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介绍
  • 主持人:
    胡小松,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教授
    日程:
    08:30-09:00 报到及媒体答题
    09:00-09:05 主持人介绍到场领导及嘉宾
    09:05-09:15 2017年食品安全形势
    陈君石,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研究员
    09:15-10:15 食品安全热点解读
    热点一:保健食品的问题与治理
    朱蓓薇,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大连工业大学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教授
    热点二:普洱茶“致癌”
    陈宗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
    热点三:“网红食品”显现安全问题
    钟 凯,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热点四:法国奶粉被召回
    陈 颖,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研究员
    热点五:中式咸鱼致癌风波
    吴永宁,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总师、研究员
    热点六:喝白酒能抗癌吗?
    马冠生,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教授
    热点七:无矾油条的铝超标引关注
    谭 斌,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热点八:喝王老吉“可延寿10%”
    孙宝国,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教授
    热点九:网络餐饮监管加强
    冯恩援,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
    热点十:冷饭热炒典型-挂面可燃
    沈 群,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监事/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
    10:15-10:25 2017年国际食品安全重要事件概述及对我国监管的启示
    刘秀梅,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顾问、研究员
    励建荣,渤海大学副校长、教授
    10:25-10:35 (待定)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管理总局新闻宣传司稽查专员 李海锋
    10:35-10:40
    世界卫生组织从未公布“十大垃圾食品” 食品工业必须应对当前挑战
    Peter Ben Embarek,世界卫生组织(WHO)食品安全部主任
    10:40-10:50 对2017年食品安全风险解析的简要分析
    孟素荷,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教授级高工
    10:50-11:00 2017年谣言排行及谣言趋势预测
    何建红,腾讯科普频道主编
    11:00-11:10 媒体代表讲话
    王旭东,中国经济网总裁
    11:10-11:20 现场提问与交流
    11:20-11:30 媒体答题结果公布
    邵 薇,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教授级高工
    11:30 会议结束

李海锋:八种食品安全科普模式让谣言止于智者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稽查专员李海锋表示,食药监总局在治理谣言的过程中体会到科普宣传十分重要,并为此开展了信息化科普等八种模式,以全面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科普素养。 详细>>
食品安全水平提升标志中国食品工业由大到强
此次热点沟通会,来自食品科技界的权威专家先后对保健食品的问题与治理、普洱茶“致癌”、“网红食品”显现安全问题、法国奶粉被召回、中式咸鱼致癌风波、喝白酒抗癌、无矾油... 详细>>
刘秀梅:2017国际食品安全事件的热点与启示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顾问刘秀梅表示,应高度关注微生物污染、食物过敏原标示、兽药残留、食品造假等四类问题。 详细>>
文字实录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大家早上好!

  2018年新的一年伊始,在全国人民,特别是北京人民全面抗击流感之际,我们不少在座的嘉宾和朋友已经战胜了流感或者正在战胜流感,或者通过今天的传染继续流感。不好意思,因为我在流感状态,还没有抗击完成。

  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和中国科协共同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中国经济网协办的2017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现在如期开始。请允许我代表主办方来介绍出席本次会议的各位领导、嘉宾: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宣传司稽查专员李海锋

  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钱岩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监三司监管二处处长郝明虹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教授级高工孟素荷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孙宝国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朱蓓薇

  中国经济网总裁王旭东

  此外还有参加今天活动的十多位专家,他们一会会上来解读,我在后面会进一步介绍。

  最后还要欢迎参加此次会议的近60多家媒体朋友和来自食品产业界的各位代表们,正是因为你们长期对食品科学的关注、坚守,特别用严谨、客观、公正的报道,我国食品安全的舆论导向一年又一年的向更加科学、更加客观、更加详实的方向发展,充满了正能量,谢谢你们,请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所有嘉宾的到来!今天中经网做了视频直播,大家可以扫描上面的二维码。

  在热点解读之前,首先让我们有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院士带领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2017年的食品安全形势。大家欢迎!

  陈君石: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媒体的朋友:

  2017年中国食品安全总的形势套一句官方的话来讲——继续稳中向好。我觉得这不是一句套话。我们一年来并没有发生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甚至一些在流言、谣言当中也没有什么太多社会影响比较大的,除了普洱茶的问题以外,其他的从社会影响来讲都没有那么大。也就是说,从食品安全来讲是一个比较平稳的一年。这是第一点。

  第二,我们不是没有问题,稳中向好不是没有问题。我个人认为,2017或者当前中国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仍然是政府花了很大力气,加强监管,不管从法律法规、具体的监管力度、具体的措施,婴幼儿配方奶粉等等的措施是非常给力的。我们的食品行业也是非常努力,甚至战战兢兢,生怕出问题,做出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努力。对比于过去来讲,不管是政府的监管措施和力度,还是食品安全的保障措施,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就2017年也是有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的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仍然很担心,消费者的总体看法在2017年应该说没有变化,仍然是比较负面的,很担心。也就是说,政府和食品行业的努力在消费者的眼睛当中不领情,完全没有领情。

  我个人认为,从就事论事来讲,可以有以下这些原因来解释为什么消费者不领情:

  第一,消费者还是要求零风险,一点问题不能出。汽车可以出问题,电视机可以出问题,食品不能出问题。

  第二,假冒伪劣还是比较多,无形当中夸大了食品安全问题的数量。

  第三,消费者的维权意识高涨,这是对的,毫无疑问的。

  第四,政府监管力度的加强,本来没有显现的问题现在显现出来了。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所传播的信息或者消费者所掌握的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严重不对称。这五个方面的原因从就事论事来讲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解释为什么消费者不领情。

  但是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另外一个看法,消费者不领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刚才五种是就事论事可以解释,这几方面也应该努力来改善。

