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喜迎党的二十大特刊】楼市长效机制稳步推进

2022年10月13日 06:45   来源:经济日报   

  住房和城乡建设是最大的国内消费市场,是稳增长扩内需、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领域。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城乡面貌发生巨变,人民群众居住条件显著改善,房地产市场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特别是房地产长效机制实施以来,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我国房地产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已成为社会共识。

  住房问题关系民生福祉。10年来,我国住房市场体系与住房保障体系持续完善。

  一方面,党中央把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这个目标作为重要任务全面部署,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逐步完善。各地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始终不动摇,因城施策、分类指导,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房地产长效机制稳妥实施,城市主体责任和省级监管责任落实落细,房地产市场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坚定不移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10年来,住房供应规模持续增加,商品住宅销售面积累计132.34亿平方米,是上一个10年的2.2倍。

  与此同时,各地以支持首套刚性购房需求、合理改善性需求、租赁住房需求为着力点因城施策。100多个城市的银行根据市场变化和自身经营情况,自主下调了房贷利率;部分城市对生育二孩、三孩家庭购买首套住房的,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上限……随着各项政策加快落地,居民住房品质逐步提升,新建住房质量更高、配套设施更全、居住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群众居住条件显著改善。

  另一方面,第一次明确了国家层面住房保障体系顶层设计。我国以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为重点,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住房条件、支付能力,研究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同时,我国还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住房保障政策和管理制度,确保让需要帮助的住房困难群众能够真正受益。10年来,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大力实施,住房公积金惠及群体逐步扩大,住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累计完成投资14.8万亿元,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5900多万套,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1.4亿多群众喜圆安居梦。

  展望未来,从增量看,我们还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城镇每年新增上千万人口,对城市的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仍将带来大量的需求;从存量看,我国已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更新改造等方面的任务量也很大。城市住房以及基础设施等建设的增量和存量加在一起,再加上我们的乡村建设,仍将保持相当大的规模。

  当前,人民群众对住房的需求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接下来,我国将加快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着力提高住房设计和建设水平,提高管理和服务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居住生活需要。(经济日报记者 亢 舒)

(责任编辑:冯虎)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喜迎党的二十大特刊】楼市长效机制稳步推进

2022-10-13 06:4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住房和城乡建设是最大的国内消费市场,是稳增长扩内需、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领域。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城乡面貌发生巨变,人民群众居住条件显著改善,房地产市场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特别是房地产长效机制实施以来,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我国房地产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已成为社会共识。

  住房问题关系民生福祉。10年来,我国住房市场体系与住房保障体系持续完善。

  一方面,党中央把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这个目标作为重要任务全面部署,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逐步完善。各地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始终不动摇,因城施策、分类指导,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房地产长效机制稳妥实施,城市主体责任和省级监管责任落实落细,房地产市场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坚定不移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10年来,住房供应规模持续增加,商品住宅销售面积累计132.34亿平方米,是上一个10年的2.2倍。

  与此同时,各地以支持首套刚性购房需求、合理改善性需求、租赁住房需求为着力点因城施策。100多个城市的银行根据市场变化和自身经营情况,自主下调了房贷利率;部分城市对生育二孩、三孩家庭购买首套住房的,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上限……随着各项政策加快落地,居民住房品质逐步提升,新建住房质量更高、配套设施更全、居住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群众居住条件显著改善。

  另一方面,第一次明确了国家层面住房保障体系顶层设计。我国以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为重点,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住房条件、支付能力,研究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同时,我国还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住房保障政策和管理制度,确保让需要帮助的住房困难群众能够真正受益。10年来,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大力实施,住房公积金惠及群体逐步扩大,住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累计完成投资14.8万亿元,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5900多万套,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1.4亿多群众喜圆安居梦。

  展望未来,从增量看,我们还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城镇每年新增上千万人口,对城市的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仍将带来大量的需求;从存量看,我国已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更新改造等方面的任务量也很大。城市住房以及基础设施等建设的增量和存量加在一起,再加上我们的乡村建设,仍将保持相当大的规模。

  当前,人民群众对住房的需求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接下来,我国将加快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着力提高住房设计和建设水平,提高管理和服务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居住生活需要。(经济日报记者 亢 舒)

(责任编辑:冯虎)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