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共和国的故事·兴林记】三北工程:沙海变林海

2019年09月21日 09:27   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黄俊毅

  三北工程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省宾县,西至新疆乌孜别里山口,北接国境线,南抵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游,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公里至1460公里,建设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覆盖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13个省区市。

 

  落差数百米的陡峭石崖上,层层叠叠的翠柏顺着黄河河道,一直绵延到天际。这是黄河中游晋陕大峡谷三北工程人工柏树林。

  历史上,晋陕大峡谷所在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水土严重流失面积超过80%,经过数十年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如今这里已成生态旅游胜地。

  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的沧桑巨变,正是新中国三北工程建设辉煌成就的一个掠影。

  绵延万里的风沙线

  在三北大地,分布着我国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的戈壁,沙漠化土地面积以每年15.6万公顷的速度在扩展,年风沙日数达80天以上,形成了从新疆到黑龙江绵延万里的风沙线。流沙压埋农田、牧场和水库,切断铁路、公路。从上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的近20年间,有667万公顷土地沙漠化,有1300多万公顷农田遭受风沙危害,有1000多万公顷草场严重退化,有数以百计的水库变成沙库。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建设局局长张炜告诉记者,三北工程启动前的20世纪70年代,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仅为5.05%,每公顷农田粮食产量仅为2000公斤左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陕、甘、宁、青4省区平均每年需要调入粮食1.3亿公斤。

山西吕梁三北工程区人工林。 景慎好摄

  防护林工程举世瞩目

  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长远大计出发,作出了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战略决策,正式启动“三北防护林”工程,开创了我国生态建设的先河,揭开了我国大规模生态建设的序幕。三北人民翘首盼绿的愿望变成了现实,从此踏上了建设绿色家园的新征程。

  三北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启动实施的第一项旨在改善生态、促进发展的生态建设项目,其建设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条件之艰苦,效果之显著,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工程建设期为73年,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分三个阶段八期实施:三个阶段以2000年、2020年分界;八期前三期以1985年、1995年、2000年分界,以后每10年为一期。目前工程已圆满完成前四期,正在实施五期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北工程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三北五期工程建设中央补助标准大幅提升,人工造林补助标准由200元/亩提高到300元/亩,从2016年开始,又提高到500元/亩。“十二五”时期投资96.08亿元,比“十一五”时期增长了60%多,地方配套94.55亿元,均创下了历史新高。

  “40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三北地区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广大林业部门组织带领各族干部群众,发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精神,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用心血和汗水在祖国北疆筑起了一道抵御风沙、保持水土、护农促牧的绿色长城,为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成功典范。”张炜说。

    三北工程常用治沙植物沙棘。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黄俊毅摄

  震撼世界的新奇迹

  “40年来,三北大地山河巨变,绿荫遍地,奏响了由黄变绿的绿色交响曲,谱写了人与自然重修旧好的动人篇章。”张炜说。

  三北工程遏制了风沙蔓延态势,保护了国土生态安全。40年来,三北工程在我国北方万里风沙线上累计营造防风固沙林788.2万公顷,治理沙化土地33.62万平方公里,保护和恢复严重沙化、盐碱化的草原、牧场1000多万公顷。工程区沙化土地面积由2000年前持续扩展转变为目前年均缩减1183平方公里,沙化土地连续15年持续净减少。重点治理的毛乌素、科尔沁、呼伦贝尔三大沙地全部实现了沙化土地的逆转,工程区年均沙尘暴天数从6.8天下降到2.4天。

  三北工程控制了水土流失灾害,增强了蓄水保土能力。在水土流失区,三北工程坚持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按山系、流域综合治理,规模推进,营造水土保持林1194万公顷,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7万平方公里,土壤侵蚀强度大幅减轻。工程重点治理的黄土高原林草植被覆盖度达到59.06%,年入黄河泥沙减少4亿吨。

  三北工程构筑了农业生态屏障,保护了粮食生产安全。在平原农区,三北工程营造带片网相结合的区域性农田防护林165.6万公顷,有效庇护农田3019.4万公顷,基本根除了危害农业生产的“三刮四种”现象,减轻了干热风、霜冻等灾害性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农田防护林的防护效应使工程区年增产粮食1057.5万吨。

  中国科学院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三北工程40年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3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3.57%,活立木蓄积量由7.2亿立方米提高到33.3亿立方米,区域内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土地生产力明显提高,保障了粮食稳产高产,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强化了全社会的生态绿化意识,提高了我国在国际生态环保领域的地位,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黄俊毅)

 

    【建设者说】

    造林种草筑牢生态屏障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三北局局长、高级工程师张炜

  三北地区多为干旱、半干旱区。目前,三北工程建设已进入扩总量与提质量并重的新阶段。今后要把三北工程作为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的主体工程,不断扩大林草资源总量,拓展生态空间,提升生态承载能力。同时,还要加快工程建设进度,推动全国造林种草重心向三北地区转移,力争三北地区每年完成造林5000万亩以上,尽快补齐生态短板。防护林建设要转变方式,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化林场和百万亩防护林基地,加快退化草原生态修复进程,筑牢北方绿色生态屏障的基本骨架。

  三北地区自然条件严酷,造林难、成林更难,必须把提升工程建设质量放在突出位置。坚持科学治理,适地适树,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统筹实际需要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科学确定造林密度,积极发展雨养林草植被。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宜造则造、宜封则封、宜飞则飞,加大封育和飞播造林力度。当务之急是全面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加强森林抚育经营,开展退化林分修复、灌木林平茬复壮,加大成熟农田防护林的更新力度,不断提升现有林草资源的质量和功能。

  三北地区现有林草植被是维系生态环境的基础,弥足珍贵,要严加保护。要强化对林地和森林、草原、沙区植被等生态红线的用途管控,严格落实林地和草原用途管制、定额管理、草原围栏禁牧休牧等制度。严厉打击非法征占用林地草原、破坏林草资源等违法行为,加强林业草原有害生物防控,保护好建设成果。要健全林草资源管护机制,探索实行“林长制”,严格落实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制度,压实地方党委、政府保护和发展林草资源的主体责任,切实用制度保护好每一寸绿色。

  三北工程是我国北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程之一。新时代工程建设要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把握新定位、培育新动能、彰显新作为。要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东北振兴战略等,加快重要地区自然保护与生态修复,加大重点地区治理力度,完善提高生态修复治理水平,扩大区域生态资源容量,充分发挥保障重大战略顺利实施的生态屏障作用。

  要充分发挥三北地区光、热、土和物种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一批成规模、上档次的特色林果业基地和木本油料基地。要重点培育科技含量高、市场容量大的林产加工龙头企业,以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一批名优特林产品品牌,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森林旅游、森林康养、沙产业和休闲观光等,拓宽群众以绿增收的渠道。今后要围绕精准脱贫,积极开展生态保护扶贫,把新增选聘的生态护林员、草管员向三北地区倾斜;深入推进生态修复扶贫,吸纳一定比例的贫困户组建造林种草合作社,让贫困人口在从事造林种草中获得直接的劳务收入。

  新时代,三北工程建设将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者:张炜 系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三北局局长、高级工程师)

(责任编辑:刘江)

【共和国的故事·兴林记】三北工程:沙海变林海

2019-09-21 09:27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