  在讨论根本原因的时候,我想引用习总书记的一句话:我国社会主要的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上面是总书记的话,下面是我的话了,从食品安全来讲,我国食品安全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安全、高质量、健康食品的日益增长的诉求,另一方面,我们农业生产结构和食品加工生产业的结构之间非常落后,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人们要这样的诉求不能说他不合理,不能说批判他,我们的农业生产还是个体农户,还是一亿多的农户分散生产,而食品加工业、小型企业还是占绝大多数,保健食品是最明显的。解决这个矛盾显然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我们的努力方向是很清楚的,从总体来讲要解决这个根本的原因,深层次的原因,根本的问题是生产结构要提升。

  所以我们的努力方向,从食品生产的经营者来说要做到全产业链的食品安全的保障,从农田一直到餐桌全产业链。从政府的监管来讲,也要做到从农田到餐桌,即所谓的无缝监管,显然这两点现在还差的很远,但是这是努力的方向。

  从今天的会议来讲,我们现在还是要加强信息的传播,还是要倡导我们不仅仅要传播风险,还要全面传播食品的信息,食品有很多好东西。有营养价值功能,又能够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当然我们不回避这样一个全面的正面的传播食品的信息也许能够对于消费者的满意度会有所帮助。

  谢谢大家!个人之见仅供参考!

  主持人:非常感谢陈院士用很短的时间向大家描绘了2017年既平凡也不平凡的一年,中国食品安全情况越来越好或者稳中向好,为什么在政府进一步加大力度,企业不断的努力,各行各业的发展蒸蒸日上,而且成效显著之下,我们的消费者依然会有不安全感或者有不满意的地方,我想这也是客观的,也是真实的,因为我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2017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首先看第一个热点,保健食品的问题与治理。请看大屏幕。

  (视频)

  主持人:有请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工业大学朱蓓薇教授为大家解读。

  朱蓓薇:大家好!我今天和大家来解读和探讨的第一个问题是保健食品的问题与治理。

  下面从三个方面讲这样一个话题:

  第一,我们要认识到我国的保健食品是传统和现代对接的产物,因此它有很强大的市场需求。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的“食药同源”思想是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瑰宝,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困难的生存环境下生生不息的人类生存智慧。我国的保健食品是传统与现代对接的产物,有着强大的市场需求。

  第二,在这个行业里存在着有三个主要问题:

  1,个别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违法添加药物,如在声称减肥功能的产品中非法添加盐酸西布曲明、酚酞等药物成分。

  2,在市场销售当中,个别的企业夸大宣传,主要的受害群体是老年人群.

  2016年通过对涉及2025家企业的2951个市售保健食品进行调查,发现有767个,超过总量1/4的保健食品为假冒。

  3,少数媒体成为保健食品夸大宣传的平台。

  产生以上三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保健食品企业多、散、小。

  分别叙述一下这三个问题存在的情况:

  1,个别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违法添加药物。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保健食品》(GB 16740-2014)中第2.1条的规定,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并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它的基本属性是食品,而非药品,因此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添加药物属于严重违法。

  2,个别企业在销售过程中夸大宣传,老年人是主要的受害群体。保健食品市场乱象的主因是个别保健食品生产及经营企业对产品的功效进行夸大宣传,利用消费者追求健康长寿、或者罹患疾病而又不愿意去医院的心理,通过销售人员的游说、广播电台的所谓健康保健节目等对产品的功能和效果进行夸大宣传,有时甚至是雇托儿、设局的欺骗,让消费者尤其是体弱多病的老年人群上当受骗。

  3,少数媒体成为保健食品夸大宣传的平台。一些保健食品经营者利用媒体广告和所谓“科普知识宣传”的形式对消费者的欺骗性很大,少数媒体缺乏社会责任感,广告宣传管理混乱,为大量保健食品违法广告宣传提供了平台。

  第三,国家已经采取了专项行动,对保健食品市场的整治在加速、加力。

  国务院食安办、公安部、工商总局等9部门专门召开了全国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决心要彻底整治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问题,制定了《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方案》,严厉打击违规营销宣传产品功效、误导和欺骗消费者等违法行为,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和消费安全。

  为此,专家也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国家和企业应该进一步加大科技的投入,夯实中国保健食品产业的科学基础。保健食品功能因子与作用机理研究是从科学角度理解保健食品功能的唯一途径,也是服务我国保健食品产业不断发展、服务保健食品监管的基本保障,建议从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进一步加大对保健食品的科技投入,使之成为我国食品行业具原始创新特征的重要领域。

  第二,要强化科普宣传,提高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的正确选择能力。应加强对保健食品的科普宣传,让消费者知道保健食品不是药品,并无治疗疾病的功效,并有适宜人群和特殊食用条件的限制。引导消费者购买保健食品时要选择信誉好的销售场所或购物平台,并要查看包装上是否标有“蓝帽子”及保健食品批准文号。

  第三,要关注欺诈营销最大的目标人群——老年人。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是老龄化社会面临的一大问题。虚假宣传、洗脑式营销通常都有固定的流程,单个老年人面对的是一个有组织、有策略、有配合的营销团队,社区、街道应为老年人提供更多信息、咨询服务;保健食品科普宣传应主要深入社区,帮助老年人在面对虚假宣传、洗脑式营销时,能够方便核实、查证。

  第四,媒体人应该保持对科学的敬畏和尊重。媒体人应当保持对科学的敬畏和尊重,不做违法宣传的推手。对那些长期进行违法夸大宣传的媒体,应当有考核并加大追责力度。

  我的解读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谢朱院士, 2017年普洱茶躺着中了枪,到底普洱茶怎么了,请大家看屏幕。

  (视频)

  主持人:下面请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院士为大家解读。大家掌声欢迎!

