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6日晚上七点钟,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自西班牙塞维利亚传来,当地时间12时36分,第3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了中国申报的五台山项目。该委员会一致认为,五台山遗产保存和保护管理状况良好,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决定将五台山佛光寺、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殊像寺、碧山寺、金阁寺、南山寺、龙泉寺、普济寺10个景点作为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五台山成为中国第38个世界遗产,第二个世界文化景观。
消息传来,五台山顿时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当地村民、景区工作人员、寺庙僧侣以及来山游客,人人兴奋不已,纷纷走门串户奔走相告,互相传递着这一振奋人心的喜讯。傍晚7时30分,云峰宾馆餐厅内,就餐的游客们共同举杯祝贺申遗成功,众多媒体记者与风景区新闻中心全体同仁开怀畅饮,唱起了《今天是个好日子》的抒情歌曲。景区新闻中心高峰毅主任一口气喝下了一瓶白酒,激动地哭出声来。
27日一大早,宝华寺众僧挂起了崭新的大红灯笼,垒起灶台,以隆重法事来庆贺五台山申遗成功。
一、专家评说五台山 五台山这座享誉世界近两千年的佛教名山,拥有世间罕见的佛教建筑群和大量的造像、雕塑、壁画、经书、音乐等文化艺术的宝库,为全人类保留了无法估量的财富,并以完美的传承和精细的保护,使之熠熠生辉,赢得了世人的尊重、专家的青睐和游客的推崇。今天,充满自信的五台山迎接了史无前例的“大考”,并顺利通过了漂洋过海的“考试”,它的价值正式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实现了让全人类来共同保护的目标,这不仅是五台山、忻州市,而且也是山西、中国乃至世界上一件意义非常重大的事情。
多年来对五台山研究取得重大成就的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李茂盛向记者详细介绍了五台山的渊源。他说,五台山位居太行之脊,滹沱之畔,可以说是苍茫雄伟,气象万千。五台山与佛教的渊源迄自汉明帝永平十年。据《清凉山志》记载,当时,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印度高僧,用白马驮着经卷和佛像,从恒河起步来到洛阳。次年,他们便北渡黄河,来到五台山。从此,东方风来,这座曾经静谧了无数岁月的清凉净地,响起了不歇的梵音,燃起了缭绕的香火。五台山地处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交错地带,历来是封建王室的垂注之地。北魏孝文帝时期,五台山被尊为文殊菩萨道场。元朝时期,西藏名僧八思巴喇嘛被忽必烈册封为国师后,便亲赴五台山朝拜文殊。不久,另一位藏族高僧胆巴国师也奉诏驻赐五台山寿宁寺。此后,藏传佛教在这里隆兴而起,五台山成为了国内唯一的汉传、藏传佛教并存一山的佛教圣地。到了清代,统治者为融合民族关系,实施了崇信黄教之策,大兴帝王显贵朝台之风。康熙皇帝还公然下诏,将五台山菩萨顶等十座青庙改成黄庙。也就从那时起,五台山变得更加多彩起来,寺庙中不仅有青衣和尚,也有了红衣喇嘛。从此之后,蒙藏满汉的沙弥们以经书为伴,随着袅袅香烟,绕着晨钟暮鼓飘拂不已,并作为保护寺庙的守护者传承至今。
李茂盛说,被世人称作“亚洲之光”的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重修。1937年,著名建筑学者梁思成携妻子林徽音一行,骑毛驴深入五台山腹地,历史性地发现了佛光寺。东大殿为佛光寺正殿,是我国现存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唐代木构建筑,是国内研究唐代官式木结构建筑的孤例和标本,被梁思成先生称为“中国第一国宝”。东大殿历经1100余年没有进行过落架维修,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原汁原味的唐代建筑遗存。再说南禅寺,这座规模不大但却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其建筑年代比佛光寺东大殿还要早几十年,有着中国古代建筑鼻祖之美称。今天,当人们来到南禅寺朝拜的时候,都会由衷地发出“念天地之悠悠,独南禅而不老”的感叹。五台山素有“佛教博物馆”美誉,现存47座庙宇,保存完好。高高的菩萨顶,耸入云天的大白塔,错落有致的伽蓝寺宇,俗称五爷庙的万佛阁,满蒙藏土等民族僧人的安居修习之所广化寺等等,历代帝王的敕赐,文人墨客的垂爱,以及各地馈赠而来的罕见珍品,都珍藏在这些寺院中。同时,作为古代建筑的巨大宝库,五台山不仅支撑着佛教名山的重要地位,也折射着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历史。
山西省古建筑研究所副所长、总工程师吴锐,参与了五台山“申遗”的全程保护和修缮工作,是一位为五台山成功“申遗”立下汗马功劳的文物专家。他感慨地说,五台山的梵宫琳宇构成了东亚乃至世界现存最庞大的佛教古建群。五台山由五座台顶组成,珠联璧合地将自然地貌和佛教文化融为一体,典型地将对佛的崇信凝结在对自然山体的崇拜之中,完美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成为持续1600余年的佛教文殊信仰中心,形成了一种独特而富有生命力的组合型文化景观。目前,五台山现有寺院68座,从使用功能来讲,五台山寺庙建筑群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对真实性的要求。
(责任编辑:郭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