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一带一路”合作前景展望 旅游、中医等领域蕴藏新机遇

2017年05月18日 07:11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厦门5月17日讯(记者石璐言)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和清华大学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海上丝绸之路基础设施建设高级研讨会”于5月16-17日在厦门举行。与会的中外代表就“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并分享各国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中的经验。

  17日的会议由清华大学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中心副主任郑列列与国合中心首席经济学家万喆主持,演讲嘉宾们围绕“‘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机遇与前景”这一主题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坚持海洋科技走出去 实现双边互利共赢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院研究中心主任李乃胜表示,相较于中国,“海丝”沿线国家,特别是东盟十国的海洋科技水平相对较弱,这也为中国海洋科技走出去,实现合作共赢战略决策提供良好契机。

  以海洋调查为例,李乃胜指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海洋资源非常丰富,但迄今调查程度却很低,甚至大部分海区没有调查,而中国在该领域力量雄厚,青岛甚至出现了产生过剩的情况,未来应探索与沿线国家围绕提高海洋科技能力,围绕海洋调查开展合作。

  而就“两洋一海”合作,李乃胜提出三件实事儿,一是发展海水农业,通过耕海种洋,形成新的海洋种植业,拓展蓝色经济空间。二是海洋能源开发,特别是海洋水动力能源,波浪、潮汐等等,目前的技术发展正从点到面。三是开发海底资源,达到人口、环境、资源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促进国际旅游合作 建立沿线国家联通机制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秘书长、俄罗斯自然科学院主席团成员崔伟宏表示,实现“一带一路”五通中的民心相通,需建立一个“国际双向立体全方位”的体系,而在这个体系中旅游体系是重要的成分。

  崔伟宏认为目前“一带一路”的旅游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比如一带一路”国际旅游占全球总量70%,中国境外消费已经超过2千亿美元,五年中中国也可以吸收8500万沿线国家旅客访问中国等。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无论是国内国际当前的旅游,企业的运营,产品的服务都比较落后,信息不匹配,缺乏互联互通机制。因此要进一步发展必须要推动坚持国际化的联动发展,建立国际旅游联盟,大力促进国际旅游合作

  同时,他也透露海南为目前正在建设中的国际旅游基地,海南省正在建立两个重要的先行区,一是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一是国际养生旅游实验区。

  发挥传统中医药效用 造福沿线人民健康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常务副院长刘保延提出中医药尤其是中医针灸作为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深入交流和发展。

  他介绍,我国迄今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建立了16个中医药的海外中心,中国政府也和“一带一路”沿线的这些国家签署了80多项政府间的中医药合作协议。每年有13000多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中医药,目前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20多万从事中医药针灸人员。30多个国家中,已有几百所中医药的培训学院、中心、学校等等。他透露未来到2020年在沿线国家计划建设30个海外中心,颁布20项中医药的国际的标准,同时建立50家中医药对外交流的示范基地。

  最后他也希望通过中医药、针灸和沿线国家构建共同体,推动传统医学在这些国家发挥作用,让中医药发扬光大,造福人类健康。

(责任编辑:马常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