  陈宗懋:关于普洱茶的问题谈三点意见:

  第一,普洱茶本身不是一个黄曲霉菌的适生基质,因为黄曲霉菌比较喜欢在潮湿的环境上生长,另外茶叶里的成份比如茶多酚对黄曲霉菌有抑制作用。

  第二,社会上大量检测茶叶的样品,特别是普洱茶的样品有黄曲霉菌的数量是很低的。

  第三,进行风险评估的时候,到底黄曲霉毒素对消费者有多大的风险?黄曲霉毒素本身的毒性非常大,但是摄入量要看两个东西,茶叶和其他食品不同的是,茶叶如果有黄曲霉毒素,大概不会超过15%,一般在10%左右,因此摄入量要根据泡茶时的摄入量。另外对黄曲霉毒素风险评估的计算方法,采取极端保守的条件,假设全部的人都喝普洱茶,实际上普洱茶喝的人很少。第二个条件,每个普洱茶都是有很高黄曲霉毒素的产品。第三,用三个极端的数字算下来大约是1000万人口里有就是3.2的人有可能发生因黄曲霉毒素形成肝癌,这么小的数字应该说是微不足道的,是很低的数量。

  另外一个很好的证明,云南省主要消费普洱茶,在云南省肝癌的发生率是下降的趋势,而不是上升趋势。如果云南人天天喝普洱茶,肝癌应该上升,但是它是下降的,所以从这个事情来分析的话,在2012年出现争论,2017年下半年又出现第二次争论,因此这个争论很容易搞清楚的,我不知道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轰动。

  专家的建议有这么几条:

  第一,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该确保规范。普洱茶有储存的,时间放长一些反而好,这个我们不去评论它。储存的过程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须保持干燥,茶叶本身不能放在潮湿的环境下,但是很多地方环境不好,因此黄曲霉素有可能生长。

  第二,学术探讨不应耸人听闻。

  第三,选购要点。选购普洱茶的时候,要看一看、闻一闻,是不是干燥,如果潮湿的话,就说明这种茶叶发霉的可能性比较大。

  由于时间关系,我就简单讲这三点,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陈院士,下面我们来关注一下网红食品。

  (视频)

  主持人:既然是网红问题,我们就请我们的网红,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的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也是食品安全网络上的科普大V钟凯博士,有请!

  钟凯:大家好!今天参加一年一度食品圈的吐槽大会吐槽“网红食品”,实际上“网红食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好东西,我们讲供给侧改革,为什么会红起来?很大原因是非常精准地抓到了消费者的痛点和需求。比如“网红食品”,在产业升级换代包括居民对营养健康诉求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捕捉这么一个小的点,迅速通过互联网红起来。我们传统食品行业可以学习这方面,我们能不能紧跟消费者需求生产更多更好的食品来满足这样的需求?

  第二,现在“网红食品”基本上80%、90%集中在餐饮行业,因为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在餐饮里做创新是比较简单的,短平快,很快能够创新,因为这个行业更新换代也非常快。这样的创新我们叫浅创新,比如营销的手段,比如样式、口味,这个创新是很容易的。而食品真正技术上的创新是很难的,这个过程很慢。食品工业里的这些创新能不能也变成"网红"长期红下来,这也是我们未来需要思考的问题。

  “网红食品”红起来之后,我们也看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红才成为问题的。很多小企业生产的东西可能很好吃,没有红起来,但是一旦红起来,它的影响就大了。网红的餐饮,网红的小食品,红起来以后市场需求量爆增,然后经过融资迅速扩张,扩张之后食品的水准有可能下降。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超出了企业对食品控制的能力,所以也体现出来食品的发展是长线的发展,需要一步一步的走,走太快容易摔跤。

  有的企业说我有钱,招一大堆学食品的人,短期内可以迅速提升食品的水准,但是还是有很大的问题,因为整个管理体系是需要长时间的打磨,没有一个体系可以搬到另外一个企业中百分之百的匹配,一定是需要慢慢的去适应你这个体系,然后慢慢的提升。网红食品能不能长期的红下去,还是要看你这个管理能不能稳定的跟得上。

  建议有三点:

  第一,现在有的网红存在很多问题是它游离在监管之外,尤其是微商、网络渠道销售食品,比如网络上代餐粉,说吃完这个能够减肥,像保健品一样。还有保健食品宣称可以治病。游离于监管之外的是不能允许存在的。

  第二,很多平台是有很大责任的,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些平台也是受害者,因为它没有办法一个个去核实到底是不是合规。但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讲,平台还是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不能让违法的东西上网,不能让违法的东西变成网红。

  第三,网红食品的监管很重要,但是也不能成为创新的制约。创新往往也是试错的过程,有的时候没有这个品类,网红红起来了,这个品类怎么管理等等这方面的考虑要跟上。同时,监管不能成为制约,上海市食药局做了一个尝试,说什么是“网红食品”,没有定义,所以他自己想了半天说开店速度非常快,排队时间特别长叫网红产品,结果把这些人约谈过来之后纷纷表示我不是网红。所以对“网红食品”要有包容的心态,有鼓励创新,同时也要加强监管,要保护消费者权益。

  谢谢大家!

  主持人:网红食品,网络经济的发展确实提出了新的命题,谢谢钟凯博士。

  下面一个热点问题让我们来关注老问题—奶粉,到底奶粉又怎么了,请看大屏幕。

  (视频)

  主持人:有请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陈颖做解读,掌声欢迎!

