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申遗:从"高山闹市"恢复为"清净佛国"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五台山申遗:从"高山闹市"恢复为"清净佛国"

2009年07月07日 11:12   来源:中国经济网   记者刘存瑞 蒙勇鹏


    二、五台山的华丽转身

    从1999年申遗之心初动,到2009年申遗成功,五台山倾十年之力。十年来,五台山在收获世界文化遗产桂冠的同时,更完成了从“高山闹市”恢复为“清净佛国”的华丽转身。

     2000年前后,是五台山商业气息最为浓厚的时期。那时,五台山庄严的寺院被林立的宾馆、商店、饭店包围;塔院寺、菩萨顶、黛螺顶等周围小商小贩聚集;五台山标志性建筑大白塔周边,居民们随意修建房屋、宾馆,路边每隔三五步就立着广告牌、电线杆;汽车喇叭声和小商小贩的叫卖声不绝于耳,让整个景区杂乱不堪;大量生活废水的排放,让景区中心一带污水横流……

    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五台山“商业鼎盛”时期,其核心地带共有宾馆700多家,饭店1000多家,大小商铺更是不计其数。浓重的商业气氛令前来参拜的游人不免遗憾:“我们想来的是清净的佛国圣地,而不是霓虹闪烁的‘高山闹市’……”

    过度的商业开发,使五台山人工化、商业化、城镇化日益加剧,这与世界遗产项目要求的景观真实性、惟一性、完整性完全背道而驰,这给五台山申遗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和压力。

     2006年,五台山被列入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为保护五台山佛国氛围,加快申遗步伐,五台山开始了全面拆迁治理。根据规划,五台山一期拆迁工作2007年4月结束,二期拆迁工作从2008年开始到2010年底结束。

    随着申遗的进展,为了凸现五台山的标志大白塔,和以大白塔为中心的寺庙集群,彻底解决台怀镇一带城镇化、商业化以及脏、乱、差问题,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决心用5年(2006至2010年)的时间,对五台山核心景区进行综合整治。据当地居民估算,拆迁户的损失,“最少上千万元”。“这是一个无法画就的等号。上千万的损失,对于一方的居民,肯定是个不小的数字,但相对于多少亿年的地质遗存,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古庙寺院的保护,这个损失我们值得。”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的李玉和告诉记者。

    五台山申遗拆迁共分两期进行。一期工程,涉及21个单位、129家住户,拆迁总面积1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9392.09平方米。该工程到3月10日已经结束。申遗的二期工程,则包括台怀镇核心区内新台怀等9个村庄的832户居民,拆迁面积31万平方米。整个拆迁到2010年全部结束。“综合国内外经验,申遗道路上,拆迁是一个最大的难点,但我们进行得很顺利。”五台山管理局局长梁有升说。

    经过3年的艰苦努力,目前五台山景区风貌得到了极大改观。经过拆迁整治后,林立的小旅馆、小商铺不见了,商业气息越来越淡。如今每天都能听到鸟叫声,每天早上起来爬山,可以清晰地听到钟声和僧人们诵早课的声音,五台山清净的佛国氛围又回来了。

    五台山“申遗”过程面临了五场大考。从道路绿化到交通建设,从投资近10亿元实施兴建“一心三区”(即游客接待中心、旅游服务接待区、移民商住区和管理服务区)的新旅游服务区到灵峰圣境核心景区的拆迁工程、原生态植被恢复工程和投资近亿元对佛光寺、显通寺、菩萨顶、万佛阁、南山寺等9个寺院及台顶进行集中整治,从规划到实施拆迁,从递交申遗文本到接受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专家的实地考察,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和磨难。

(责任编辑:郭涛)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