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29日讯(记者 马常艳)6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金融监管蓝皮书: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23)》。围绕问题金融机构处置,该报告指出,要兼顾考虑维持金融体系稳定、保证关键金融功能持续性和保护利益相关者三大目标。
问题金融机构处置,是维护金融稳定、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的关键步骤之一。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金融法律与金融监管研究基地主任郑联盛在发布报告时说,我国对问题金融机构处置整体有效,确保金融体系稳定健康发展。从当前来看,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是处置重点,特别是中小银行,并且这个问题与地方债务管理紧密相关。
“今年3月份以来,硅谷银行、第一共和银行、瑞信银行等按照宏观审慎监管标准来看的‘好’银行陆续破产,给整个银行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在发布会上表示,“这些银行的风险暴露乃至破产,问题并不主要出在这些金融机构自身,监管当局疏于不当、货币政策转弯过急等,都在最近的银行业风险暴露中难辞其咎。”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处长李宏瑾指出,从AIT货币政策新框架的角度看,美联储货币政策“大起大落”并不应作为银行倒闭的主因,而是金融机构利率风险管理不到位。
对于问题金融机构处置的国际经验,报告指出,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英美等发达经济体通过立法对金融风险处置机制进行完善,包括重视所有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置、明确处置主体和职责、规范监管当局的风险处置工具等三项改革措施。尽管各经济体在处置主体上有所区别,但都选择依法以市场手段化解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