  陈颖: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

  说到沙门氏菌的事情已经不是一个新问题了,这是一个老话题,但是今天我想还是对沙门氏菌先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沙门氏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能引起多种动物感染。它对外界环境具有一定的抵抗力,污染源主要是人和动物的粪便。一般来说,当食物中沙门氏菌量达到105~108 CFU/g时即可引起食用者中毒。 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是全球性的,通常占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前两位,每年全球因感染沙门氏菌而死亡的人数高达15.5万人。

  WHO的资料显示,按照良好生产规范生产出来的奶粉中检测到沙门氏菌的情况微乎其微。但空气、生产人员、生产设备以及冲调和保存不当,都有可能引发奶粉中沙门氏菌的污染。

  既然沙门氏菌是一个条件性致病菌,它造成危害的人群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容易受到污染。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有可能受到污染,特别是年幼或者体弱多病。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婴幼儿配方食品都是有严格限制的,在沙门氏菌水平上。FAO/WHO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婴幼儿配方乳粉中不得检出沙门氏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及我国相关法规标准中,对沙门氏菌限量也有严格的规定。同时,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粉状婴幼儿配方食品良好生产规范》中,针对沙门氏菌和阪崎肠杆菌的污染控制均提出了严格要求。

  专家的建议:

  第一,乳制品安全风险依然存在,企业应强化生产过程控制。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应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以降低沙门氏菌等微生物污染的风险。同时,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和食品安全培训;加强生产加工环节中沙门氏菌及其他肠杆菌科微生物的风险监测,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早期预警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健全完善和细化我国食品召回制度。我国应完善健全食品召回制度及相关的法律体系,并形成食品召回的有力监督机制,使食品召回更具有可操作性与可执行性。此外,还应加强对网店、尤其是跨境电商的管理及婴幼儿配方乳粉等产品流通渠道的监管。

  第三,加强消费者培训与教育。通过电视、广播和新媒体等途径加强对婴幼儿配方乳粉冲调人员和喂食人员的培训与教育,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消费和自我保护能力。此外,婴幼儿如有腹泻、呕吐、高热、厌食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查明病因,早发现,早治疗。

  食品安全问题是社会共治的问题,需要你我他的共同努力。所以在这也预祝在座的各位2018年身体健康,一切顺利。

  我的解读就到这,谢谢!

  主持人:谢谢陈颖院长。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我们今天要有自己的自信,对科学的自信,对产品的自信,对民族品牌的自信。下面又是一个好玩的问题,出现了红肉致癌,中式咸鱼似乎也致癌。

  (视频)

  主持人:到底怎么回事呢?有请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总师吴永宁研究员为大家解读,掌声欢迎!

  吴永宁:很高兴给大家分享有关咸鱼咸肉的问题,特别是咸鱼问题,三十年前我当学生阶段的时候,美国有一个专家就在做这件事情,咸鱼跟致癌有关系。中国是一个鼻咽癌的高发区,我们国家过去广东和广西渔民长期出海,更主要的是缺少新鲜的蔬菜。现在咸鱼成为了风味食品,口感更加重要。

  谈到咸鱼咸肉,有一件事情是不得了,它是一级致癌物,这是误解。红肉出来的时候,食品界和医学界打架,和WHO打架。我在20世纪90年代初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工作过一年多,这个机构是专门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核心的工作就是组织一批国际专家来讨论对特定暴露的致癌性进行评估。什么叫一级致癌物?是说这个东西是基于流行病学调查出来的结论,二级致癌物一般的主体是以动物实验为主,有少量的流行病学数据,但是不足以支撑是人的一级致癌物。所以强调流行病学数据或者机制的研究证据比较充足。对咸鱼咸肉的研究主要是基于流行病学的数据,所以食品学家和流行病学家在争论这个问题。因为流行病是根据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各个专业有专长,但是我要强调的是一级致癌物不一定很厉害,而二级致癌物,比如黄曲霉素是二级致癌物,远远比一级致癌物的咸鱼咸肉要强的多。所以大家谈到一级致癌物,不要误解成致癌能力很强,只是说因为碰巧我们有人的数据,所以人的数据证明它是致癌物。所以以后谈到一级致癌物没有必要那么恐慌。因为致癌物不能拿人做实验,只能拿动物做实验,这个过程当中如果有人的流行病学资料是最好,如果人的流行病学资料和机制上说得通就更好。比如说烟草也是致癌,并不是吸一口烟就致癌,或者喝一口酒就得肝癌,当然烟是要求禁止的。

  更重要的一点,任何一个东西要看量有多大,离开量谈功效是耍流氓。就鼻咽癌而言,除了腌制咸鱼因素以外,特定人群如广东、广西人的遗传因素,特别是对于EB病毒的易感性,是发生鼻咽癌的更重要因素,因此癌症的一级预防,即病因性预防,是一个综合措施。同时还要认识到量效关系的影响,咸鱼虽然是一级致癌物,在人们食用频次、每次食用的量都很有限时,仍然不失为一个美食,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吃咸鱼和患癌症划上等号。

  专家建议:

  1,正确认知“致癌物”清单。剂量决定毒性。对于如烟草这种类型的致癌能力极强的一级致癌物,国家采取严控吸烟。而对于咸鱼、烧烤等一级致癌物,国家采取是尽量少食用的原则以减少暴露风险,对于个人爱好偶尔吃一点也没有必要紧张,因为只有长期较大量食用才是高风险人群。

  2,提倡吃新鲜的鱼及其制品。新鲜鱼类提供的营养物质及其有益于健康的物质要比咸鱼更多,而目前冰箱和冰鲜、冷冻保藏已经十分普遍,建议大家尽量吃新鲜的鱼及其制品。为了满足口味偶尔吃点咸鱼无妨,但不要太多。

  3,明白消费,合理烹饪。即一看(选择没有腐败的咸鱼,要看自然色泽,确保鱼体表面无红斑、褐变、油烧现象,保证肌肉纤维清晰,无明显杂质、鱼体表面、鳃部和腹部无寄生虫);二闻(确保所购咸鱼具有特有的气味,无油脂酸败及异臭);三搭配(食用时还可以多吃一些蔬菜、水果)。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吴永宁教授。下面一个热点更好玩,马上要过年了,少喝点酒最好,但是喝酒是致癌还是抗癌,请看大屏幕。

  (视频)

  主持人:下面有请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马冠生教授为大家解读!有请!

