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铸剑,终成国之重器;千里追光,尽展华夏光芒。
在2025年“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开工十周年的历史节点上,这张镌刻着“中国智造”的核电名片,正以一系列震撼世界的数据,书写着大国崛起的能源传奇。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核电5号机组。(中核集团供)
5月8日,中核集团文化品牌月暨“走进新国企·华龙十年”融媒体开放活动揭开帷幕,一组组亮眼成绩单让世界看到:中国核电不仅打破了“首堆必拖”的行业铁律,更以国际领先的运营实力,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闪耀东方智慧的“中国方案”。

“走进新国企·华龙十年”融媒体开放活动现场。中国经济网记者宋雅静/摄
突破行业铁律 锻造核电建设“中国速度”
当全球核电界仍在为三代核电首堆建设周期普遍超80个月的难题所困,“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核电5号机组以68.7个月建成投运,成为全球唯一按计划建成的三代核电首堆项目。
这份惊艳世界的“中国速度”背后,是数千名建设者在福清核电基地日夜鏖战的身影。他们将智慧与汗水浇筑进钢筋铁骨,用自主研发的数字化建造平台,实现了工程进度误差控制在毫米级的极致精度。
对工程的精益求精体现在每一个细节,记者在采访中了解,一位合格的操作员,要经过4年以上的刻苦学习和严格的多轮考核及淘汰机制,才能胜任主控室的操作工作。
最终,这座凝结着中国智慧的核电巨擘,一举斩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为全球核电建设树立了新的标杆。

模拟机房操作室。中国经济网记者宋雅静/摄
登顶运营巅峰 缔造安全高效“中国标准”
在福清核电5、6号机组主控室内,跳动的仪表盘数据勾勒出“华龙一号”的卓越性能:两台机组WANO综合指数满分,连续两年实现“零非停”,累计发电近650亿度,示范工程两台机组即将分别迎来连续安全运行1000天。
这组含金量十足的数据,意味着“华龙一号”运营业绩已跻身世界前列。福清核电的工程师们通过建立全球最严苛的生产绩效指标体系,运用AI预测性维护技术,多措并举提高设备可靠性,使30项WANO指标中25项达到世界卓越水平。
这些成就不仅证明了中国核电技术的可靠性,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标准”的强大生命力。

展厅内“华龙一号”模型。 中国经济网记者宋雅静/摄
构建产业生态链 激活创新发展“中国力量”
从东海之滨到世界舞台,“华龙一号”的每一次突破都牵动着庞大的产业脉搏。
在其带动下,近6000家企业构建起完整的核电产业链,核岛主设备国产化率从88%跃升至90%以上。在东方电气的生产车间,直径4.5米、重达430吨的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实现100%国产化;在清华核能研究院,“能动+非能动”融合安全系统的研发不断取得突破。
这一庞大的创新网络中,700多项国内专利、65项国际专利与2044项标准交织成网,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让“中国核电”真正掌握了核心话语权。
相关负责人在座谈中介绍,之所以能够作为链主企业,带动如此之多的产业链企业共同发展,一方面是积极饯行国家国产化战略;另一方面工程从设计到运行都在国内完成,利用国内能力研发数字等,带动了产业链。
正如中核集团在“华龙一号”建设中,从设计、采购到建造、安装、运行等环节,都组织国内企业参与,促进了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开工建设10周年。中国经济网记者宋雅静/摄
扬帆海外征途 书写合作共赢“中国答卷”
当巴基斯坦卡拉奇的夜空被“华龙一号”点亮,这座承载着“一带一路”使命的K-2/K-3机组,不仅为当地提供了12%的电力供应,更创造了6万个就业岗位,培养出2000名本土核电人才。
相关负责人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华龙一号”在全球市场上有绝对优势:核心优势包括绝对安全,建设能力世界一流,运行能力和设备制造保障能力强。
在运行方面,通过经验反馈和技术创新,福清核电的“华龙一号”机组WANO综合指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且设备国产化率不断提高。
如今,全球41台在建、在运的“华龙一号”机组,正如同璀璨明珠,镶嵌在世界能源版图上。从英国监管机构的正式批准,到加纳合作项目的顺利推进,中国核电正从“产品输出”迈向“标准输出”,用“技术+管理+人才”的全链条服务,为共建国家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清洁能源方案。
十年磨剑终成锋 万里逐梦再启航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华龙一号”正以每台机组年发电超100亿度、减排二氧化碳816万吨的强大效能,持续为全球能源转型注入绿色动能。
这张闪耀着中国智慧的“国家名片”,必将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征程中,书写更加壮丽的篇章,让世界见证中国核电的无限可能。(中国经济网 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