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圆桌

 
增强粮食安全持续性和稳定性
我国粮食生产已实现“12连增”。目前,市场稳定,供应充足,国家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但也要看到,粮食收购量、库存量节节攀升,粮... 详细>>
本期嘉宾

 

聂振邦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会长

 

岳国君 中粮集团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宋洪远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主持人:崔书文 制作:新闻部

访谈精粹
宋洪远:当前粮食过剩是阶段性结构性过剩
当前粮食过剩是阶段性结构性过剩,阶段性是指最近12年连续增产,特别是最近三年,粮食总产量超过6.2亿吨,最近5年每年增产300亿斤,这是一个阶段性的过剩。结构性过剩是指某些品种...
岳国君:粮食加工企业要增加精深加工
粮食加工转化一头连着收储,一头连着销售,是整个粮食流通链条的枢纽。促进粮食加工转化,是粮食去库存的一条有效途径。粮食产量增加是好事,对于粮食加工企业来说,希望增加粮食...
聂振邦: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 合理确定粮食库存
粮食高库存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粮食从2004年到2015年连续12年实现增产,打破了过去“两丰两平一欠”的规律。这说明我国农业抵抗自然灾害和科学种粮水平的能力大大...
宋洪远:粮食产量十二年连增导致供大于求
目前我国粮食出现产量、库存和进口“三量齐增”,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是粮食生产发展了,粮食产量连续十二年增产,最低收购价政策和临储政策保护了种粮农民的利益,大部分粮食...
岳国君:我国粮食加工低端产能严重过剩
一般来讲,玉米加工不包括饲料,玉米是一种工业原料,我国一年的玉米加工量接近5000万吨,主要用来制作食用酒精、淀粉(包括淀粉糖)、赖氨酸、谷氨酸等等这些发酵的产品。目前我国...
聂振邦:我国粮食库存居历史最高水平
粮食库存问题是当前我国在经济和粮食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也是社会和业内人士比较关心的问题。现在我国粮食库存居历史最高水平,粮食供求总量平衡有余,结构性短缺和结构性过剩同...
直播文字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这里是由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和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联合主办的“经济圆桌”节目。今天的话题是粮食如何去库存,我是主持人崔书文。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会长聂振邦,聂会长您好。

  聂振邦:观众朋友大家好。

  主持人:中粮集团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岳国君。岳总您好。

  岳国君:观众朋友大家好。

  主持人: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宋主任好。

  宋洪远:大家好。

  主持人:今天我们的话题是粮食如何去库存,首先我们想问一下现在粮食库存的情况,因为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涉及到13亿人吃饭的问题,以往都觉得粮食越多越想,想问一下聂会长,现在我国粮食库存是一种什么情况?

  聂振邦:粮食库存问题是当前我国在经济和粮食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也是社会和业内人士比较关心的问题。现在我国粮食库存居历史最高水平,粮食供求总量平衡有余,结构性短缺和结构性过剩同时存在。库存量大约接近于一年的粮食产量,去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包括薯类和杂粮)是6.21亿吨。库存的三大粮食品种超过同品种的粮食产量,其中玉米库存数量占总库存量的50.3%,其次是稻谷和小麦。因此,粮食去库存,主要还是解决玉米库存过多的问题,玉米库存量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稻谷略有盈余,小麦总量基本上平衡,个别品种的小麦主要是强筋麦、弱筋麦,受到育种和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限制,还不能完全的满足国内对品种质量的需求,需要通过进口调剂解决余缺。

  目前粮食库存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及内蒙古等东北大粮仓,东北地区玉米库存量占全国库存量的一半。分品种来看,国内生产的小麦和稻谷可以满足消费需求,库存量比较适宜,玉米库存数量远远超过去年全年玉米的产量的2.25亿吨。这么大数量的玉米库存,从国内目前对玉米的需求情况看,如不及时采取有力有效的措施一下子很难消费掉。

  主持人:刚才聂会长介绍了我们目前粮食库存的情况,接下来想问一下岳总,您是粮食加工方面的专家,非常熟悉粮食加工业,粮食加工环节很重要,一边涉及到粮食的收储,一边涉及到粮食的销售,您介绍一下,现在粮食加工环节大致是什么样的格局?