  马冠生:谢谢主持人,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媒体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代表专家组对白酒抗癌这个问题进行解读,我将从四个方面给大家解读:

  第一,白酒是中国饮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构成,对白酒功能成分的深入研究是中国科学家的责任。饮酒在中国社会是一个可被接受的社会行为,特别对男士更是这样,我们国家有无酒不成席的说法,充分说明喝白酒在文化社会交往当中的重要地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酿酒的国家之一,白酒是我国特有的蒸馏酒,对于具有几千年文化传统的中国白酒进行科学研究和推荐,就像法国科学家研究葡萄酒,像日本学界研究并推荐清酒一样,应该是我国科学家的责任。只有通过对白酒等中国传统食品中特殊成分的科学研究和深入探索,才能夯实我国传统食品产业发展的科学基础和文化自信,促进其可持续性的发展。

  第二,宣传过程当中,企业存在着夸大宣传,个别媒体过度解读的现象。白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有的酒当中还有少量的糖、肽和氨基酸,有的还含有其他非营养化学成分。乙醇可以提供一定的能量,如果适量饮酒,乙醇通过代谢可以产生能量,比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产生的能量都要多。适量饮酒有精神兴奋的作用,产生一种愉悦感。但是过度饮酒特别是长期过量或者长期酗酒对健康会带来危害。对白酒的研究早期主要是关注它的挥发性成分,这次事件出来是由于在白酒当中发现了地衣素。地衣素是一种非挥发性的大分子脂肽类化合物,具有生物活性功能。但在白酒当中发现地衣素不等同于白酒就具有相应的生物活性功能,也不能得出在白酒中发现活性成分,所以饮酒就有益健康的逻辑推论。因此,我们在报道当中,出现喝白酒抗癌的说法,既没有科学依据,也没有准确表述该项科学研究成果的真实性。

  第三,产品中的功能成份存在量效关系。无论食品中有害成分还是有益成分,对健康的影响都存在着量效关系,也就是人体摄取达到一定的量,才有可能对健康带来影响。不讲量效关系大谈对健康的效应,缺乏基础和证据,等于是无稽之谈。白酒当中发现生物活性物质,如果含量非常低,人体摄入量非常少,对健康的影响微乎其微,而过量摄入酒精反而是对身体有害的。因此,有关我国传统白酒中成分及对健康影响的研究还需要科学、严谨的设计,系统、深入的研究。

  第四,企业与科技界的合作应该是鼓励,但是切忌急功近利地炒作。近年来,我国企业也意识到科技是产业健康转型的有力支撑,逐步加大了与科技界合作以及科学研究,像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加以鼓励。但是有些企业为了实现推广销售的目的,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有的是以新闻发布会或者所谓公益行动等形式推介产品,有的涉嫌夸大宣传,这样就违背了科学研究的原则和初衷,因此取得的效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在应用这些科学研究结果的时候还是要充分考虑怎么去合理地使用。

  三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科学研究的成果发布要基于证据和事实,切忌过度解读。科技工作者发表科学研究成果的时候要基于证据、尊重事实,切忌过度解读和推断,应公开声明是否存在利益冲突,避免受到企业绑架而影响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第二,科学杜绝虚假宣传,树立良好品牌形象。企业应该加强科研投入,尊重科学和事实,不急功近利,不进行夸大、虚假宣传,建立成熟的品牌发布体系,以科研成果为依托,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

  第三,媒体报道应客观、严谨,发挥正确引导作用。媒体报道的时候应该遵从科学、严谨的态度,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媒体在报道的时候还是从客观、公正、严谨这三个原则出发,特别对科学问题的报道,我们应该及时跟科学家沟通,正确地理解科学的发现,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发挥正确的引导,而不是误导作用。

  最后一点提醒消费者,酒精不是白酒,是1类致癌物,研究证据发现适量饮酒对心血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我们也不建议为了健康而去喝酒,想通过喝酒来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这也不是我们建议的。如果喝酒的话应适量,大家可能会问适量是多少?在我国膳食指南当中对适量有一个建议,对于男性来说,每天25克的酒精是适合的,考虑到它对健康的方方面面,如果喝酒的话对于男性是25克,对于女性是15克。

  谢谢。

  主持人:谢谢马教授,下一个热点是这段时间一直在调查发布的,引发了热议,无矾油条。请看大屏幕。

  (视频)

  主持人:有请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谭斌研究员为大家解读,有请。

  谭斌:各位专家,各位媒体朋友,接下来我代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李宁研究员作如下解读。

  油条是中国最传统的早餐食品,也是老百姓最喜欢的小吃,在传统油条制作过程当中通常可以加入一些明矾作为膨松剂,为了油条口感更酥脆,色泽更加好看。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里有明确的规定,对含铝食品添加剂主要是硫酸钾和硫酸铝铵,在油条里可以使用,按照需要适量使用,但是有一个要求,对铝的残留量应该小于或者等于100 mg/kg(干样品,以铝计)。

  国内和国外对含铝的食品添加剂都是有充分的研究和严格的标准,对铝的添加剂使用范围和使用量、残留量都有严格标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也规定了铝的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限量,根据添加剂的种类和被添加食品的种类会有不同的规定,我们同样做了非常明确的规定,只要按照规定的要求添加,是不会对人体造成健康的危害。

