冬在宁波天一阁藏书楼举行《阳光与和谐的梦想》行为艺术,并向杭州、绍兴、温州、宁波、湖州、嘉兴、金华等40余个地区的图书馆放置《徐冬冬画集》(1997)

  在整个创作实施这一作品时,我力求不讲国家、政府的概念,只谈不同文化精神上的会通。我访美期间,时任中国驻美大使的李肇星先生为我访美题词“贡献始于斯,无涯始于斯。”我的内心也深深地感觉到美国文化艺术界的友好和理解,因此我备感幸福。美国CNN、美国之音等媒体机构相继采访我时,我多次重申:“21世纪中华文化回归世界是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华文化以什么样的智慧进入世界,是对中华文化的考验。中华文化向来以包容、谦和的姿态出现在人类的生活之中,它将担负起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重任,创造出更加灿烂的人类文化”。

  《阳光与和谐的梦想》行为艺术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前排右七为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王永秋先生(1999)

  《阳光与和谐的梦想》行为艺术在美国休斯敦举行(前排右六为中国驻休斯敦总领事吴祖荣先生(1999)

  目前,经过十年的努力创作,我的足迹遍及亚洲、欧洲、美洲,《徐冬冬画集——徐冬冬的内心世界》进入了80余个国家的1700多家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国际性创作。当联合国图书馆接受此书的时候,联合国副秘书长、欧洲办事处主任彼得洛夫斯基先生说“徐先生的这一创作与联合国所提出的‘文明的对话’相吻合”,但他未必知晓,此创作的灵感却来自中国神秘的山水之中。

  画家徐冬冬向联合国图书馆放置《徐冬冬画集》,联合国副秘书长彼得洛夫斯基接受赠书(2001)

  CEOideas:您为什么一定要不断地突破完美的过去,探索新的领域?这样不是很辛苦吗?

  徐冬冬:如果一直停留在过去,到今天你看到我,就会是穿着中式的衣服,挽起袖子,一套北京话,然后写写诗、作作画的一个人。如此而已。我不喜欢这样的生活。我喜欢的中国文化,是容纳了世界上的优秀文化,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是充满了创新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文化。

  我们绝对不能够只给古人“看园子”。我为什么要变?是时代的要求。

  《秋风吹下红雨来》设色纸本 1985 中国美术馆收藏

  我2004年开始隐逸,干了一件事,就是创立中国抽象绘画。如果只是建立一个画种,那就太低了。我希望为建立中国新型文化做出一点探索。

  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国人要有这个自信。我们要有自己的人生观、宇宙观和价值观。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恢复的是中国人的气度,我们现在没有没关系,但我们会有的。中国的企业家也要有这样的胸襟。中国人是有力量的,力量来自于中国文化的智慧。

  《诗》系列组画第三号——国风1 丙烯纸本 2003

  同时我认为,中国新型文化要建立在中国文化的想象力上。而这种想象力,要建立在中国文化进入世界以及中国文化的未来性上,而不是说迎合西方人对中国人的理解。

  我所探索的中国抽象绘画,是在中国的哲学里寻找抽象的概念,使之成为我的绘画语言,形成反映中国社会与生活本身的自有的抽象绘画。讲的是中国故事,用的也是中国古老的宣纸和笔墨,并非去简单模仿西方大师的笔墨色彩。

  太极》系列组画——迷失的快乐第3号 丙烯纸本 2008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人生观、宇宙观、价值观不可以有一点别人的东西,我们要包容、要容纳。在学习中国绘画的同时,我从来没有忘却对西方绘画的学习和理解,这不仅是个人的爱好,更是一种文化交流的规律、时代的需要。我一直试图将西方抽象与中国哲学中蕴含的抽象概念相结合,并将抽象思维带入中国文化,融入中国的绘画中。我希望创立具有中国思想的中国抽象绘画,这也是对中国新型文化的一个补充,目的在于为我们的文化引入更多抽象思维的方式。抽象艺术的思维和手段,帮助我从意象绘画和印象绘画的表现内容中解放出来,自由自在地以笔墨丹青去表达对人类广为关切的问题的抽象思考,如文化的演变,国家的产生与消亡,以及人类的精神状态。

  《围》 纸雕塑、丙烯纸本 2002

  CEOideas:十年隐逸之后“复出”,哪些看待宇宙和世界的理念对您的创作产生重要影响?

