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长江流域再次进入主汛期 今年汛情预估如何?

2017年06月08日 07:31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武汉6月7日电 题:主汛期又至 长江可否安澜?——三问今年长江汛情

  新华社记者李思远、黄艳

  伴随着淅沥的梅雨,六月,长江流域再次进入主汛期。

  去年,长江中下游发生自1998年以来最大洪水。今年的水情预估究竟如何?各地防汛备汛进展是否顺利?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短板?记者近日随同水利部调研团实地走访了重点洪灾区和长江水利委员会等水利气象部门,问诊今年长江汛情。

  一问:今年汛情预估究竟如何?

  据长江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长江委”)水文局预测分析,2017年主汛期(6至8月)长江流域降雨正常,其中长江上游北部、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偏多。应警惕长江中下游可能出现集中性强降雨造成极端灾害天气事件和长江上游因局地强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另外,气象部门也预测,今年长江流域气候年景总体偏差,上中游和下游太湖地区可能发生较大洪水。

  长江流域主汛期降水距平百分率预报图显示,长江上游雅砻江、大渡河、岷沱江、嘉陵江流域和中下游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流域降水将整体偏多,个别地区可能较多年平均超出20%。

  此前的长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指挥长会议上分析,今年长江中游南部及下游发生极端水文气象事故概率极高。

  长江委防汛抗旱办公室主任陈敏说,长江流域幅员辽阔,支流众多,水系复杂,水文气象条件差异大,局地洪涝、干旱灾害每年都会发生,因此,今年长江流域防汛抗旱形势不容乐观。

  二问:各地防汛备汛进展是否顺利?

  5月底,随着江苏省仪征市十二圩马桥涵、双涵、长沟涵、葫芦套周冯庄段、依利安达厂区段管涵渗水险情除险整治工程顺利完工,2016年长江干堤50处险情除险整治任务全面完成。

  “头顶库水、腰缠湖水、脚踩江水”的“水袋子”鄂东武穴市,自筹资金2.1亿元,重点完成了武山湖圩堤加固、官桥大港加固、丰收大港及太白湖圩堤加固工程的灾后重建“三大项目”。站在武梅公路官桥一桥,一年前洪水没过桥面护栏的场景记忆犹新,但武穴市市委书记郝胜勇说:“再来去年的大洪水,不怕了!”

  去年夏季的强降雨致使武汉市发生严重洪涝,南湖地区数万市民受渍水困扰月余。汛后,武汉市实施了“四水共治”工程,今年汛期前,武汉市将有包括江南泵站在内14项重点排水工程投入使用,全市新增排涝能力整体提升50%。

  湖北省黄梅县太白湖“蛤蟆喝浪”堤段是典型的湖区险工险段,曾出现过突起8级大风浪将大堤2小时内掏蚀一半的险情。现在,堤面、堤身分别成倍加高培厚。黄梅县县长屈凯军说,汛情急工期紧,黄梅县创新出“建设-防护-管理”一体化的责任机制,谁建设谁防汛,严格保证工程质量。

  长江委统计数据显示,由其负责督办的10省份水毁修复项目合计83934处。截至5月中旬,江西、湖南、贵州、云南、重庆、四川、湖北已完成任务;青海、西藏、甘肃只面临小部分差额。

  三问: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短板?

  陈敏介绍,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重点区域排涝能力建设以及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是2016年汛情灾情凸显出的防洪减灾体系薄弱环节,也是灾后重建和防汛备汛的四大着力点。

  2月份以来,长江防总按照汛前检查工作方案,多次组织工作组赴流域内10省份和丹江口、陆水等委管水库开展汛前检查。检查结果表明,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部高度重视防汛抗旱准备工作,部署早、行动快、措施细、落实好,为做好今年的防汛抗旱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检查中仍发现存在再建工程进展缓慢、部分地区物资准备不足、流域内信息共享机制不好等9个方面的问题,并在相关省市或多或少有所显现。陈敏介绍,比如督查组在云南省检查乡村级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点时,发现山洪灾害雨量自动报警器无人维护、工作不正常的现象。此外,长江防总在检查中还发现,个别地方仍存在防汛预案操作性不强、建设项目侵占河道的现象。

  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长江防总已按照“一省一单”的要求下发整改通知,督促沿江各省市务必做到“责任、工程、预案、物资、队伍”五到位,及时消除度汛隐患。

  为适应长江防洪新形势,水利部门今年还首次正式把清江和洞庭湖水系的7座控制性水库纳入水库群联合调度。

  长江委防汛抗旱办公室副主任陈桂亚说,此举意味着有望将三峡工程的防洪范围由城陵矶江段向下游进一步扩大,一方面可以减轻城陵矶至武汉江段的防洪排涝问题,另一方面对长江流域防汛抗旱、发电、航运、供水和水生态与水环境保护发挥更多的积极效益。

  目前,三峡等控制性水库腾库消落即将到位。长江防总表示,防汛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各地要加强巡查监测预警,做好准备、及时应对,切不可掉以轻心。

(责任编辑:佟胜良)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