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滴滴回应网约车安全检查结果:未来半年内将持续整改

2018年11月28日 14:17   来源: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客户端11月28日电 28日上午,交通运输部会同中央网信办、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通报了网约车顺风车进驻式安全专项检查工作有关情况,明确指出滴滴公司主要存在7个方面问题。随后,滴滴出行创始人兼CEO程维现场发言表态,表示将认真学习,坚决整改,时刻将安全红线刻在心里。

  今年以来,郑州、温州等地相继发生乘客乘坐滴滴顺风车遇害的案件,经交通运输新业态协同监管部际联席会议研究决定,交通运输部、中央政法委、中央网信办、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司法部、应急管理部、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等10部门组成安全专项检查工作组,于9月5日至15日对滴滴、首汽、神州、曹操、易到、美团、嘀嗒、高德等8家主要网约车、顺风车平台公司开展进驻式联合安全专项检查,并赴郑州、温州两地实地了解案件情况。

  11月28日上午,交通运输新业态协同监管部际联席会组织召开网约车顺风车进驻式安全专项检查工作新闻通气会,明确指出滴滴公司主要存在7个方面问题,具体包括:一是顺风车产品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二是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三是网约车非法营运问题突出;四是应急管理基础薄弱且效能低下;五是社会稳定风险突出;六是公共安全隐患问题较大;七是互联网信息安全存在风险隐患。

  针对检查组发现的问题,检查组形成了对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依法处理的意见,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未完成安全隐患整改前继续下架滴滴顺风车业务;二是依法处置非法营运行为;三是对相关负责人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四是处置涉嫌排除限制竞争行为和发布违法广告行为。

  随后,滴滴出行创始人兼CEO程维现场发言表态,表示将认真学习,坚决整改,时刻将安全红线刻在心里。

  程维称,过去半年,连续发生两起犯罪分子利用滴滴顺风车平台实施犯罪的恶性事件,对社会和行业造成恶劣影响,我们深感自责,再次郑重地向逝者家属致歉,向大家致歉。悲剧发生后,滴滴痛定思痛,全力投入安全整改工作,立行立改,自查自纠,也对过去六年的发展进行了系统性反思和战略调整。

  程维指出,对于指出的问题,滴滴诚恳接受,并深刻反思,从如下几点着手,全面落实整改要求:

  1.认真学习,坚决整改。以我为第一责任人的滴滴安全委员会会立刻组织认真学习联合检查组的安全专项检查结果和整改要求,深刻反省并逐条贯彻落实,制定计划坚决整改。滴滴安全整改行动在未来半年内仍将持续进行,顺风车业务仍将无限期下线整改。

  2. 把安全红线刻在心里。滴滴会尽全力守护用户生命财产安全信息安全,配合执法部门坚决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在过去的三个月,滴滴自查自纠立行立改,学习《安全生产法》等政策法规,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学习传统行业线下管理优秀经验,加强线下安全力量建设,组织线下验车和司机面试;过去三个月,滴滴上线并完善了十几项线上安全产品,行程中录音录像,一键报警,紧急联系人,未成年人乘车提醒、夜间乘客乘车等多项安全措施;加强警企合作,完善机制,优化配合警方调证流程,强化紧急事件处置能力,消除信息安全存在的一些隐患。

  滴滴决不会以任何理由忽视安全,安全第一是交通运输业的第一价值观,也会融入滴滴的血液。虽然未来仍无法完全杜绝违法犯罪和交通事故的发生,但滴滴承诺,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守护平台上的乘客和司机。未来,滴滴会更加公开透明,并体系化地推出公司安全标准,也恳请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深入指导,共同探索和建立网约车顺风车新业态的行业安全标准。

  3. 全面推进网约车合规化工作。我们会严格按照主管部门和联合检查组要求,根据各地网约车新政对轴距、排量、车价等不同要求,制定分城市,分阶段合规目标。积极组织驾驶员培训,和合作伙伴一起鼓励、引导司机办理人证车证。克服困难,全面落实合规工作,合法依规运营。后续滴滴在全国各地区合规工作的进展也会持续公布。滴滴真诚盼望着新业态行稳致远,盼望千百万网约车司机能够合法合规运营,为用户安全便捷出行贡献力量。

  4. 积极承担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做一家更有责任感的公司。未来滴滴将更加开放透明合作,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可持续的发展,同时积极推动传统业态转型升级,新旧业态融合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出行服务,为交通科技创新和社会就业稳定作出新的贡献。

(责任编辑:秦爽)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