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硬核扶贫“四难”变“四赢”

2021年04月30日 05:28   来源:经济日报   

  走进中核(宁夏)同心防护科技有限公司,机器轰鸣,近百名女工忙碌在生产线上……“这是总投资6800万元、建有7栋厂房的扶贫车间。”公司董事长梁秉竞说。

  “目前,全县共有扶贫车间23个,中核(宁夏)同心防护科技有限公司是‘领头羊’。”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扶贫办主任杨国林说,截至2020年底,该公司已建成投产5条生产线,吸纳近700名回族妇女就业,其中三分之一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职工月工资3300元左右。

  同心县干旱少雨,产业结构单一,如何推动村民脱贫增收一直是县里工作的重心。杨国林告诉记者,把村里的妇女们组织起来,建设让她们能在家门口就业的扶贫车间是非常好的脱贫办法。

  扶贫车间怎么建?2017年,一位福建客商在韦州镇甘沟村(移民村)投资买了60台缝纫机,吸纳村里近40名回族妇女就业。这种扶贫车间模式十分适合同心县。随后,同心县整合扶贫资金,先后在河西镇旱天岭村和下马关镇田园村建设了两个服装加工扶贫车间试点,分别吸纳七八十名回族妇女就近务工。借鉴两个扶贫车间的发展模式,同心县迅速诞生了从事枸杞种植与加工的菊花台庄园和润德庄园。两个庄园实现了枸杞规模种植和加工,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700多人就业,每年夏季用工高达4000多人,人均收入过万元。

  “随着中核(宁夏)同心防护科技有限公司等的助力,县扶贫车间建设开始拥有‘硬核’的东西了。”同心县委副书记张伟说,扶贫车间要发展好,首先要与产业相结合,目前除纺织、服装外,还覆盖了枸杞、香菇、芦笋等多个门类;其次产品还必须要有稳定的订单和持久看好的市场前景;再次要在开放的视野中办好扶贫车间。近几年,同心县在闽宁协作对口帮扶的基础上,加大招商力度,已陆续有福建、河北、山东、江苏等地客商前来投资建厂。

  “扶贫车间不是简单的公益事业,想让其长久担当起扶贫解困的使命,必须赋予其‘硬核’的外延和内涵。”同心县委书记马洪海说,通过建设扶贫车间,有效解决了贫困人口外出务工难、企业招工难、承接东部转移难、村集体“空壳”发展难这“四难”问题,实现了赢在村民多收入、赢在企业有效益、赢在帮政府解决就业、赢在村集体壮大的“四赢”。(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许 凌)

(责任编辑:符仲明)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硬核扶贫“四难”变“四赢”

2021-04-30 05:2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走进中核(宁夏)同心防护科技有限公司,机器轰鸣,近百名女工忙碌在生产线上……“这是总投资6800万元、建有7栋厂房的扶贫车间。”公司董事长梁秉竞说。

  “目前,全县共有扶贫车间23个,中核(宁夏)同心防护科技有限公司是‘领头羊’。”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扶贫办主任杨国林说,截至2020年底,该公司已建成投产5条生产线,吸纳近700名回族妇女就业,其中三分之一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职工月工资3300元左右。

  同心县干旱少雨,产业结构单一,如何推动村民脱贫增收一直是县里工作的重心。杨国林告诉记者,把村里的妇女们组织起来,建设让她们能在家门口就业的扶贫车间是非常好的脱贫办法。

  扶贫车间怎么建?2017年,一位福建客商在韦州镇甘沟村(移民村)投资买了60台缝纫机,吸纳村里近40名回族妇女就业。这种扶贫车间模式十分适合同心县。随后,同心县整合扶贫资金,先后在河西镇旱天岭村和下马关镇田园村建设了两个服装加工扶贫车间试点,分别吸纳七八十名回族妇女就近务工。借鉴两个扶贫车间的发展模式,同心县迅速诞生了从事枸杞种植与加工的菊花台庄园和润德庄园。两个庄园实现了枸杞规模种植和加工,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700多人就业,每年夏季用工高达4000多人,人均收入过万元。

  “随着中核(宁夏)同心防护科技有限公司等的助力,县扶贫车间建设开始拥有‘硬核’的东西了。”同心县委副书记张伟说,扶贫车间要发展好,首先要与产业相结合,目前除纺织、服装外,还覆盖了枸杞、香菇、芦笋等多个门类;其次产品还必须要有稳定的订单和持久看好的市场前景;再次要在开放的视野中办好扶贫车间。近几年,同心县在闽宁协作对口帮扶的基础上,加大招商力度,已陆续有福建、河北、山东、江苏等地客商前来投资建厂。

  “扶贫车间不是简单的公益事业,想让其长久担当起扶贫解困的使命,必须赋予其‘硬核’的外延和内涵。”同心县委书记马洪海说,通过建设扶贫车间,有效解决了贫困人口外出务工难、企业招工难、承接东部转移难、村集体“空壳”发展难这“四难”问题,实现了赢在村民多收入、赢在企业有效益、赢在帮政府解决就业、赢在村集体壮大的“四赢”。(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许 凌)

(责任编辑:符仲明)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