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句历经千百年流传至今,广袤无垠的草原胜景,牛羊满山坡的醉人景象常常让人流连忘返。与此同时,随着工业社会发展的脚步,内蒙古所储备的丰富资源,如煤、碱、砂石、萤石和芒硝等,也让其成为现如今的资源重镇。凭借着畜牧业和煤炭工业这“一白一黑”,内蒙古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可在越来越注重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内蒙古的出路又将在哪里?
新思路新方向
在科技为主的今天,内蒙古同样将经济发展的目光锁定在高新科技上,结合内蒙古自身的特点和传统,乘势而上,在大草原上开辟出了新的面貌——发展干细胞生命科技产业。内蒙古科学技术厅(知识产权局)党组书记、厅长(局长)徐凤君对内蒙古新兴生命科技十分看好,徐厅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内蒙古干细胞生命科技产业虽然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但是政府搭建了干细胞生命科技产业基地及配套院士专家工作站这一平台,并推出了招揽人才的“草原英才”计划,为内蒙古高新产业的腾飞打下了强有力的基础。
新科技新助力
生命科学和生物产业,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最有可能形成支柱产业的领域;而干细胞产业,则是这个领域中“王冠上的宝石”。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是通过干细胞移植、分化与组织再生,促进机体创伤修复、治疗疾病。作为生物医学新领域,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具有重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将改变传统对于坏死性和损伤性等疾病的治疗手段,对疾病的机理研究和临床运用带来革命性变化。在这一领域,既有典型的人才、知识产权和研究实力的竞争,也是金融力量角逐、是政策导向的博弈,更是产学研如何融为一体的机制抉择。
近年来,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领域已形成了国际性的科技竞争和产业化竞争的热潮,再生生物学产品正逐步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发展水平与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世界各国纷纷斥巨资参与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开发。据预测,到2015年,美国的再生医学产品部分将有4000亿美元的营业额,倘若加上治疗前后的相关费用,市场将会达到10000亿美元。温家宝总理早在2009年就曾指出:“干细胞研究促进了再生医学的发展,这是继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之后的又一场医疗革命。我们要力争在干细胞研究的更多领域取得领先地位”。干细胞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被列入国家七个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国家财政在2010、2011年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拨款均有大幅增加,这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成长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在高科技时代,在生命科学和干细胞产业被高度重视的今天,内蒙古的财富资源不断被创新升级,传统畜牧业中被鄙视、被抛弃,甚至难以处理的一些“废物”,正在变成宝贝,变成摇钱树。屠宰之后的马牛羊的血,就可以成为生物制药最重要的原料;一些废弃不用的动物残留品,也会被加工成贵如黄金的生物制品。内蒙古作为畜牧大区,它的生物资源正在以全新的姿态成为财富富矿。在强调生态经济、低碳经济的今天,用高科技手段变废为宝,用干细胞生物技术点石成金,已经不再是神话。
在寻求发展与合作伙伴中,内蒙古将目光锁定在有丰富干细胞经验的天津中源协和干细胞生物工程股份公司上。梧桐已栽,引来凤凰便是指日可待。天津中源协和干细胞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是较早走入中国资本市场的老上市公司。公司原以纺织业为主业,后逐步涉及商业、服务业等行业,力求实现多元化发展。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公司股权结构的变革,公司逐渐将生命科学技术作为公司主导产业,控股了天津作为国家干细胞产业基地的协和干细胞基因工程有限公司,使公司成为我国唯一的干细胞产业化基地。公司拥有亚洲最大的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是亚洲脐血库组织的首批成员,堪称国内生物基因研究开发领域的龙头企业。
中源协和董事长王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内蒙古自治区和科技厅为新兴科技产业发展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内蒙古拥有许多城市不具备的先决条件,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成群结队的牛羊,这得天独厚的条件养育了内蒙人特有的勤奋和豪迈,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工作和生活都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再加上内蒙古现如今推出的寻求合作伙伴的政策,筑造了非常好的软环境来寻求“凤凰”,中源协和虽不敢自比凤凰,但还是可以称为“天鹅”的,在内蒙筑巢孵化更多的天鹅,为大草原带来更多的生机。
因此,中源协和抓住内蒙古发展高新产业的契机,以十足的魄力助力内蒙古干细胞生命科技产业,助其搭建人才充分发挥才干的平台、企业家施展抱负的基地。而召开的“2011国际干细胞产业化发展高峰论坛”也因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吸引了众多国际知名的生物学、干细胞学的顶尖级专家和许多有实力有眼光的企业家莅临现场。
新项目新征程