  岳国君:一般来讲,玉米加工不包括饲料,玉米是一种工业原料,我国一年的玉米加工量接近5000万吨,主要用来制作食用酒精、淀粉(包括淀粉糖)、赖氨酸、谷氨酸等等这些发酵的产品。目前我国一年生产的发酵产品总量达到了3220万吨,居全世界第一,比美国的发酵产品的总量还要高。但是,玉米加工量占比较低。现在美国一年玉米产量3.4到3.5亿吨,大约1.31亿玉米用来加工燃料乙醇,1.31亿吨玉米用来加工饲料,出口6000万吨左右,3000多万吨用来生产其他发酵产品。

  我国的玉米加工结构与美国不一样。以玉米为原料能够做成的产品全世界大概能加工4000多种,我国现在能够加工1000种左右,基本上以低端的、大宗的为主,如赖氨酸,全世界加工量大约300万吨,需求量200万吨,我国赖氨酸加工量200万吨,产能严重过剩。

  粮食加工在去库存过程中应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目前玉米在我国已经由一个主粮转化为工业原料。从1961年开始,玉米作为主粮的比重从90%逐年下降到现在的10%以下,每年玉米产量的10%用作主粮,大部分用作饲料和工业原料。但是,目前玉米消化的途径少,玉米供求失衡,供大于需,库存自然就增加了。玉米与稻谷、小麦不同,作为C4植物,比较容易获得,具有耐旱性,作为工业原料的属性非常明显。

  现在,我国对玉米、大米和小麦进口实行严格的进口配额管理。但是在WTO框架下,去年玉米酒糟(DDGS)进口超过1000万吨,玉米酒糟美国生产燃料乙醇的副产品,是一种高蛋白的饲料;燃料乙醇是净进口,一季度进口燃料乙醇近12万吨;其他替代品如高粱、饲料用大麦进口大幅度增加,肉类和奶类进口在增加。因此,不仅粮食进口增加了,而且以粮食为原料生产的产品进口也增加了,而我们自己生产的粮食却大量积压在库存里面,没有转化。

  主持人:刚才谈到加工环节,现在宋主任您从粮食种植这个环节,谈一谈目前我们这个出现粮食库存历史最高水平的状况,和我们种植结构大致是怎么一个关系?

  宋洪远:目前我国粮食出现产量、库存和进口“三量齐增”,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是粮食生产发展了,粮食产量连续十二年增产,最低收购价政策和临储政策保护了种粮农民的利益,大部分粮食进入国库,粮食库存增加了,企业存粮意愿和农民存粮意愿却下降了。同时,国内外粮价倒挂和粮食结构性短缺造成粮食大量进口。从粮食供需基本面看,我国粮食生产供大于求,去年粮食总产量6.2亿吨,最近5年新增1500亿斤,平均每年增长300亿;而人均粮食占有量从2010年的406公斤提高到现在的430多公斤。因此,不论是从产量、增产量,还是人均占有量来看,粮食出现供大于求的问题。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现在的高库存这个形成原因是什么,这个环节我们专门探讨这个话题,聂会长您专门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聂振邦:粮食高库存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粮食从2004年到2015年连续12年实现增产,打破了过去“两丰两平一欠”的规律。这说明我国农业抵抗自然灾害和科学种粮水平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同时,中央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发挥了重大作用。粮食丰收了,社会资源多了,国家为了解决农民卖粮难,实行最低收购价收购和临时收储政策,保护了种粮农民的利益,同时也使丰收的粮食大部分进入国家粮库,现在全社会粮食总库存,中央事权管理的粮食约占92%。给国家财政带来了很大负担,同时保管这么大数量的粮食也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其次,国内外粮食价格差距比较大,在经济利益的诱导下,用粮企业进口了大量的粮食和替代品。5月上旬,玉米、小麦、水稻、大豆等进口粮食到港完税价每吨比国内粮食价格要低400到900元,玉米价差每吨420元左右,小麦价差900元。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就会大量进口低价粮。去年粮食进口总量(包括大豆)达到1.2亿吨,其中大豆进口超过8000万吨。第三,油脂消费多了,肉蛋奶消费多了,口粮消费下降。据统计,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民每人年平均消费原粮267公斤,现在平均消费200多公斤,而城镇人口人均消费贸易粮同期达到137公斤,现在下降到87公斤左右。因此,我国粮食供需关系失衡,粮食供应远远大于需求。除了社会库存的粮食,去年国内粮食产量6.21亿吨,进口1.2亿吨,粮食当年供应量7.4亿吨,而人均拥有粮食450公斤,供应远远大于需求,库存粮食就增加了。同时,种粮农民的家庭存粮也大大减少。

