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科教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纵容中学生写假论文就是破坏教育诚信

2018年08月22日 09:09   来源:中国青年报   陈志文

  不唯分数,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其根本是基于诚信。这种诚信要求是全面的,缺一不可,无论是对于作为评价者的招生工作人员,还是对于作为申请者的广大考生,都不能例外。 

  河南考卷“掉包”案演成了一场连续剧,也揭开了一个黑盖子:中学生流行写“假”论文。媒体披露,很多中学生都在想办法发论文,也多涉嫌抄袭或舞弊,并涉及很多著名中学。

  为什么中学生热衷写论文?

  其实这股热风,并非始于中国自主招生,而是为了去美国赶考。

  美国的大学不仅看成绩,还要看成绩之外的东西。申请哈佛的考生多数成绩都非常好,甚至是满分,那如何判断你的好坏呢?成绩之外的特质就很重要了.于是国内的留学中介就挖空心思进行“包装”,或者是公益项目,或者是发明创造、专业论文、竞赛奖项,等等。

  伴随着出国热,很多的留学中介公司改叫“背景提升”公司了。有的在非洲建立扶贫点,有的在欧美建立科研发明基地,更多的,则是拉着美国一些大学的教授,为申请者量身定做各种“科研项目”,最后申请一个专利,发表一个论文,拿到一个推荐信,而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申请到更好的大学。这些在留学领域已经成为常规操作。但是,中学生怎么可能都有如此高的水准?于是假论文与其他虚假包装开始泛滥,更有甚者,直接办一个假的在线学术期刊,制造廉价的假论文。

  唯分数评价人是不科学合理的,去“唯分数评价”,强调综合评价成为高考改革探索的方向之一,比如自主招生,比如各种拔尖人才的专项计划,这些做法与美国大学的评价手段颇为类似。但在一些培训机构与中介结构的推波助澜下,兴起了各种虚假“包装”,其中最多的就是发学术论文,甚至在一些地方有泛滥之势。

  对名校功利化的追求,加上诚信的缺失,是中学生假论文泛滥的社会文化原因,已经无关哪种招生制度,无论哪个国家。此事也不断提醒我们:在招生考试改革上,时刻需要警惕诚信文化缺失带来的巨大挑战,谨慎并渐进式地推进包括自主招生在内的综合评价。无论如何,我们也不能失守公平这一原则与底线,这也就是目前自主招生严格限定在5%的重要原因之一。

  美国著名大学录取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环节,校友面试,没有面试被录取的几率是很低的。但因为国内种种大家心知肚明的诚信原因,继MIT之后,斯坦福也于近日取消了中国境内的校友面试环节。

  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假论文泛滥是高校把关不严,甚至怀疑是高校招生部门的舞弊、宽纵造成了假论文的泛滥。的确,高校要严格把关,严查舞弊作假,但仅靠高校招办,假论文恐怕很难完全杜绝。

  高校招办是一个招生部门,而不是稽查部门。如果考生提供的不是论文,而是一个奖项,又该怎么办?如果是来自著名教授的推荐信,我们是不是也要每一封都去查证真伪?面对动辄上万的申请者,甚至几十万的申请者,这个查证过程可能数月甚至一年也完成不了。

  当然,高校需要尽可能完善自主招生程序,尽可能把作假者清理出去。这些年,高校招生部门也是斗智斗勇,探索出了一些办法与经验。正因如此,苏某只是过了初审,并没有笑到最后,拿到某大学的自主招生资格。面对类似论文作假,清华大学等部分优秀高校越来越淡化学术论文在初审中的价值,更关注过程评价,比如各种夏令营、冬令营,通过一个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价,并推出了自己的大学先修课程。

  无论如何,从工作机制角度来说,学校招生部门都很难从根本上完全杜绝作假的问题,更不可能识别一些组织与部门给的“真”的假证书。

  怎么办?办法实际也简单,严惩!尤其是严惩作假者,让作假成本大到承受不了,让他不敢作假。

  不唯分数,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其根本是基于诚信。这种诚信要求是全面的,缺一不可,无论是对于作为评价者的招生工作人员,还是对于作为申请者的广大考生,都不能例外。我们既要严惩高校招生部门的舞弊行为,也要重视越来越多的提供假论文、假发明、假奖项的考生与家长。如果一方面不能接受任何机构与权力部门的谎言与作假,另一方面却对说谎与作假的个人熟视无睹,总强调有情可原,这就是双重标准,破坏了诚信文化与制度。如果忽视对后者的严惩,只会鼓励更多人作假。

  无信不立,诚信文化与制度的建立,招生制度是其中重要的部分。对于作假学生的态度,事关培养接班人的原则问题。我们需要建立更为严厉的惩处机制,比如在自主招生环节一旦发现舞弊,同样按考场舞弊处理,取消当年录取资格与来年报考资格,甚至彻底取消上大学的机会,看还有几个中学生敢写假论文,搞假发明?

  在写下此文的同时,我打开搜索引擎,写下论文两个字,满屏都是代写代发论文的广告。对此,互联网企业、市场监管部门又当承担何种责任?面对这样的环境,假论文能杜绝吗?

  陈志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单晓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