在内蒙古干细胞生命科技产业化基地启动前的“高峰论坛”上,可谓众星云集、光彩夺目。有二十多年生物医学研究的中科院院士、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理事长,中国创造学会理事长、亚太细胞生物学组织主席,中药全球化联盟副主席同济大学校长裴钢;有国家“863计划”组织器官工程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军事医学科学院输血医学研究所所长裴雪涛;有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干细胞资源库与关键技术平台建设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干细胞生物学分会会长徐国彤教授,以及一大批国内干细胞领域的顶级科学家出席启动仪式,并在论坛上发表演讲。
演讲中,他们介绍了国内外干细胞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最新成果、规划内蒙古干细胞产业发展前景、介绍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以及对如何吸引优秀人才为区内服务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会上裴雪涛教授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前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被称为“中国干细胞之父”的吴祖泽院士宣读了入站公开信,表示了对内蒙古干细胞生命科技产业基地的大力支持。
同时,与会人员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2007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英国卡迪夫大学校长,世界上最知名的干细胞生物学家,哺乳动物基因学教授——马丁·约翰·伊文斯爵士。
马丁爵士1963年剑桥大学毕业,以后研究基因对肢体发展的控制,1969获伦敦大学学院组织胚胎学博士学位。
同时,马丁爵士也是英国巴斯大学、英国白金汉郡大学、伦敦大学、威尔士大学、雅典大学的荣誉博士和英国皇家学会会员。2001年,马丁爵士因基础医学的研究成果,获得阿尔伯特·莱斯克奖章。2002年,马丁爵士被授予美国纽约大学西奈山医学院荣誉博士称号,该学院为全球最负盛名的医学院之一。2003年,他被授予沃特·考特曼奖和威廉·倍特·哈代奖。2004年,他因其在基础医学领域卓越研究贡献,被英国皇室授勋为爵士。2009年,马丁爵士因其在进出医学研究的贡献,被授予皇家金质奖章。2009年,马丁爵士授予英国皇家内科医师医学会Baly奖章以及Copley奖章,而后者是英国皇家学会最为古老一项表彰,其中获得者就有世界闻名的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马丁爵士早在上世纪70年代,便首先在体外培养了畸胎瘤细胞,并对这些细胞的特征进行了全面研究。在1981年和同事从小鼠胚胎中第一次成功分离出未分化的胚胎干细胞。这为“基因靶向”技术提供了施展本领的空间。这一先驱性研究创造了哺乳动物基因的新路径,用基因敲除和基因陷阱方法来进行新的发现和创造消除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式。
因此,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卡佩奇?穴Mario Capecchi?雪、马丁·伊文思和史密斯?穴Oliver Smithies?雪,以表彰他们在小鼠体内利用胚胎干细胞进行基因操作这一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所做的基础性工作。
马丁爵士被内蒙古自治区聘请为特约科技顾问,这是首位外国专家、诺贝尔奖得主担任自治区科技顾问。他的加盟也为内蒙古干细胞生命科技产业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国际视野”。他非常认同内蒙古自治区大力发展像干细胞产业这样科技水平高、对人类健康有决定性意义、低碳低污染的行业的做法。与此同时,马丁·伊文思爵士表示,对于干细胞的作用和对人类健康的正面影响很有信心。在这方面,国际同行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
不久前,他应邀参加了干细胞产业美国科学院成员(相当于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站的开幕典礼,大规模的高水平专家集中进入产业基地,凸显了世界范围内建立高水平研发工作站的潮流。“内蒙古建立的工作站和生产基地表明,中国在这方面没有落后。”马丁·伊文思说。
作为参加内蒙古干细胞生命科技产业化基地院士工作站的最重要嘉宾,马丁·伊文士认真参观了工作站和基地,详细了解了工程进展、人员配备情况和未来发展目标。他说:“干细胞产业的发展是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干细胞应用和研究的本地化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工作站和基地的建设,对内蒙古的生命科学发展意义非凡,对整个中国干细胞产业的技术提升和产业优化,也有重要作用。”
对于干细胞产业的科研成果和未来发展对人类的作用,他借用日本科学家的评价说,其地位相当于上个世纪开发的原子弹,或是生命科学中的DNA的发现。马丁·伊文思惊喜地看到,在产业化进程方面,中国比欧美发达国家快得多,有些成果是令人吃惊的。
作为畜牧业大区,马丁·伊文思爵士指出,胚胎干细胞研究在内蒙古自治区大有用武之地。他介绍,其实他的生命科学研究就是从小动物开始的。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发展,需要在胚胎干细胞领域加大投入,加快研究,他对这方面的发展进步十分看好。
新发展新未来
内蒙古干细胞生命科技产业化基地和配套的院士站的揭牌建成,有着重大的意义,不仅响应了“十二五”的号召,同时更是惠省惠民的大事。
在现代基因技术的影响下,内蒙古的“人”同样是重要的干细胞生命科学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2008年末全区常住人口2413.73万人,人口出生率9.87‰,干细胞、基因储存人口基数庞大,潜在市场也是巨大的。
据有关资料统计,白血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为十万分之三,因白血病每年的死亡人数约为4万多人,高达400万白血病患者需要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如此推算,仅内蒙古每年有8万的白血病患者急需造血干细胞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需要严格的组织配型(HLA,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无关供体间配型相合的几率仅为15—20万分之一。
此外,内蒙古自治区还是个多民族的省份,全区共居住有49个民族,以蒙古族和汉族数量最多,还有朝鲜、回、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HLA等位基因频率在不同人种、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存在明显差异,白种人、黑种人的干细胞不适合中国人,即便都是华裔人群,由于民族和所处地域不同,HLA分型在很多亚位点也有所不同,这些细微的差别也会出现免疫排斥反应,影响移植效果。
