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重点领域
抓住国内外医药需求快速增长和全球市场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落实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要求,大力发展生物技术药物、化学药新品种、现代中药、先进医疗器械、新型药用辅料包装材料和制药设备,加快推进各领域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促进医药工业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
(一)生物技术药物
紧跟世界生物技术发展前沿,结合国内疾病防治需要,加快发展人源化/人源单克隆抗体药物、疫苗、基因工程蛋白质及多肽药物,积极开展核酸药物、基因治疗药物、干细胞等细胞治疗产品的研究,突破生物技术药物产业化的技术瓶颈,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抢占世界生物技术药物制高点。
专栏1:生物技术药物产品和技术发展重点
一、产品
人源化/人源单克隆抗体药物:重点开发治疗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难治疾病以及用于紧急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抗体药物,积极扶持已经完成临床研究的抗体药物的产业化。
疫苗:针对流感、肝炎、疟疾、结核、艾滋病等重大或新发传染病,加快基因工程疫苗、核酸疫苗等新型疫苗的开发;积极开展成人用疫苗、人畜共患病疫苗以及针对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慢性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性疫苗的研究;推进百白破(无细胞)、水痘、麻疹、甲肝、脊髓灰质炎等传统疫苗升级换代和联合疫苗的研制与生产。
基因工程蛋白质及多肽药物:重点开发免疫原性低、稳定性好、靶向性强、长效、生物利用度高的基因工程蛋白质及多肽药物。
核酸药物及基因治疗药物:重点研发反义核酸药物、RNA干扰药物、适配子药物和基因治疗药物。
干细胞等细胞治疗产品:重点研发针对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干细胞和免疫细胞等细胞治疗产品。
血液制品:重点开发国内市场紧缺的凝血因子Ⅷ、抗巨细胞病毒免疫球蛋白等产品。
二、技术
动物细胞大规模高效培养关键技术:开发工业化生产所需工程细胞株的代谢工程改造技术、表达量提高及质量优化技术、高密度流加和连续灌注培养等技术。
无血清无蛋白培养基的开发:重点开发适合于抗体药物、重组蛋白质、疫苗及细胞治疗产品生产所需的化学成分确定的系列化无血清无蛋白培养基。
纯化介质及纯化技术:重点研制新型高效分离纯化介质及核酸、蛋白质大规模纯化工艺。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技术:提高生产过程在线监测和质量控制水平,建立对目标产品表达量、细胞生长状态、杂质的定性定量分析等关键指标的监测和控制方法。
生物制剂技术:重点开发生物技术药物的长效、缓释、控释等制剂技术,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疫苗的新型载体、佐剂、稳定剂和保护剂等。
血浆综合利用技术:加强血浆的综合利用,提高血浆分离纯化技术水平,增加产品种类,提高血液制品的安全性,高效利用血浆资源。
(二)化学药新品种
在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和多发性疾病领域,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新药开发。抓住一批临床用量大的产品专利到期的机遇,加快通用名药新产品开发。加强新工艺、新装备的开发与应用,提高制剂生产水平,培育新的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特色原料药品种。
专栏2:化学药产品和技术发展重点
一、产品
抗感染药物:重点开发抗病毒(如肝炎、流感、艾滋病等)、抗多药耐药菌、抗深部和多重真菌、抗耐药结核杆菌、抗其他微生物(如衣原体、支原体、疟疾、寄生虫等)的新型抗感染药物。
抗肿瘤药物:重点开发治疗肺癌、肝癌、乳腺癌、胃癌、结肠癌等我国高发性肿瘤疾病的毒副作用小、临床疗效高的靶向、高选择性抗肿瘤药及辅助用药。
心脑血管疾病药物:重点开发防治高血压、脑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肺动脉高压、高血脂和血栓形成等疾病的作用机制新颖、长效速效、用药便捷的新型单、复方药物。
内分泌及代谢疾病药物:重点开发治疗糖尿病、骨质疏松及其他营养代谢综合症的作用机制新颖、长效高效、用药便捷的新型单、复方药物。
精神神经疾病药物:重点针对抑郁、焦虑、失眠、精神分裂等精神性疾病,阿尔茨海默氏病、帕金森氏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慢性神经性疼痛等,开发解除症状的速效药物和缓解病情的长效药物。
免疫系统疾病药物:重点开发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银屑病、痛风、免疫低下等高发性疾病以及移植排异反应的新型免疫调节剂。
此外,针对我国存在用药空白、短缺或产品落后的其它高发多发性疾病,严重危害生命健康的罕见病,技术落后的儿童用药,开展相应的新产品研发及生产。
二、技术
1.原料药
微生物大规模发酵及分离纯化技术:利用系统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改良优选工业生产菌种;应用代谢流分析及全局调控方法开发发酵过程优化放大技术;针对不同产品特点,开发符合规模化生产要求的分离纯化新技术。