  那么粮食库存多少合适呢?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粮食库存消费比是17%至18%的粮食安全警戒线,超过或者低于这个警戒线,都属于不安全因素。我国人口多,地域辽阔,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还没有完全解决粮食自给问题,每年需要从省外大量调进粮食。因此,从长期的粮食供需情况看,我国粮食的库存消费比保持在50%左右比较适宜,甚至还可以再高一点。这样库存水平即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对用量的需求,同时对调控市场保持合理的价格水平,兼顾粮食生产者、消费者和用粮企业各方的利益,回旋余地也比较大。

  目前,我国粮食库存消费比远远高于这个水平。粮食库存高企给国家带来巨大财政负担。据数据显示,国家储存1斤粮食一年的保管费、贷款利息、损失损耗等需要0.12元至0.13元,如果保管这么大数量的粮食,一年的费用高达1000多亿元。国家为了保护农民利益,实行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高价收购的粮食进了国家粮库,加工企业难以消耗这样高价的粮食。这又导致出现“麦强面弱”、“稻强米弱”、“玉米强加工品弱”等问题。因此,粮食库存多少合适呢,业内人士讲,粮食问题“多不得少不得,不多不少很难得”。因此,粮食宏观调控要考虑到粮食库存、国家财政负担、生产者的利益、消费者的利益,还要考虑到粮食加工和流通企业的利益,要掌握好这个平衡点。这就要求综合施策,确保把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落到实处。

  主持人:看来粮食去库存压力还是非常大的,想请岳总您从粮食加工这个环节介绍一下,目前粮食加工环节对去库存目前的状态是什么状态?据了解粮食加工行业近两年基本上比较低迷,在这种情况下,接下来去库存,大致对去库存带来怎么样的影响呢?

  岳国君:粮食加工转化一头连着收储,一头连着销售,是整个粮食流通链条的枢纽。促进粮食加工转化,是粮食去库存的一条有效途径。粮食产量增加是好事,对于粮食加工企业来说,希望增加粮食加工品种和粮食加工总量。近几年国家连续执行托市收购,提升了粮食收购价格水平,企业采购粮食的价格被抬高了,成本增加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粮食加工企业生产的产品,不管出口还是本土销售,面对的竞争对手都是国际上的竞争者,然而,国内外粮食价差太大,单靠企业通过技术进步、节能减排降低成本,根本不足以弥补原料上涨增加的成本。粮食加工行业是一种低利润的行业,不是高利润的行业,国家确实应该从顶层设计上,从宏观层面上,从粮食种植到加工,制定一个很好的可操作性强的战略。大家可以坐在一起讨论,粮食加工到底加工什么,才能消耗掉这么多的库存。

  其实藏粮于企业,是对粮食安全的保证,通过加工刺激了粮食生产能力,也刺激了生产技术进步,形成良性循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粮食加工企业面临的一个课题,就是要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增加品种,增加精深加工,不仅仅是淀粉、糖、赖氨酸,还可以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发展精深加工,提高粮食附加值,提高了企业对原料价格波动影响的控制能力。

  主持人:宋主任,您从种植环节给我们谈一谈这个情况,现在说粮食过剩,或者是库存多,是结构性,阶段性,还是一个大致怎么判断这个情况,从种植的角度看,未来的结构调整,大致是怎么一个方向?

  宋洪远:当前粮食过剩是阶段性结构性过剩,阶段性是指最近12年连续增产,特别是最近三年,粮食总产量超过6.2亿斤,最近5年每年增产300亿斤,这是一个阶段性的过剩。结构性过剩是指某些品种过剩和某些区域过剩,品种过剩和区域过剩结合在一起加剧了矛盾。东北地区玉米多,是因为有些过去适合种大豆的区域如黑龙江现在都改种玉米了,加剧了玉米过剩问题。又比如水稻,过去主要在南方种,江南是鱼米之乡,现在鱼米之乡少鱼米了,稻田变成了工厂,粮食主产区都转移到江西、湖南、安徽和东北三省、内蒙古等地,区域结构和生产结构碰头,加剧了产销区的供需矛盾。最近几年我国逐渐形成玉米种植区域的镰刀弯,随着品种改良和种植技术进步,那些不能种植玉米的地区现在也能种植玉米了。但是这种现象是阶段性的问题结构性的问题。

