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引金融活水浇灌实体经济

2018年03月11日 06:26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陈果静 刘 畅 彭 江 周 琳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行长周晓强(左一)在代表团小组会议上结合自身工作,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 畅摄

  在全国政协经济界别第34和第35小组联合讨论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保监会原副主席周延礼发言。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周 琳摄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用好差别化准备金、差异化信贷等政策,引导资金更多投向小微企业、“三农”和贫困地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改革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金融机构扩展普惠金融业务,规范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着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本报邀请4位代表委员就金融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建言献策。

  嘉 宾

  周晓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行长

  赖秀福:全国人大代表、湖北银监局局长

  周延礼: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保监会原副主席

  解学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董事长

  引导资金“脱虚向实”

  记者: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本源。然而,近年来资金“脱实向虚”现象突出,这一问题如何破解?

  周晓强代表:四川在金融回归本源,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方面成效显著。首先,同业扩张增速逐年放缓,银行业资金空转现象持续减少,“脱实向虚”势头被遏制的态势得到巩固。总体来看,通过合理监管,银行表外资产、同业业务得以压缩。通过政策引导,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信贷这个薄弱环节,通过财政部分兜底,让银行有“底气”服务实体经济。

  赖秀福代表:大家所说的“脱实向虚”是部分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循环,也就是所谓的“空转”,资金脱离了实体经济发展环节,这与金融机构的逐利性有关。近年来,金融业发展较快,一些金融机构追求“大而全”、高回报,把利润最大化放在首位。这就导致部分资金在金融机构“体内循环”,部分信贷资金通过资管等通道进入到限制性行业。金融服务要回归本源,金融机构也要回归本源。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业务活动要简单、直接、干净,不能环节复杂、拉长链条、多层嵌套,切不可增加融资成本。

  这几年,实体经济在转型升级中确实遇到了一些困难,部分企业资产负债率偏高,降杠杆也主要是针对企业的。如果杠杆率高出相应比例,企业资金周转能力就会不足,财务状况就容易变差。对于银行来说,支持实体经济也应有所区分,贷款给企业要考虑企业有没有现金流,是否“僵尸企业”,这也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周延礼委员:金融乱象和“脱实向虚”的问题对经济有害,必须严加治理。从保险业讲,要引导资金“脱虚向实”,一是在产品设计方面要提高保障水平,二是在产品创新方面要提高实体经济的保障能力,三是保险产品在收费、定价等方面要更贴近实体经济的需求。把物美价廉、保障充分的保险产品提供给实体经济的投保人。

  解学智委员:引导资金“脱虚向实”,振兴实体经济,金融需要支持农业。农业是中国经济的最大短板,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农发行必须坚持服务“三农”的根本宗旨,为涉农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发挥政策性银行优势,依托国家信用,通过发行金融债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三农”领域和实体经济。坚持优惠支农、让利于农。农发行90%以上的涉农企业贷款实行基本利率或下浮利率,同时主动取消、调减了收费项目。为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农发行积极探索实行多种抵(质)押方式,有效破解了企业担保“瓶颈”。

  精准服务实体经济

  记者:具体讲,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该如何发力?

  周晓强代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还应当在小微、农林牧渔、精准扶贫三方面下功夫。2017年,四川在小微、农林牧渔、精准扶贫方面分别同比增长20.8%、18.1%、35.4%。一系列数据说明,四川的经济总量、结构在不断优化,金融支持经济的效能得到大幅提升。同时,还要高度关注互联网金融风险,坚决杜绝行业发展“缺门槛、缺规则、缺监管”的现象。2014年,央行成都分行已暂停注册非金融机构,切断机构来源,并系统梳理了互联网机构里从事金融业务、没有金融牌照的机构,督促他们整改,不能从事与金融相关的业务。

  赖秀福代表:要发挥政策合力。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财政政策从结构上引导,对创新型企业、“三农”和小微企业等要加强财政支持,给予财政贴息等鼓励政策,充分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作为银行业监管部门,要确保银行业金融机构安全、健康、合规发展,保护好金融消费者权益。

  去年,银监会提出了强监管措施,强化了对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和“脱实向虚”行为的监管。这一系列政策有助于加强银行业机构合规经营、缩短资金链条、防止通道和非标业务过度扩张。同时,规范银行业机构的委托贷款行为。近年来,湖北银监局在普惠金融建设、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企业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和实践,提出了“金融服务网格化”模式。截至去年末,湖北省共建立32300个网格点,基本实现了乡镇100%全覆盖;共有114万户(人)获得支持,户均获得资金支持超过11万元。

  周延礼委员:保险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保险的核心功能,分散和转移实体经济运行中的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法律责任以及信用等风险,要“对症下药”,从创新发展的角度去探寻服务实体经济的着力点。保险服务实体经济,应首先发挥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的保障功能。保险业通过建立以农业保险、大病保险为核心的保险扶贫保障体系,有效防止了贫困户因病因灾返贫致贫。其次,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发挥保险资金优势,助力钢铁、煤炭等行业加快转型发展和实现脱困升级,支持保险资金参与降杠杆和市场化债转股。再次,保险业护航“一带一路”倡议,解决企业“走出去”的后顾之忧,通过保险手段合理转移风险。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记者:在金融改革现有框架下,金融机构的服务需继续“下沉”,这是大势所趋。那么,该如何通过金融机构改革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周晓强代表:要引导金融机构重点支持创业期、成长期未上市的金融科技中小企业和培育金融科技创新项目;加快金融科技成果转化,引导鼓励金融机构运用金融科技新技术提升服务能力。自四川自贸区挂牌以来,金融机构迅速围绕金融创新开展业务。大力深入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和产融合作试点,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大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培育发展。支持建设发展科技产业园区,重点支持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融合。

  赖秀福代表:在金融改革现有框架下,金融机构的服务需继续“下沉”是大势所趋,服务对象和领域要大中小结合。要完善政策性背景的担保体系,小微企业需要担保机构增信。同时,还需要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予以配合。此外,近年来非法金融活动甚嚣尘上,对于非法金融活动要加大打击力度,出台反高利贷法已经是时候了。

  周延礼委员:进入新时代需要按照新思路和新思维,研究金融业改革发展等一系列问题。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为了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对于有些不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要求的问题,要采取果断措施,坚定改革立场。保险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保险的核心功能,分散和转移实体经济运行中的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法律责任以及信用等风险。

  解学智委员:要促进金融机构降低经营成本,清理规范中间业务环节,避免变相抬高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如农发行在筹措支农资金中,创新债券品种和发行方式,配合央行成功面向全球完成首单“债券通”一级市场发行,全年累计发债筹资1.04万亿元,为降低融资成本提供了有力保障。创新服务模式,坚持深化与政府合作和市场化运作“两条腿”走路,进一步加强银政、银企合作,积极推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信用保证基金和担保保险风控组合等成熟模式。(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果静 刘 畅 彭 江 周 琳)

(责任编辑:秦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