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友好合作谱新篇 “拥抱中国”添动力

2018年08月08日 11:56   来源:人民日报   

  阿联酋是中国在中东海湾地区的重要合作伙伴,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点国家。习近平主席对阿联酋的国事访问影响深远,双方达成的一系列共识、签署的一系列合作文件都标志着中阿双边关系迈上新台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中阿双方人士都认为,这次访问惠及民生和社会建设,有力推动了两国关系深入发展。

  惠及民生,拓展共同利益

  扎耶德大学大二学生扎哈尔自豪地告诉本报记者,习近平主席访问阿联酋,阿中双方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为当地人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她的哥哥塔哈就是众多受益者之一。塔哈将到阿联酋与中国合作的一家石油公司工作。扎哈尔介绍说,原本,大学毕业不久的塔哈在一家贸易公司工作,由于公司业务不景气,他的收入也不高,到新单位工作,收入将是原来的好几倍,这令他们很开心。“感谢中国,让我哥哥有了新的工作。”扎哈尔真诚地说。

  阿布扎比酋长国西部发展委员会委员穆罕默德·萨利赫·穆罕默里对本报记者表示,他所在的西部地区是阿布扎比经济的未来,习近平主席访问阿联酋的成果之一就是推动中国石油企业与阿方深度合作,阿联酋西部地区是直接受益者。穆罕默里说,习近平主席的访问结束后,西部发展委员会中国招商专员的电话明显更繁忙了。“我相信来自中国的投资和中国西部开发经验会为我们带来繁荣。”

  习近平主席对阿联酋的访问结束不久,阿联酋气候变化与环境部与中方签署了加强农业合作的备忘录。根据备忘录,双方将加强在现代农业方面的合作,特别是水培等农业技术。双方还同意在阿联酋建立农产品、畜牧和渔业产品批发市场。阿联酋气候变化与环境部部长泽尤迪表示,阿中加强农业合作,有助于确保食品安全、增加收入和稳定食品价格。

  浙江执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迪拜为基地,推出JollyChic跨境电商平台3年来,年均销售额增长5倍以上,公司人员规模已超过500人,年销售额达数十亿元人民币。该公司执行总裁丁伟对本报记者表示,习近平主席此访无疑将大大加强中阿间的战略互信,互联网行业将从投资门槛降低等措施中获益。

  升级合作,夯实民意基础

  阿布扎比影视国度公司是阿拉伯世界新兴的媒体、娱乐业巨头,从2016年开始与中国公司合作,其下属热播频道每周播放中国主题的电视节目,取得了良好效果。该公司首席执行官麦克·嘉林表示,阿中双边关系的全面提升,为两国在影视制作领域的合作注入了强劲动力,阿拉伯观众对中国充满好奇。该公司正与中方洽谈,期望创立中东地区首家24小时播出节目的中文电视频道,与阿中关系一道实现“升级”。

  阿联酋副总统兼总理穆罕默德提出的“拥抱中国”计划将用3年左右时间,在住宿、购物、餐饮、娱乐、探索、健康和礼宾服务等方面,改善中国游客的旅游体验。“拥抱中国”联席会主席、阿联酋亲王谢赫马吉德·阿勒·穆阿拉表示,习近平主席此访是对两国合作的巨大推动,双边贸易往来和旅游业必将持续增长,有力支持“拥抱中国”计划在人文交流领域作出更大贡献。

  阿联酋沙迦大学常务副校长迈阿马尔·贝塔亚对本报记者表示,习近平主席访问阿联酋对阿中教育界是重大利好。访问期间,阿中双方签署了许多重要合作文件,尤其是进一步加强人文交流的举措,将为沙迦大学与中国高校合作开办丝路学院提供巨大支持。目前,该项目已通过双方教育部审批,即将迎来第一批学生。

  阿联酋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伊卜提·萨姆表示,阿中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是两国关系的历史性节点。她所在的中心今年将与中国社科院等合作伙伴一道举办战略对话活动,并争取让活动规模更大、参与范围更广,同时创造更多机会让青年研究人员到对方国家访学。

  “阿中两国关系的提升,将强有力推动未来两国媒体交流合作。”阿联酋通讯社执行董事穆罕默德·贾拉尔·阿尔雷西表示,两国关系全面升级,是双方高层密切战略沟通的必然结果,两国媒体界应紧跟领导层步伐,努力走在阿中交流前列。

  加强发展战略对接和产业政策沟通,是中阿两国领导人达成的共识。迪拜互联网城执行主任艾马尔·马利克表示,中国一直是阿联酋最为重要的国际贸易伙伴之一,近年来,中国公司积极参与和推动阿联酋在科技、投资、贸易等领域的发展。

  习近平主席访问期间,中阿双方签署了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文件。汇丰银行国际支行业务负责人凯勒·博格对此格外看重。他说:“阿联酋作为中东枢纽,拥有雄厚的金融实力和高水准的专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在阿联酋蕴含着巨大商机,这对银行业等行业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机遇。”

  (人民日报赴阿联酋特派记者 曲翔宇 黄培昭)

(责任编辑:秦爽)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