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秧歌节山东胶州举行

2008年05月12日 14:31   来源:中国经济网   
    本网讯 记者刘成 通讯员刘振华报道 火红的秧歌扭起来,漫天的红绸舞起来。5月8日至10日,首届中国秧歌节在山东省胶州市举行。

    首届中国秧歌节由中国文联、山东省委宣传部、青岛市人民政府主办,由中国舞蹈家协会、山东省文联、青岛市委宣传部、胶州市人民政府承办,主题是“扭起秧歌迎奥运”。秧歌节期间,中国舞协挑选了安徽花鼓灯、安塞腰鼓、东北大秧歌、海城高跷、济阳鼓子秧歌等16支国内知名秧歌队伍前来胶州一展舞姿,其中大部分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堪称舞蹈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聚会。其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参与面之广前所未有。

    胶州大秧歌发源于胶州马店东小屯、南旺,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以“男刚女柔、婀娜多姿、舒展大方”的舞姿和“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蹈风格为倾倒世人,与海阳秧歌、商河鼓子并称山东三大秧歌。2006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弘扬传统文化艺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胶州市已于2006-2007年成功举办了两届秧歌文化节,大秧歌逐渐成为胶州市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一张重要名片。2008年,胶州秧歌节升格为中国秧歌节。

    8日晚的开幕式上,辽宁海城的高跷秧歌张扬了一把东北大秧歌的热辣劲,陕西安塞的安塞腰鼓吹来豪放朴实的西北风,山西忻州的凤秧歌演绎了山西秧歌独具的厚重,更有“天下第一龙”美誉的四川泸州雨坛彩龙展现秧歌悠长的历史和浪漫的巴蜀情怀,广东东莞的高台舞狮则让观者在屏息凝神的同时赞叹于优美的秧歌也能惊险纷呈……东道主胶州大秧歌更是以其“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姿把山东大秧歌的柔美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些风格迥然不同却个个流光溢彩的秧歌作品都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浓郁的地方风格,亦歌亦舞的热烈步伐,生动传神地讴歌出不同地方风情。

    9日下午2:30,汇泉湾畔,奥帆基地西侧,迎着火红的“五月的风”,首届中国秧歌节青岛专场演出在“五四广场”举行。参加首届中国秧歌节的16支秧歌队伍500余名秧歌演员从胶州“扭进”青岛,扭起秧歌迎奥运。人们手擎五星红旗和奥运五环旗,伴着铿锵的音乐一起挥动,气氛非常热烈。在舞台上展演过后,18支秧歌队围绕着“五月的风”雕塑到群众中间进行巡回表演。随着演员与群众的近距离接触,现场气氛再一次达到高潮。众多观众围着演员们拉手说话,一些中老年观众的热情甚至不亚于追星一族。直到下午5时30分,当天的演出结束,几千名市民才依依不舍地散去。

    秧歌节期间还举行了秧歌艺术研讨会,全国舞蹈界著名专家、学者,胶州市文艺界、民间艺人代表100多人共同探讨秧歌艺术振兴之路,并达成五点共识。

    5月10日,胶州举行《胶州秧歌教材》首发式,学扭胶州大秧歌自此有了标准教材。《教材》由山东省舞协名誉主席孙丽担纲编著,中国舞办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书记冯双白作序,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首次印刷6000册。《胶州秧歌教材》作为全国秧歌教学的标准教材,将成为一把开启民间舞蹈教学之门的金钥匙,也为其他民间舞蹈教学提供了借鉴机会。目前,胶州市中小学生已将胶州大秧歌列为必修课,全面普及和推广胶州秧歌,《胶州秧歌教材》在首发式后免费发放到中小学生手上。

    在10晚上举行的闭幕式上,主、承办单位共同发布了《胶州宣言》,以规约形式确定每两年举办一次中国秧歌节,举办地固定设在胶州。在热烈的掌声中,胶州市长刘赞松从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舞协主席白淑湘女士手中郑重接过“中国秧歌之乡”牌匾。据了解,“中国秧歌之乡”的称号由中国舞舞蹈家协会颁发,胶州是我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为增强市民参与性,秧歌节期间还设立了秧歌和茂腔表演,彩车、秧歌巡游,美食文化活动和嘉年华活动等四项群众性活动。为期三天的中国秧歌节,吸引了180多万各地观众前往观赏、参与,极大地提升了胶州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使秧歌这一民间艺术形式进一步为人们所熟悉、热爱,对秧歌的传承、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秦宇雯)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