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一高校1.31亿科研经费成果转化率为0”引发关注,其中一个细节值得注意:该高校在过往3个年度里获1.31亿元科研经费,实施科研项目862个。1.31亿元经费平摊到862个项目上,一个项目才15万元。有人吐槽:这些费用做科研远远不够,还想实现成果转化?
其实,科研经费“撒胡椒面”问题早已存在,各级机构也在不断深化相关改革。那么,科研经费怎么用才能更有效?
要分类用。科研是个大概念,项目和项目之间差异很大,不能一概而论。有些项目应用性强、目标明确,适合目标导向、重点投入,集中资源攻关;有些项目需自由探索,不知道哪片云彩会下雨,资源集中的话“赌”的风险太高,适合广泛动员,几条可能性高的路线都先探一探。项目花钱多少,跟学科特色也有关系,有的学科花钱少,有的学科烧钱快。分散资助还是集中资助,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设计好财政经费的分类投入、考核和评价机制。
要放权用。过去,我国科研经费管理机制过程冗长、环节繁多、细节琐碎。先要制定科研计划,再经由申报、审查到立项,随后经历多次经费拨付、报销和评审,最终结项和结清余款。科研人员和项目单位往往在财务程序合规、表格填报上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甚至出现舍本逐末、忽视科研产出成果的怪现象。为此,近些年,我国陆续出台了《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持续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 激发创新活力专项行动的通知》等一系列推动科研经费管理放权、推动科研人员减负的改革举措。一些政府和科研机构推行“揭榜挂帅”“赛马”等新型科研项目实施方式,试行科研经费包干制,取得不少成效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