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科教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这五年,我国海洋卫星重“量”更重“质”

2018年10月31日 07:52   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 陈瑜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

  ——庆祝改革开放40年·行进

  10月29日8时43分,中法两国共同研制的首颗卫星——中法海洋卫星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

  这次发射,将我国发射的海洋卫星和海洋作为牵头主用户的卫星数字改写为7颗。

  即将过去的10月,两颗海洋卫星陆续升空。此次发射,作为牵头主用户的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党委书记林明森,鲜有地没去现场,而是隔着屏幕,在千里外的办公室,感受发射成功后的喜悦。

  1985年,伴随着改革开放,为提高海洋观测能力,在老一代科学家倡导下,我国开始论证海洋卫星的可行性。

  经过漫长的基础调研和技术准备,1997年6月30日,当时的国防科工委正式下达《关于海洋水色卫星立项研制的批复》,开启了我国海洋卫星事业大门。

  1996年,林明森北上,参与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筹建。

  6年后,2002年5月15日,我国第一颗海洋探测卫星——“海洋一号A”成功升空。从此,我国结束了没有海洋卫星的历史。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从此与国家气象卫星中心、中国资源卫星中心一起,构成我国三大卫星业务中心,开始业务化运行管理我国自主研制的海洋卫星。

  “十五”期间,三大系列、3颗海洋卫星的发射,推动我国海洋卫星工程长足发展:2007年我国第二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B”的成功发射,实现海洋水色卫星由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的过渡;2011年我国第一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海洋二号)成功发射,填补了我国实时获取海洋动力环境要素的空白;2016年“高分三号”的成功发射,填补了我国自主高分辨率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海洋遥感数据的空白。

  “如今我国海洋卫星已从单一型号发展到多种型谱,从试验应用转向业务服务,正沿着系列化、业务化的方向快速迈进。”林明森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海洋卫星数量增加,作为用户单位,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除了注重“数”,更强调“质”,希望卫星在海洋权益维护、海洋开发管理、海洋环境保护、海洋防灾减灾和海洋科学研究等领域发挥作用。

  今年1月,巴拿马籍油船“桑吉”轮发生碰撞事故,爆炸后又发生大面积海上溢油。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立即启动遥感应急监视程序,并利用“高分三号”卫星监测漏油位置和规模,跟踪监测事故周边海面溢油情况,快速获取到“桑吉”轮附近海域的溢油信息。通过对卫星数据的分析,结合海洋环境信息,发布监测报告,为现场处置提供了决策依据。

  9月,超强台风“山竹”来势汹汹,“海洋二号A”卫星提供的最新风场资料,为台风路径预报发挥了重要作用。

  林明森说,到2025年,我国计划再发射14颗卫星,其中7颗海洋卫星立项在研,即将形成全球海洋水色、海洋动力环境观测和海洋监视监测能力。

(责任编辑:单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