  主持人:我们接下来探讨一下,现在的高库存这个形成原因是什么。聂会长您专门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聂振邦:为什么玉米这么多,为什么东北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现在农民不种大豆了更不种高粱呢?因为杂粮杂豆产量低,育种上方面没有取得完全突破,如现在东北大豆平均每亩单产125公斤左右,远远低于拉美国家大豆单产水平,种植比较效益低;而种植玉米有国家临储政策托市保底,价格高,收益好,农民都愿意种玉米,造成玉米产量在几年内大幅度增加。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从尊重价值规律着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今年取消玉米临储政策,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为了保护好种粮农民的利益,国家按照市场价格收购,同时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按照市场价格定价,进口粮食没有价格趋利空间,企业就不会大量进口粮食。为了保护好种粮农民利益,价格如果过低还可以从价外给种粮农民补贴,可以按面积补,也可以按粮食产量补等政策措施。这种补贴符合国际惯例,农民收入不减少,国家财政支出不增加。具体政策需要有关部门去研究,拿出切实可行的可操作的方案。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粮价由市场定,市场有了活力,就会带动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上世纪末,我国也曾经出现过粮食连续4年丰收,库存高企的状况,当时通过放开消区,保护产区等发挥市场机制的政策措施取得了较好的调控效果。

  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和安排农业种植结构,市场需要什么,农民就种植什么,市场需要玉米,农民就种植玉米,需要小麦种小麦,需要稻谷种稻谷,需要大豆种大豆,根据供求关系来确定市场的价格,农业生产者会根据合理的利润空间,根据国家政策扶持的导向,来安排自己的种植生产。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和生产者安排生产,生产保证消费的需求,就是这么一个逻辑的关系。

  按照新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玉米种植面积会缩小吗?农业部去年11月份出台文件,调整镰刀弯地区的玉米种植结构,所谓的镰刀弯地区是东北、华北、西北、西南,首先从东北做起。从目前情况看,以后随着市场定价,农民就会自己选择种植大豆还是种植玉米。随着科学研发水平的不断进步,如大豆等育种技术获得突破,单产和质量水平提高了,国家出台政策扶持国产大豆,农民就会扩大种植大豆和杂粮杂豆。

  主持人:看来粮食去库存压力还是非常大的,想请岳总您从粮食加工这个环节,给介绍一下,目前粮食加工环节对去库存目前的状态是什么状态?据了解粮食加工行业近两年基本上比较低迷,在这种情况下,接下来去库存,大致对去库存带来怎么样的影响呢?

  岳国君:从粮食加工行业来看,要加大去库存的力度,就要提高粮食转化能力。现在全国玉米加工量5000万吨,假如每年再增加5000万吨玉米的加工量,玉米工业总产值就会超过1300亿,相对来说带动农民间接就业110万个,意味着1%的GDP增长。现在粮食问题有区域性的,有品种性的,有结构性的,有的品种在有的区域过剩,有的品种有的区域短缺,因此,调整种植结构方向是对的,但是调结构会有一个惯性,有政策的惯性,也有人思维的惯性,在这个过程当中,通过加工量的提升去库存是非常重要的举措。

  主持人:那么请宋主任您从种植环节给我们谈一谈这个情况,现在说粮食过剩,或者是库存多,是结构性,阶段性,还是一个大致怎么判断这个情况,从种植的角度看,未来的结构调整,大致是怎么一个方向?

  宋洪远:通过调整种植角结构,能对粮食去库存起到作用。但是,有几个问题一定要清楚:第一,调整种植结构,调的是产量或者是面积,不是产能。因为生产能力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基础条件,生产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如果产能没有了,农业就完了。第二,调减产量,一是要调减种植面积,一是要适当调减单产。在市场配制资源的条件下,要调整好种植结构,既要考虑生产环节,关键还是要考虑需求环节,按照供求结构的变化来安排生产,安排种植结构。种植成本上去了,收益下去了,种植面积逐渐就减下来了。从供求和价格的关系来看,粮食供应多了,价格下来了,农民自然就不会种了。第三,农业政策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一定要加强政策设计。第四,贸易调节问题,需求和市场是主要因素,要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改善农业供求。目前,我国粮食过剩是阶段性和结构性过剩,粮食总量供求基本平衡,但是出现结构性短缺,肉制品、蛋奶产品和奶粉等农产品仍然满足不了需求,棉花、糖还需要大量进口。