  此次报道中,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对油条展开的抽检结果中,共抽检26个样品,只有一个样品铝残留量超标9倍,可以初步判定为超量使用含铝食品添加剂——明矾所致。在未超标样品中,9个宣称无矾油条的铝含量均值为6.1 mg/kg(3.97~9.73 mg/kg),未宣称无矾的16个样品的铝含量均值为6.36 mg/kg (3.94~16.4 mg/kg),这些样品中铝残留的可能来源,除了含铝食品添加剂,也可能来源于食物中天然存在的铝。

  专家的建议:

  第一,强化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科学认知健康风险。通过平衡的膳食去控制铝的摄入量,确实油条好吃,但是我们一定不能过量,一个是油的含量确实相对比较高,同时过度的暴露量也会给人体带来健康的影响。

  第二,生产环节应该强化过程控制。企业在生产、加工、储存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法规,严禁超范围和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第三,对于食品安全信息的发布要规范,要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一十八条的规定进行科学宣传和信息发布。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谭研究员。接下来的热点又是关于传统食品的,营养健康的话题变成热点,这倒是一个好事,请看大屏幕。

  (视频)

  主持人:不是我不明白,只是这个世界变化快。有请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教授为大家解读。

  孙宝国: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媒体朋友。

  凉茶是什么呢?凉茶是中国传统的饮料,有几百年的历史,在海外,在东南亚一带也特别的火。把凉茶做成红罐饮料应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但是这个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做的不符合事实:

  第一,王老吉延寿10%的研究并不是863计划研究的方向,也不是这个研究课题里的主要研究内容。这个课题研究的是功能食品安全的核心问题,研究的是安全问题,因为王老吉也是保健食品,有小蓝帽。它的安全问题是我们863计划研究的核心内容。

  第二,王老吉凉茶延寿10%也不是863这个课题研究的结论,关于这个媒体也报道过,对于“延长寿命”这一说法既无科学依据,更不是国家“863”研究计划的研究成果。

  第三,做安全研究用的是动物实验,用的是大鼠,得出来的结论也只是对大鼠,也不是适合人类的。如果对人类健康有影响,对大鼠、猴子都要做实验,还要做人体的实验,但是这些实验都没有做,所以这个结果是不成立的。现在不光说王老吉延长寿命10%,没有一种食品甚至药品能够延长10%。这是我给的三个解读。

  另外给大家三个建议:

  第一,关于保健食品或者是它的功能国家有明文规定;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五条规定:保健食品声称保健功能,应当具有科学依据;第七十三条规定:食品广告的内容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含有虚假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第二,企业不应该对科研成果随意加工、按照自己的想象进行宣传,非常遗憾,今天解读的有好几个类似这样的情况,这样的情况在中国食品企业当中还有一点在增长的趋势,这个趋势是不好的趋势。

  第三,作为消费者应理性对待关于"延寿"的结论。延寿的影响因素很多,绝对不可能通过一个食品或者几个食品来延长寿命。我们可以做的是享受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这是最好的选择,不能被广告误导。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孙院士。下一个热点关于网络餐饮的,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忧虑。请看大屏幕。

  (视频)

  主持人:下面有请中国烹饪协会冯恩援副会长为大家解读,掌声欢迎!

  冯恩援:大家好!中国餐饮业当前的状况跟陈君石院士所讲的是一样的,是稳中向好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外卖送餐平台应该说发生着很重要的支撑作用,外卖送餐平台的增长速度是比较快的,也超过了餐饮行业自身的增长速度。餐饮行业在2017年1到11月,同比增长率是10.8%,但是送餐平台的增速是超过行业的增长速度。

  网络餐饮的快速发展面临三个挑战。

  第一,入网商家的资质,还有餐食的质量,这些在考验网络平台的管理智慧,就是谁来做这个饭,做的饭怎么样,这是群众和社会关注度非常高的内容。

  第二,外卖的餐盒包括配送箱的环保问题和安全问题,这是我们这个平台必须要跨越的门槛。

  第三,派送人员安全送餐的教育与培训,以及送餐过程中的行为规范。这个话题决定了行业的社会影响,因为群众看得见的就是这些。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面临生存发展的多项矛盾,但是食品安全是决定这个网络平台以及外送食品质量最大的挑战,所以这是大家非常关注的事情,不管是经营者、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非常关注。

  目前监管工作是在加强当中,为了加强保障网络餐饮的食品安全,保护消费者利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2017年11月10日发布了《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包括线上线下一致的原则、平台入网餐饮企业提供者的义务,包括送餐员和送餐过程的具体要求,开展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的检测。同时对平台提出了7项义务,对商户也明确了5项义务和2项配送要求,这些措施在2018年1月1日已经开始实施,这是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和《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之后,国家对于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的专门性规章,对于网络餐饮服务的监管、平台主体责任落实、入网餐饮商户和配送要求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

  专家建议:

  第一,网络平台应担当起主体责任,利用好互联网技术对网络餐饮进行有效监管。平台的互联网技术优势可以为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管理提供数据分析和技术支持。各大平台采取的证照比对审核技术、大数据分析优化配送路线的智能配送体系、向监管部门报送数据分析报告等都是计算机科学在传统餐饮行业的探索和融合。此外,抽检监测、明厨亮灶、配送箱清洁消毒标准、冷热双温箱、包装封签、推荐安心环保餐盒等措施,将推动餐饮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

  第二,商户对食品安全的管理,决定了市场的品牌。经营商家应从食品安全技术的角度出发,查找网络餐饮加工环节风险点,制定相应的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入网经营商户要满足资质合规、有实体店铺的要求,做到不委托加工、不超范围经营,保证线上线下同标同质。同时,要结合餐品特色,探索主要原料公示解决方案、加强送餐人员的个人卫生和配送餐品安全卫生,保障配送过程的食品安全。

  第三,餐饮与食品工业对接保障食品安全和健康发展。网络餐饮的特点是在快捷的前提下为消费者提供美味的餐食。未来行业的发展应该更多与中央厨房或现代食品工业对接,以食品工业全产业链的安全管控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选择成熟、完美、标准化的产品,减少后厨对场地、厨师的过分依赖,满足市场更丰富的需求。

  第四,消费者参与促进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的共治共享。消费者是网络餐饮服务的参与者,也是食品安全的最终感知者和受益者。消费者一是要提升自我保护意识,选择网络订餐时,查看商户资质、优先选取“明厨亮灶”和评价高的商户。二是发现的食品安全违法现象和隐患,应积极监督、投诉举报,通过合法合规渠道维护自身权益。监管部门和平台应对违规商家,建立分级与黑名单制,严重违规的应永久不再进入平台。

  谢谢各位!