手性合成和拆分技术:针对手性合成反应中催化剂类型和成本限制、产物光学纯度、催化剂中毒等技术瓶颈,开展催化剂、催化工艺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应用;针对手性拆分中的效率、成本、环保等问题,开展新型拆分剂、新型拆分方法的研究和产业化应用。
生物催化合成技术:针对化学合成中高污染、高成本、高能耗和低收率环节,开展生物催化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积极开展合成生物技术研究。
晶型制备技术:针对有晶型控制要求的药物,开展结晶技术及晶型在线控制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应用。
2.制剂
缓释、控释、长效制剂技术:针对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精神类疾病等慢性病的治疗需求,开展口服缓控制剂、长效制剂、相关辅料、过程控制研究,推动相关释药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速释制剂技术:针对心肌梗死、哮喘、癫痫等疾病迅速缓解病情的治疗需求,开展喷雾剂、吸入剂、速崩剂等药物速释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
靶向释药技术:针对肿瘤等病灶明确的疾病,开展靶向释药技术和相关辅料、过程控制等方面研究,推动相关释药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透皮和粘膜给药制剂技术:结合临床需求,开展透皮贴剂、凝胶剂和喷雾剂等透皮释药技术的开发应用;围绕速释、局部治疗、多肽给药等临床需求,开展口腔、鼻腔、直肠等粘膜给药技术的开发应用。
(三)现代中药
坚持继承和创新并重,针对中医药具有治疗优势的病种,发展适合中医治疗特色的新品种,重视中成药名优产品的二次开发。加快现代科技在中药研发和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和完善中药全产业链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培育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剂型先进、质量稳定可控的现代中药。
专栏3:中药产品和技术发展重点
一、产品
中药新药:围绕重大疾病及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如慢性病、疑难病等),重点开展经典名方和确有临床疗效的中药新品种的开发生产;加强现代中药的研发与产业化,开发一批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有效成分明确、作用机理清楚的组分组方中药制剂。
民族药:结合对藏药、维药、蒙药等民族药的系统整理,重点开展具有民族医药理论特点、资源特色和治疗优势的民族药新药的研发和生产,提升民族药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水平,促进民族药发展。
天然药物:针对重大疾病,利用我国特色天然药物资源,开发一批有效成分明确、作用机理清楚、剂型先进的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新药,加快相关产品产业化。
中成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重点针对疗效确切和市场用量大的中成药品种,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明确其药效物质基础,开展技术改造、质量标准提升、作用机制和临床再评价,发展现代中药大品种。
中药饮片:加强中药饮片生产规范化和饮片标准的完善和提升;加强工业生产用饮片的研究与应用,提高中药生产效率。
中药材:加强中药材的人工种植和野生抚育,鼓励企业建立中药材原料基地,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的要求,加快推进中药材产业化;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实现规模化种植养殖,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供应。
二、技术中药提取纯化技术:开展符合中药生产所需的工艺技术研究,重点加强多级动态罐组提取、微波提取、大孔树脂吸附、超临界流体萃取、膜分离、微波干燥等新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提高效率和降低能耗,促进生产技术的升级。
中药制剂技术:加强适合中药特点的制剂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重点解决中药注射剂、经皮和粘膜给药制剂、缓控释制剂生产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改造中药传统制剂生产技术,提升中药制剂生产水平。
生产过程控制技术:针对中药成份复杂、质量控制困难等现状,重点加强中药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在线监测和质量控制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制药工程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责任编辑:编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