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环保产业科技新动能

2024-04-11 09:22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10日,由生态环境部、北京市政府支持,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主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CIEPEC 2024)暨第六届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开幕,共有1000余家企业参展。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在致辞中表示,当前生态环保产业要抓住大规模设备更新周期性的契机,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升,推动环保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该负责人表示,生态环保产业应以减污降碳、扩绿增长为目标,不断拓宽产业发展领域和范围,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精准识别污染问题,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用好巨大的国内市场优势,积极探索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强大的产业和技术支撑。

  走过40年的我国生态环保产业,已突破了一大批重大前沿与核心关键技术,火电厂超低排放、大型垃圾焚烧等技术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工业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深度治理技术、制浆造纸清洁生产与水污染全过程控制技术等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基本实现国产化、自动化、成套化、智能化、立体化。环保科技成果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表现突出,2019-2023年间评选出的173项获奖项目,年度产值高达300亿元,涉及专利1500多件。

  一批市场急需的高新技术装备参展。瓦尔登技术集团携手旗下中晶环境、赛宝新能源、城康生态三家板块公司亮相,推介绿碳(碳与炭)、绿电、绿氢等创新业务,展示集团战略转型后稳健前行的新风貌。从气水固土的环保业务延伸到能源科技领域的探索发展,瓦尔登技术集团大力弘扬科研创新精神,沉心静气研发新设备、新产品、新能源、新工艺、新材料,让科技改变生活的理念深入集团发展的血脉。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会长郭承站表示,当前我国生态环保产业发展水平与绿色低碳发展内在要求仍存在差距。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将逐步完善生态环保产业智库,加快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培育产业科技新动能。继续开展环境技术进步奖励,发布绿色低碳典型案例,支撑政府先进技术评价,推广实用技术装备和示范工程,加速生态环保产业转型发展。(经济日报记者 刘瑾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张雪)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培育环保产业科技新动能

2024年04月11日 09:22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10日,由生态环境部、北京市政府支持,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主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CIEPEC 2024)暨第六届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开幕,共有1000余家企业参展。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在致辞中表示,当前生态环保产业要抓住大规模设备更新周期性的契机,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升,推动环保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该负责人表示,生态环保产业应以减污降碳、扩绿增长为目标,不断拓宽产业发展领域和范围,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精准识别污染问题,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用好巨大的国内市场优势,积极探索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强大的产业和技术支撑。

  走过40年的我国生态环保产业,已突破了一大批重大前沿与核心关键技术,火电厂超低排放、大型垃圾焚烧等技术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工业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深度治理技术、制浆造纸清洁生产与水污染全过程控制技术等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基本实现国产化、自动化、成套化、智能化、立体化。环保科技成果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表现突出,2019-2023年间评选出的173项获奖项目,年度产值高达300亿元,涉及专利1500多件。

  一批市场急需的高新技术装备参展。瓦尔登技术集团携手旗下中晶环境、赛宝新能源、城康生态三家板块公司亮相,推介绿碳(碳与炭)、绿电、绿氢等创新业务,展示集团战略转型后稳健前行的新风貌。从气水固土的环保业务延伸到能源科技领域的探索发展,瓦尔登技术集团大力弘扬科研创新精神,沉心静气研发新设备、新产品、新能源、新工艺、新材料,让科技改变生活的理念深入集团发展的血脉。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会长郭承站表示,当前我国生态环保产业发展水平与绿色低碳发展内在要求仍存在差距。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将逐步完善生态环保产业智库,加快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培育产业科技新动能。继续开展环境技术进步奖励,发布绿色低碳典型案例,支撑政府先进技术评价,推广实用技术装备和示范工程,加速生态环保产业转型发展。(经济日报记者 刘瑾

(责任编辑:张雪)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