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以来,泉州市共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468个(含12个林区、垦区、工矿棚户区),共223397套(户),面积1973.04万平方米,总投资1068.34亿元。
精心规划,保障与便民利民相结合。近年来,泉州市精心规划,科学选址,因地制宜地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将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城市住宅建设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芳草嘉园公租房、东宝花苑小区等保障性住房项目均选择在公共交通便利、生活环境宜居、市政配套设施完善的区域进行建设,满足保障家庭就业、就医、就学、购物等实际需求。
搭建平台,配租配售更加规范。开发泉州市保障房管理系统,实现保障性住房需求登记、申请审批、选房管理、项目建设与房源管理、统计与分析管理的信息化运作,建立了住建、民政、公安交警、工商、税务、社保、住房公积金等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审机制,确保保障性住房公开、公平、公正分配。在全省率先启用保障房管理系统,在分配的6个环节、32个节点中植入16个监察点,并与省纪委和省住建厅的系统对接,关键流程数据向福建省权力运行网上公开系统和福建省保障房配租配售监管信息系统实时传送,接受实时监管,实现了保障房配置管理和监督管理在网上同时运行。
注重实效,保障渠道再拓宽。经过多年探索,泉州市的保障房建设呈现出“建设主体多元运作,投资模式多点开花”的特点。一是政府直接投资建设,2008年开始共建设和收购江南雅园、高科雅园、见龙亭小区、江南花园城、东莲花苑、东宝花苑、西华公寓、芳草嘉园、东边巷等多个保障性住房小区。二是采用土地拍卖、挂牌出让建设权益、BT建设等形式,利用社会资金推进项目建设,减少财政在项目前期的资金投入。三是因势利导,调动民营企业参与积极性,下发《关于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建设公共租赁住房的通知》,在前期审批、用地、资金、税费等方面给予支持,有效调动泉州民营企业投资和经营公租房的积极性。该做法全省首创,得到了省上的高度肯定,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推广。近几年,泉州共筹集民营企业投资建设的公租房项目110个,建设120.27万平方米,27522套,计划投资18.98亿元,已完成投资16.67亿元,有效改善民营企业的用工环境,为增强民营企业竞争力和加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做出了贡献。
并轨运作,保障住房合民心。围绕便民、利民这一目标,泉州市不断创新惠民举措,提升分配管理效能。一是一房两价、并轨运行。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分配结束后,剩余房源按照“一房两价、并轨运行”的原则,转为公共租赁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同一房源根据不同的保障对象采取不同的租金标准和销售价格进行分配,满足各保障阶层的住房需求。二是自主选择、按需选房。在全省率先创新选房办法,各申请家庭可根据民政、住建部门认定的保障类别,在多房源、多项目间自主选择、按需选房,更好地满足保障家庭的实际需求。
转变方式,提高住房保障实效性。出台《泉州市中心市区公共租赁住房货币化保障工作实施意见》,要求各县(市、区)因地、因城施策,抓紧出台货币化保障政策。持续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在媒体、传单、短信宣传的基础上,依托街道、社区入户宣传,积极引导公租房轮候对象选择货币化保障方式,启动至2019年第二季度全市公租房轮候对象累计实施货币化保障1687户,住房保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提高。
精准发力,扎实推进棚户区改造。在项目运作上,坚持推行项目策划、规划设计、手续报批、征地拆迁、招商选资、安置建设、公共配套、文化保护“八个统筹”,节省改造成本、提升改造效率。在功能提升上,注重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升项目周边区域的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为居民群众提供更便捷的公共服务。全市共开工建设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184个,共140577套(含货币安置38618户),面积1405.75万平方米,总投资933.93亿元。截止11月,已开工项目178个,共127410套(含货币安置35649户),累计完成投资723.96亿元。其中:已竣工117237套、基本建成7281套、在建16059套。(刘育铭)
(责任编辑: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