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吴忠利通区“文旅+”激发消费新活力

2025-05-08 15:44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今年“五一”假期,宁夏吴忠市利通区通过“赛事+美食+民宿+音乐”多元融合方式,吸引接待游客73.5万人次,文旅销售收入达3563万元。

  “赛事+演艺+旅游”的深度融合,让利通区文旅消费新业态新场景更加多元。假日期间,利通区“‘越野筝锋 畅游吴忠 品味利通’文旅促消费系列活动”以全国风筝精英赛和第二届“从利通出发”宁夏越野文化旅游活动为牵引,8大会场丰富多彩的演出活动为游客打造了一场文旅盛宴。

  在牛家坊民俗文化村的美食展区,游客边吃边逛,沉浸式体验NPC互动、汉服巡游的乐趣,最高瞬时人流量累计达到5万人次,成为吸引游客拍照打卡的流量“密码”。板桥乡“秦渠之上吼秦腔”、古城镇“星空下的律动”民谣音乐节、东塔寺乡“星光之下 火热青春”活力跃动篝火晚会等67场演艺活动异彩纷呈。

  舌尖经济动能强劲。清晨,利通区街巷的各个早茶店八宝茶飘香,拉面师傅甩面的铿锵声、盖碗茶碰撞的清脆声、食客交谈的热闹声交织在一起。“吴忠早茶很有名气,我们早早就来体验了,来晚就没位置了。”来自西安的游客刘阳说。“五一”期间,利通区商务局联动商家推出“1元吃拉面”“1元喝牛奶”活动。

  面对井喷式客流,利通区串联活动会场、商圈、交通枢纽等区域,开通5条公交专线,规划7700余个免费停车位,推行轻微违法免罚措施。自4月30日利通区“五一”文旅促消费系列活动开幕以来,每天至少有10万名游客涌入。扫码领券成为游客打开利通区假期游玩的第一道“大门”,参与活动的商户促消费力度持续加大,“买大送小”“100元4箱”“买一赠二”……假期期间,利通区共发放350万元消费券,让游客的消费热情持续升温。

  “希望通过真金白银的促消费政策与真心实意的文旅活动,切实转化为真抓实干的经济增量,努力把假期的‘看头’变成来日再会的‘盼头’。”利通区有关负责人表示。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张雪)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宁夏吴忠利通区“文旅+”激发消费新活力

2025年05月08日 15:44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今年“五一”假期,宁夏吴忠市利通区通过“赛事+美食+民宿+音乐”多元融合方式,吸引接待游客73.5万人次,文旅销售收入达3563万元。

  “赛事+演艺+旅游”的深度融合,让利通区文旅消费新业态新场景更加多元。假日期间,利通区“‘越野筝锋 畅游吴忠 品味利通’文旅促消费系列活动”以全国风筝精英赛和第二届“从利通出发”宁夏越野文化旅游活动为牵引,8大会场丰富多彩的演出活动为游客打造了一场文旅盛宴。

  在牛家坊民俗文化村的美食展区,游客边吃边逛,沉浸式体验NPC互动、汉服巡游的乐趣,最高瞬时人流量累计达到5万人次,成为吸引游客拍照打卡的流量“密码”。板桥乡“秦渠之上吼秦腔”、古城镇“星空下的律动”民谣音乐节、东塔寺乡“星光之下 火热青春”活力跃动篝火晚会等67场演艺活动异彩纷呈。

  舌尖经济动能强劲。清晨,利通区街巷的各个早茶店八宝茶飘香,拉面师傅甩面的铿锵声、盖碗茶碰撞的清脆声、食客交谈的热闹声交织在一起。“吴忠早茶很有名气,我们早早就来体验了,来晚就没位置了。”来自西安的游客刘阳说。“五一”期间,利通区商务局联动商家推出“1元吃拉面”“1元喝牛奶”活动。

  面对井喷式客流,利通区串联活动会场、商圈、交通枢纽等区域,开通5条公交专线,规划7700余个免费停车位,推行轻微违法免罚措施。自4月30日利通区“五一”文旅促消费系列活动开幕以来,每天至少有10万名游客涌入。扫码领券成为游客打开利通区假期游玩的第一道“大门”,参与活动的商户促消费力度持续加大,“买大送小”“100元4箱”“买一赠二”……假期期间,利通区共发放350万元消费券,让游客的消费热情持续升温。

  “希望通过真金白银的促消费政策与真心实意的文旅活动,切实转化为真抓实干的经济增量,努力把假期的‘看头’变成来日再会的‘盼头’。”利通区有关负责人表示。

(责任编辑:张雪)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