  主持人:刚才谈到我们库存高的原因,有一点很重要,现在我们有些粮食品种,这个价格和进口的粮食品种价格这个反差非常大,有些我们粮食品种等于说,和人家相比我们没有什么竞争力,我看这个也是很重要的因素,这个问题我没有搞懂,想请教一下三位专家,就是我们粮食品种和进口的粮食品种,这种价格巨大反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接下来我们有多大的希望能够使我们的粮食品种竞争力,能够和国外进口的粮食抗衡?想请三位专家都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请聂会长先谈。

  聂振邦:主持人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抓住了矛盾的关键所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还不是一个农业强国,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居世界居首位,消费量也是居世界首位,可是我国的农业资源有限,人均耕地面积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淡水资源约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在耕地资源和淡水资源严重短缺情况下安排好农业生产,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首先,农业资源条件先天不足,随着不断完善农业经营体系,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规模化种植,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持续推进,一部分农民转移到城市从事工业、服务业和其他产业的生产,把农村的承包土地进行有序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就提高了竞争力。第二,就是要落实好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的政策。藏粮于地,就是要保护好耕地,严守耕地红线不可逾越,保护好粮食的生产能力;藏粮于技,就是要通过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关键是要提高育种水平,目前我国的育种水平和国际发达国家差距还很大,而且受到其他方方面面因素的限制,很多优良品种没有能够发挥作用。如强筋小麦无法满足国内需求,需要从美国、加拿大等国进口。实际上,我国强筋小麦种子已经研发出来了,但是无法适应国内种植区域的自然条件,品种质量还是上不去。美国和加拿大的强筋小麦在灌浆扬花期,正好是旱季,我们在东北种植强筋小麦品种,七八月份灌浆扬花期,正好是雨季。第三,就是提高作物的栽培技术。随着农业栽培技术、育种技术和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就会随之提高,通过规模化经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经过一段时期的不懈努力,完全有能力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

  主持人:岳总,您认为应该怎么提高我们国家粮食的竞争力?

  岳国君:我补充两点:第一,农业是一个高科技产业,从育种、种植栽培、收获到加工环节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我们一直认为农业没有科技含量,一般认为农民干不了别的,才回家种地。这个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在丹麦农民种地要有职业资格,没有职业资格,即使有地也不能从事农业,要么把土地租给有职业资格的农民,要么撂荒。因此,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是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有效措施。第二,就是在这个政策引导下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提高农业竞争力,把农产品推向国际市场。美国农业人口占全美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截止到2015年12月23日,美国农业部有雇员10.69万人,主要推销农产品,努力把农产品卖到全世界。美国有个谷物企业协会,表面上看是一个美国的种植者协会,其实有美国农业部在支持。因此,农业应该是农和业两个概念,农,就是包括这个种植技术等等,业,应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农业是我们整个国民经济当中很重要的环节,它不是孤立的,不是独立的,不能就农业说农业的事。未来我们要把农业变成整个社会发展的一部分,让农业参与整个社会的一个循环当中,让市场把农业带动起来。因此,应该在政策引导下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要加强顶层设计,要有一个大的国家农业发展战略,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

  主持人:宋主任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宋洪远:谈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高低,要看“三率”:一看土地产出率,如果按照10亿亩耕地算,土地单产较高,如果按20亿亩耕地算,土地单产就低。二看资源利用率,我国农业资源利用率很低,农业产出只看粮食产量,秸秆利用率很低,因此,提高农业竞争力,不仅要提高产量,还要提高资源利用率。三看劳动生产力率,美国农业人口占人口比重少,产出比重高,我国农业人口占比30%,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是9%,就是说,30%的人创造了9%的产值,农业劳动生产力很低。这就导致我国农业市场竞争率很低。

  如何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升农业竞争力呢?就要构建三个体系,一是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把农业不仅仅作为一个作物生产部门,而是要作为一个产业部门,真正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做大做强。二是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规模经营主体非常重要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包括加工制造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提高农业农业竞争力非常重要。三是要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一个农民种地,不可能既育种,又生产农机,又生产化肥,可以通过购买专业化的服务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肥料由肥料公司提供,种子由种子公司提供,农机由农机公司提供。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对于发展现代农业非常重要。构建好这三个体系,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