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创新中国】生态大保护:在雪域高原放飞梦想

2019年09月23日 08:59   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常理

  生态大保护 

  在雪域高原放飞梦想 

  今年6月份入汛以来,西藏大部出现高温少雨天气,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少30.5%,为近10年最少。史无前例的异常天气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的影响似乎正在加剧。

  然而,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以下简称“环发所”)农业温室气体与减排固碳团队看来,这一现象并非偶然。早在十多年前,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的影响就引起了他们的高度关注。

  2003年,全国政协人口与资源环境专题调研组考察了位于青藏高原核心区的藏北高原。通过实地考察,调查组发现气候变暖,水土流失、荒漠化和沙化,鼠、兔、虫、旱獭等过度发展严重威胁着藏北草原的生态。

  在气候变化影响下,保护藏北高原生态刻不容缓。团队于2004年提交了《关于把藏北草原的保护纳入国家西部开发整体战略和退牧还草计划的提案》,提案引起了时任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指示相关部门加大投入,并组织精干力量立项支持西藏地区草原生态保护。

  当时的环发所所长林而达组织领导了我国多领域跨部门的气候变化影响综合评估工作,组建了我国第一支涉及农、林、水、人体健康、海岸带的气候变化研究队伍,开创了我国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科技研究工作的先河。

  面对维护藏北高原草地生态安全、促进高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西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重大需求,林而达建议在西藏那曲设立试验站,专门开展高寒草地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高寒草地放牧管理、高寒草地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协同发展方面的研究工作,从而为西藏高寒草地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与科学管理、适应未来气候变化等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支撑。此建议一经提出迅速得到农科院、原农业部及西藏自治区的大力支持,最后决定由环发所气候变化研究室农业温室气体与减排固碳团队来承担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藏北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稀薄的空气、常年刺骨的寒风,不得不让人产生对大自然的畏惧,让渴望揭开其神秘面纱的先行者们望而却步。但是,在高原建站的任务面前,农业温室气体与减排固碳团队的科研人员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初到高原,缺氧、气喘、头疼往往把人折磨得彻夜难眠。科研人员在克服身处海拔4500米高原带来的强烈反应的同时,更要克服开展长时间、高强度野外试验和实地调研的各种困难。为了在那曲搭建起高原草地监测的试验平台,他们常年奔波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风餐露宿,风吹日晒,多次深入藏北无人区。经过两年多的筹备,“藏北高寒草原生态试验站”于2006年8月正式成立。

  团队成员高清竹回忆说,试验站成立之初,由于定位观测点离市区较远且经费有限,他和同事们只能住帐篷,方便面配酥油茶是他们的“家常便饭”。

  长期以来,团队围绕气候变化模拟控制实验,包括模拟增温、增水和氮沉降增加及其交互作用对高寒草地生产力、物种多样性、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作了深入研究,评估了未来气候变化给藏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带来的综合影响。他们还建立了高寒草地退化遥感监测和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了近30年藏北高寒草地退化过程及其时空分布格局,为实现高寒草地科学管理和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如今,在那曲市郊外一片高寒草甸上,整齐地分布着二十余个草地增温装置。不远处,耸立着气象观测站,安装着涡度相关、土壤呼吸连续观测仪等仪器设备。农业温室气体与减排固碳团队的成员们长期在这里开展监测试验,寒来暑往,年复一年。

  十多年的高原工作经历,练就了团队成员们坚毅执着、不畏艰苦的精神;不忘初心、无私奉献汇聚了他们勇攀科技高峰的强大动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常理)

(责任编辑:刘江)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创新中国】生态大保护:在雪域高原放飞梦想

2019-09-23 08:59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