内蒙古自治区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生物资源丰富,基因资源的保护尤为重要,早在1997年7月,我国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院士呼吁“保护我国人类基因资源,积极参与跨世纪的基因争夺战;制定政策,营造环境,加快我国基因工程药物产业化进程”;作为政府,将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序列化、信息化、产权化与产业化,是迫在眉睫的急务。因此,成立一个完全属于内蒙古人民的国家级干细胞生命科技产业化基地,不仅可以为当地公民提供帮助,为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内蒙籍炎黄子孙服务,还可以有效保护好民族宝贵的生物资源。
因此,这个干细胞库,也就是脐带血干细胞库的建立,对内蒙古来说意义非常重大。因为它是蒙古族的脐带血干细胞库,这个库的建立,将对自治区科学意识的提高,医疗水平的提高,重大疾病的防治,特别是无创的一些重大疾病的防治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内蒙古自治区外围除了天津外,周边任何一个省市地区都没有设立干细胞生命科技产业化基地,对于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历史悠久的内蒙古自治区来讲,是一大损失。随着干细胞、基因事业的迅猛发展和人们对干细胞、基因知识的接受能力增强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对干细胞储存、基因检测的愿望也会愈来愈强烈。
内蒙古自治区东、南、西依次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8省区毗邻,跨越三北?穴东北、华北、西北?雪,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接壤,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对外贸易集散地,因此建立国家级干细胞生命科技产业化基地不仅可以满足本区人民的储存、应用意愿,而且可以辐射西北地区、蒙古国和中亚各国,完全有能力在干细胞、基因市场中实现较大份额的占有率。
同时,基地的启动建成不仅在医疗领域有着独特的作用,在经济领域更有着重大的意义。
干细胞生命产业基地是目前国内规划面积最大、设备设施最先进、产业密集度最高、高新技术人才最为密集的干细胞生命产业基地。规划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带动相关行业投资80亿元。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干细胞生物资源库、干细胞中心实验室、干细胞研发中心、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GMP标准化厂房等。预计基地全部建成并投产后,产值将超过100亿元,创造直接就业岗位3000余个。
在基地内建设生命科技核心企业,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家重大创新性一级新药的企业集群,拉动基地产业成长,形成核心产业链条。引进生命科技领域优秀企业、前沿项目、知名专家、高端科研院所,带动并延伸产业链条的构成,由产业链条汇聚产业集群的形成,最终形成生命科技基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
天津中源协和干细胞等业内人士还指出,这个干细胞生命科技产业化基地将规划建设成拥有完善的研究、开发、生产、流通及治疗等基础设施,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以及引进相关的产业关联项目、相关的配套服务业,带动干细胞产业上下游企业进入基地,最终形成内蒙古自治区在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发展方面的高地和旗帜。
雄关漫道已过,在开放政策的指引下,中源协和高科技产业在内蒙古各级政府、机关的配合支持、辅助下,如今真正昂扬迈步从头越,未来的内蒙古将不仅是风吹草低见牛羊,还将见到具有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干细胞生命科技产业基地和配套的院士工作站,以及产值、产量和技术领先的干细胞高科技产业,那时便真的是“风吹草低见新貌”的新气象了。(文/赵健仲 赵杰)
相关报道:国内首个干细胞产业化基地院士工作站在内蒙古启动
新华网呼和浩特2011年12月16日电(记者勿日汗)国内首个干细胞生命科技
产业化基地院士工作站16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启动,“中国干细胞之父”吴祖泽院士等四名国内干细胞研究领域顶级专家入站。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作为21世纪战略新兴产业,已形成国际性的科技竞争和产业化竞争。2008年,内蒙古将干细胞科技应用研究列入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将建设国内领先、与国际接轨的干细胞产、学、研综合开发基地作为一项战略举措。
首批入站的专家有:中科院院士、前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吴祖泽;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裴钢;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输血医学研究所所长裴雪涛;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干细胞资源库与关键技术平台建设项目)首席科学家、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徐国彤。
院士工作站主要依托内蒙古干细胞
生命科技产业化基地,基地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将建设研究中心、实验中心、企业孵化器、国际交流中心等设施。
内蒙古为引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及其他高端智力人才,特别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企业院士工作站管理办法》。
更多干细胞相关新闻请点击此处
(责任编辑:编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