  徐冬冬:东方文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去掉这个“我”字。

  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围绕着这一点。儒家讲究“勿我”,佛家强调“无我”,而道家使人有“忘我”的精神。当“我”字被克服以后,人类与大自然合二为一,达到了“天人合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同世界”。其实我们所有的学问和追求都是为了这样一个理想世界,那便是无我的境界。所以,人生的过程就是修行的过程,画画、写字,不在画,不在字,在于修心。

  《佛家》系列组画——寂静 丙烯纸本 2000

  CEOideas:如果请您给中国的企业家们推荐几本书,您会推荐哪些?为什么?

  徐冬冬:我推荐《道德经》,它是对宇宙的探索和领悟。

  《四季》系列组画——秋第3号 丙烯纸本 2013

徐冬冬大师在《我的艺术生活》一文中用这样一段话结尾:

 

  岁月如箭、时光如梭,一晃我已过孔夫子所称的“知天命”的年华了,不禁感慨与惭愧,几十年的人生既快乐又自在。

  余十有五便明了人生之方向,读书、写字、观画,学习古人是如何观察并超越自然的,冷静地反思古人之笔墨并将其融会在自己的生活中。三十有余独行于山水间,体味宇宙之博大及精微细妙,形成了自有的宇宙观,在东西方文化的会通中,能站在世界的文化之角度观察、思考并提出独特的见解,应用于中国抽象绘画的实践。

  《四季》系列组画——春夏秋冬第1 号之夏 丙烯纸本 2014

  不惑之年,归隐于云归处,深感万籁空灵,草木祥和,语默动静,内心与宇宙之心同静,一切都在寂静中显得无比的自在。

  今日,懂得了克己,懂得了生命的善恶以及扬善去恶之道,晓得上天使命的赋予,悟得天命。将自己的生命融化在国家、人类和浩瀚的宇宙里,如水一样、像光一样臻于无我之境,此时我之内心充满着自由。

  《神灵十则》系列组画第六号——魂 丙烯纸本 2007

   夫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所以他老人家五六十岁时就已通达“天命”和“顺命”的道理,我认为他从那时起已经懂得了道德以上的价值,认识到他的行为是遵循天命并得到上天的呵护。这是我的浅识,因为我们是凡人,而他是圣人,在这一点上就太不一样了。他又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正是这样,我愉快地面对生活,坦坦荡荡。

  《结合与演变》丙烯纸本 1999

   企业家如何修行?分享一点自己的感悟,也是和大家共勉。首先,个人的内心里需要有这个愿望,要有内心的呼唤,如果自己的内心没有呼唤、没有愿望,修行是不可能的,也就没这个必要。其次,每个人不管文化高低,起点如何,都可以修行。禅宗第六代祖师慧能只是一个砍柴的,没有多少文化,可这不代表他不追求内心的感悟,不代表他不追求天地间的善良,他虔心追求,顿悟成佛。中国企业家群体比较杂,有的起点低一些,有的文化性高一些,但这都没关系,每个人都能去修行,都能去追求更高的境界。要给自己一点时间,静心,反思。

  《赏柳图》设色纸本 1988

   那么,如何修行呢?修行,重在修心。我想,修心并没有那么高深,其实就是去努力做到两个层次。第一,知善恶。儒家讲,不是有手有脚有鼻有眼就是一个人了,人之所以为人,在于有良知、有良心、有天良。孟子说,人有“仁义礼智”的四德。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修心的第一点,是要懂得善恶美丑。第二,致良知。不仅要知善知恶,还要为善去恶。心学大师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修心就需要在有良知的基础上,“致良知”,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由内而外,知行合一。过去十年,我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就是一种修行、修心。我的隐逸,不是钻进深山老林,而是让自己和主流社会脱离,集中时间想自己想想的事,干自己想干的事。东西方文化各不同,西方文化求进,东方文化讲究“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个“退”不是“倒退”,而是“稳中求进”。修行、修心,在于创造智慧。智慧对于企业家来说,就意味着创新、进取。我相信在21世纪中国进入世界的文化潮流里,中国的企业家一定会有巨大的智慧,并以诚信的形象,爱护自然,感恩社会,去创造中国经济和中国文化的灿烂。人生很短,不是我们活着的时候都有创造力,除去孩提时代和老年时期,人真正有创造力的时间也就是那么短短二三十年,所以要珍惜时光,修行,修心,致良知,做到知行合一。企业家做修行,对自己的内心很好,对社会也很好。康路 中国企业家思想 梅绍华

  《写松图》 设色纸本 1986 中国美术馆收藏

(责任编辑:李冬阳)

最新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