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内方面
1.医药需求快速增长
由于人口增长,老龄化进程加快,医保体系不断健全,居民支付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健康需求逐步得到释放,我国已成为全球药品消费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有望在2020年以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药品市场。
2.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这将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和提高用药水平,为我国医药工业发展带来机遇。
3.生物医药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当前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生物医药被列为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国家通过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等方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将为医药工业实现产业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4.资本市场快速发展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创业板股票市场开设,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医药成为受益最大的行业之一。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募集资金,为技术创新、开拓市场、兼并重组和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风险投资分散了新药开发的风险,有力支持了医药技术创新活动。
5.药品质量安全要求提高
“国家药品标准提高行动计划”有序推进,新版《中国药典》药品安全性检测标准明显提高,药品注册申报程序进一步规范,不良反应监测和药品再评价工作得到加强,新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正式实施,药品电子监管体系逐步建立,均对药品生产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提高药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行业有序竞争和优胜劣汰。
6.环境和资源约束更趋强化
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新标准全面实施,化学原料药生产面临更大的环保压力;能源成本上升,节能要求提高,水资源短缺,水价上涨,中药材供不应求,资源约束加剧,对医药工业转变发展方式形成了“倒逼机制”。
总体上,我国医药工业发展面临有利的国内环境,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国家对医药工业的扶持力度加大,质量标准体系和管理规范不断健全,社会资本比较充裕,都有利于医药工业平稳较快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环境和资源约束加强,企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药品价格趋于下降,新产品开发难度加大,医药工业发展仍存在不少困难和制约因素。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加强自主创新,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改造提升传统医药,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促进我国医药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加强政策引导相结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加强和创新医药行业管理,发挥行业规划、产业政策、招标采购、质量监管以及价格等政策的引导和调控作用。
2.坚持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相结合。把技术创新作为医药工业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切实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大力推动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进行技术改造,不断提升医药工业生产技术水平。
3.坚持立足国内市场与国际化发展相结合。把握国内疾病防治形势,大力发展适应临床需求的医药产品,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提供保障。加快医药生产与国际接轨,推动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带动医药产业转型升级。
4.坚持保障生产供应与强化质量安全相结合。增加基本药物生产,保障供应,推进基本药物与非基本药物协调发展。加强质量管理,强化生产企业是药品质量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完善标准和规范,提高药品安全保障水平。
5.坚持加快产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抓住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提高医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动清洁生产,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促进医药工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三)“十二五”主要发展目标
1.产业规模平稳较快增长。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
2.确保基本药物供应。基本药物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集约化水平明显提高,有效满足临床需求。基本药物生产向优势企业集中,主要品种销售前20位企业占80%以上市场份额。
3.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骨干企业研发投入达到销售收入的5%以上,创新能力明显提高。获得新药证书的原创药物达到30个以上,开发30个以上通用名药物新品种,完成200个以上医药大品种的改造升级,开发50个以上掌握核心技术的医疗器械品种。
4.质量安全上水平。全国药品生产100%符合新版GMP要求,药品质量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加快国际认证步伐,200个以上化学原料药品种通过美国FDA检查或获得欧盟COS证书,80家以上制剂企业通过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或WHO的GMP认证。
5.产业集中度提高。到2015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的企业达到5个以上,超过100亿元的企业达到100个以上,前100位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50%以上。
6.国际竞争力提升。医药出口额年均增长20%以上。改善出口结构,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品种显著增多,制剂出口比重达到10%以上,200个以上通用名药物制剂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注册和销售。“走出去”迈出实质步伐,50家以上企业在境外建立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
7.节能减排取得成效。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十一五”末降低21%,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清洁生产水平明显提升。
四、主要任务
(一)增强新药创制能力
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持续推动创新药物研发。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在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领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多发性疾病领域,罕见病和儿童用药领域,加快推进创新药物开发和产业化,着力提高创新药物的科技内涵和质量水平。支持企业在国外开展创新药物临床研究和注册。实现一批临床用量大的专利到期药物的开发生产,填补国内空白。
加强医药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作用,支持骨干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提高企业承担国家科技项目的比重,增强新药创制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引导和扶持创新活跃、技术特色鲜明的中小企业发展,培育成为医药创新的重要力量。继续推动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构建高水平的综合性创新药物研发平台和单元技术研究平台。完善医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加强药物安全评价、新药临床评价、新药研发公共资源平台建设。
鼓励发展合同研发服务。推动相关企业在药物设计、新药筛选、安全评价、临床试验及工艺研究等方面开展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研发外包服务,创新医药研发模式,提升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
(责任编辑:编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