  主持人:谢谢冯会长,我们可以看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监管前移,未雨绸缪,已经对这样的产业给予了高度关注。今天最后一个热点问题,谎言重复千次就能够成为真理,到底能不能成为真理呢?请看大屏幕。

  (视频)

  主持人:下面有请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沈群教授解读。

  沈群:谢谢大家,我把最后的话总结一下,主要是提出一些建议:

  第一,打击食品安全谣言,净化食品安全网络环境。虚假食品安全信息对企业、产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损害,建议加强对食品安全热点的舆情监测,防范和治理网络谣言,对违反规定编造、散布虚假食品安全信息,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应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第二,加强食品科普宣传,传播科学正能量,加强消费者自身识谣、辨谣能力。选择正规企业生产,并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的面条均可放心食用。行业组织、科技界以及媒体等应加大对面条或面食文化的宣传,科普面条的食品安全知识,增强消费者自身识谣、辨谣能力,破除这种低端、可笑的食品安全谣言,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舆论氛围。

  我的解读就到这里,谢谢!

  主持人:谢谢沈群教授。食品安全问题不仅需要我们长期关注,更需要全球共同应对,对2017国际食品安全有关事情和我国监管的启示,我们请了两位专家,一位有请渤海大学副校长励建荣教授。

  励建荣: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上午好!

  当前我们都听了国内食品安全事件的解读,我觉得跟往年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我国综合国力和政治影响力在国际上大步提升,食品安全也有了很大的好转。

  法国、美国、日本等等发生了造假,在中国成为发生过的事情。法国召回沙门氏菌污染婴儿配方食品,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讲了,就是提醒大家一点,乳品行业最大的风险是微生物污染。

  第二是致敏源标识错误,对致敏源标识的关注已经成为全球新的热点。

  第三是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导致多起食品召回或食品安全事件,这个是国外的头号杀手,比如像美国因单增李斯特菌污染导致10起食品召回事件,涉事产品覆盖了乳制品、肉制品、果蔬等大宗品类。而且美国47个州爆发了8起沙门氏菌感染事件,所以食源性致病菌污染仍然是美国食品召回的主要原因。

  第四是环孢子虫感染,所以食源性寄生虫感染对人群健康的危害需要引起重视。

  第五是甲型肝炎病毒感染。2016年8月至2017年6月,美国密歇根州共报告了107例甲型肝炎病例。食源性病毒感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十分严重。

  第六是日本神户牛肉造假。产业标识是食品价值的重要构成,食品造假是对消费者的严重伤害。

  第七是欧洲"毒鸡蛋"风波。德国农业部公布德国从荷兰和比利时进口鸡蛋中检测出了芬普尼,污染芬普尼的毒鸡蛋已影响到了德国12个联邦州。据悉毒鸡蛋已流入比利时、德国、英国、法国等欧洲多国。违规使用杀虫剂已成为禽类养殖的重大风险。

  第八是英国毒猪肉事件。食源性病毒感染是动物养殖的新挑战。

  绝大部分国家食品国际流通已经是一个“地球村”,食品安全是全人类非常复杂的事情,我们一起努力吧,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励教授,食品安全没国界,下面有请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顾问刘秀梅研究员为大家解读。

  刘秀梅:刚刚励教授已经对2017国际发生的食品安全热点问题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我们不可能像国内的食品安全事件那样一个一个去解释,但是我把主要针对报道这几个重大事件分析一下。

  2017年国际报道的部分食品安全案例,归纳为四个方面,也就是微生物污染是一个最大的热点,第二是关于致敏源的标识问题,第三是禽类养殖带来的残留问题,第四是食品造假。

  第一个事件,微生物污染是食品安全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微生物污染方面,对食品安全领域主要是两方面:

  第一是食源性致病菌仍是导致食品安全事件的重要原因。

  根据美国FDA、CDC、FSIS的报告显示,2016-2017年美国的食源性疾病爆发以及食品污染导致的食品召回事件,其主要原因均由食源性致病菌而引发。2016年美国召回约550种食品,其中275种是由微生物污染引起的:单增李斯特菌占65%,沙门氏菌占21%,大肠杆菌占3%。

  因此,食品安全控制的首要目标仍然是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

  第二是需要提升对食源性寄生虫感染的关注度。

  环孢子虫感染是一种肠道疾病,人们通过食用被寄生虫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环孢子虫。环孢子虫通常不会被常用化学消毒剂杀死。

  第三是食源性病毒。前几天我们国家颁布了国家科技奖,其中一位是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的侯云德教授,他在这个领域非常有建树,也做出了杰出贡献,在病毒病的预防和控制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我国在食源性病毒感染以及疾病如何研究,如何控制食品当中的病毒污染,这方面也是起步较晚。鉴于国外频频发生甲肝病毒,国内冬季也经常发生病毒感染,所以也建议政府相关部门也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加强技术储备,同时强化国家风险监测和溯源体系的建设。

