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社会广角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放弃IT公司回归车棚 小伙每天抓举近千辆共享单车

2023年03月17日 06:58   来源:工人日报   

  “你们问吧,我边干边说,现在是高峰期……”

  采访共享单车调度人马涛师傅的时候,正赶上高峰时段,只能与他边干边聊。两辆三轮摩托就是调度车,一身工作服、三餐四季,天天轮转,这样的生活看似单调乏味,但在兰州大学的榆中校区,却是万千学子每天便捷出行与校园秩序的保证。

  一辆单车的重量近15公斤

  马涛是该校区共享单车的负责人,校区内千余辆共享单车每日均由马师傅和五六名员工负责调度维修。目前,每天的调度量是600辆左右,有时最多可达1000多辆车,除寒暑假期外,他们每天都在工作。同时,也通过后台数据分析,不断调整最契合的调度节奏。

  一辆单车的重量近15公斤。常年托举,手臂形成了肌肉记忆。调度单车时,他们会先在后台查看单车聚集的位置,将过量的共享单车搬到三轮车上拉走,随后再根据不同时段的用车需求,投放到相应的地点。

  调度单车的工作量巨大,早中晚高峰期时的教学楼下、食堂宿舍、东西操场、穹顶等都容易造成共享单车的聚集,调度员们必须及时搬运、摆放车辆,整天连轴转成了他们的常态。“一般从早上六七点开始工作,晚上11点左右结束,之后还需要对故障单车进行检修。”

  单车维修是马涛的又一项重要工作,小小的工作台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维修工具和零件。他说:“人生,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不会的技术问题通过学习也就慢慢迎刃而解了,从开始到现在不断地积累经验,现在已经没有技术障碍。”

  放弃IT公司回归车棚

  不说不知道,原来马涛在大学毕业后,计算机专业出身的他还在北京一家IT公司工作过。

  2016年,马涛放弃了都市的繁华与喧嚣,回到兰州大学榆中校区,与父亲一起经营起校内唯一的修车铺。

  从小时候看着父亲修车,到如今接过了父亲手里的修车工具,马涛一干就是6年多。

  2001年,老马师傅带着一家人,来此办起修车铺。从上中学开始,马涛就时常在修车铺里帮助修车,渐渐地爱上了单车、也爱上了骑行。

  “放弃了北京的工作机会,会感到惋惜吗?”面对这个问题,马涛微笑而答:“我觉得只是选择的不同。北京的工作条件确实诱人,我回到这可以多陪陪父母,另一方面是兴趣使然。单车恰好是我的兴趣所在。”

  兰州大学榆中校区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夏官营镇。许多人感觉这里远离市区,但在马涛的眼中,这里宁静、舒心,会有更多时间陪伴父母妻子、教育孩子。“人生,很难定义怎样才算幸福,但有家人陪在身边,大学的氛围又很适合孩子成长。”马涛说。

  迎来送往一届又一届学子

  “我宽容他们年轻气盛,他们体谅我工作不易,大家相互理解、包容嘛!”每天,1000余辆共享单车频繁使用,乱停乱放的现象也不可避免,但在马涛这里,“抓举”单车的壮汉却“修炼”出温柔的面孔。

  起初,马涛也常常因为个别学生乱停乱放而忙得焦头烂额,身心疲惫。“因为都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可能也和当年的自己一样,为赶时间才慌忙乱停在路边。”

  其实,对于乱停乱放可以采取冻结账号、扣费等触发措施,但马涛却不忍心用在同学们身上。小小的车铺维持着庞大的运行系统,日复一日的工作中藏着马师傅的喜怒哀乐。从一开始的不解和生气,到现在的宽容,马涛每次都换位思考,再耐心劝导。

  在采访过程中有一个小插曲,女儿骑着自行车从道路一旁奔过来朝着马涛大喊:“爸爸!”忙碌的马涛,立刻迎上去满心欢喜的应答着女儿,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一刻的父女对望,平凡却令人动容。

  选择不同便遇见不同的人生,校园便是马涛选择。曾经,一家两代人在修车铺里见证了榆中校区的成长,迎来送往一届又一届学子;如今,幼小的生命又诞生在这片土地上,也将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长路。

(责任编辑:王炬鹏)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