  第二个热点是关于食物致敏源的问题,主要是标识问题。美国在去年因为食品的标签标识而召回事件当中,有90%是因为没有明确标识致敏源。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进行了规定。应该严肃对待致敏原的问题,这不是几个字的问题,对产业来说是增加了几个字的标识,但是对于过敏体质的消费者来说,食品当中致敏物质的标识就是对这些消费者食用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相关企业应该从这些事件汲取教训,避免这些简单的人为的失误而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甚至是过敏病例的发生。

  第三个热点是兽药残留的问题。欧洲报道食品当中检出兽药残留,从产业界来讲,兽药肯定是养殖业不可或缺的,也是不可替代的生产投入品。但是作为食品安全,从农田到餐桌,所以作为一个源头控制对兽药的科学使用和管理对政府部门都是非常重要的,国内来讲养殖业应该严格遵循国家颁布一系列兽药的相关法规,加强自律,加强全程控制措施的完善,才能更加有效的从源头保障动物性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第四是关于食品造假的问题,就是以劣充好以牟取暴利,所以在这方面是最大的不诚信,它虽然不能对消费者直接造成健康的危害,但是这样的不正之风不能助长,所以建议有关部门对食品造假这类行为和事件予以高度的关注和严厉打击。

  谢谢!

  主持人:非常感谢刘教授的解读。下面这个环节还是关于谎言的,这个谎言是另外一种谎言,谎言就是谎言,重复一百万次还是谎言,针对谎言的话,我们打假、辟谣取得了非常多的成绩和效果。有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新闻宣传司稽查专员李海锋司长为我们解读或者沟通这一年来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何建树。

  李海锋:各位专家,媒体朋友们,大家好!

  感觉每一年参加食品安全热点媒体沟通会非常享受,它就像食品安全科学界的一次饕餮盛宴,前面聆听了十几位专家的解读讲解,受益匪浅。我要介绍的情况跟前面介绍的2017年食品热点之一有关,就是食品谣言的治理。

  这几年由于食品安全的社会性、传播媒介的多样性和舆论环境的复杂性,食品谣言总是层出不穷,频繁出现。基于这样一种情况,2017年作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我们联合社会各有关方面共同对食品谣言的治理利用了两手抓的办法,一手是治理,一手是科普。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情况。

  第一,在谣言治理方面主要采取这样几项措施:

  1,联合多部门共同防范和治理。去年联合了公安、网信、宣传等等,一共联合10个部门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食品安全谣言防控和治理工作的通知》,把各部门的职责要求和一些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2,多平台主动发布监管信息。努力地让官方的声音、监管部门的声音和信息跑在前面,挤压谣言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3,建立辟谣绿色通道。除了发挥好“中国食品辟谣联盟”,还与百度、腾讯、新浪合作,建立了科普网络平台和快速辟谣通道。

  4,建立辟谣数据库。今年以来,总局共发布辟谣信息85条次,目前数据库已经收录3万余条次。

  5,鼓励企业在治理谣言方面发挥主体责任。作为谣言的受害者,第一时间应该澄清事实,应该举证。

  6,服务媒体提高报道的准确性、科学性。

  7,依法严厉打击。去年公安、网信部门对食品谣言的制作者进行了拘留和处罚。

  同时在科普方面,努力为了让科学的知识跑在谣言的前面,我们针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媒介、不同的时期,也探索开展不同形式的科普。我们概括为八种科普的方式:

  1,信息化科普,正在建立关于食品安全、药品等科普资源的大数据库,希望形成全国权威统一的资源。另外利用一网两端构建新媒体传统渠道。第三是创新传播的技术,主要是指针对现在流行或者年纪比较轻的受众者,他们获得信息的习惯多采用短视频、H5和视图方式进行科学传播。

  2,活动式科普。一年一度的全国食品安全周,这项活动影响特别广,也是牵动全社会的,而且也是覆盖地方的。

  3,监管式科普。结合日常的检查、抽样检验和执法办案同步开展科普。前面专家谈到保健品,需要有一些政策规定,这种情况下,执法者到会议现场采取揭露式的办法进行科普和宣传,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4,引导式科普,针对突发事件,在回应社会关切、引导舆论当中加强科普的科学性和时效性,有效引导公众的情绪。

  5,精准化科普。根据公众食品安全的信息需求,大力推行精准科普,做到内容精准、传播精准、人群精准。一是针对公众食品消费误区,直接指导科学理性消费。另外突出食品消费场所,联合行业的组织在餐盘、垫纸进行科普内容,达到精准化、分众化科普的落实。

  6,专项式科普,比如“毒蘑菇”每年都出现死亡事件,我们会在相关地区进行有针对性的科普。

  7,基地化科普,广东省食品药局和省科技厅要建立食品安全科学体验馆,投入了几千万。

  8,还有防范式科普。

  最后表达一点,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沟通会已经连续七年,七年以来,始终坚持科学公正原则,以“科技界共识”的方式,为公众所关心的食品安全行业进行答疑解惑,同时提出科学建议。在此,我也想特别的表示一下,向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向在座各位专家和媒体朋友表示衷心的敬意和感谢,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海锋司长。在我们共同的关注下,特别是食药监局进一步未雨绸缪对相关问题的严厉打击下,那些唯恐天下不乱,把食品安全变成舆论的事情,把谎言谣言不断的在各种媒体当中出现的一些人,食品药品监督总局和我们大家的努力,一定能够成为谎言的终结者。

  还有一个谎言是垃圾食品四个字不是一年两年,恐怕已经是十年二十年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看屏幕。

  (视频)

  彼得?本?恩巴瑞克:女士们、先生们,尊敬的各位来宾:

  首先,非常感谢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邀请我参加这个会议。很抱歉,我本人无法来到现场,只能通过视频的方式跟大家见面了。

  世界正承受着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的双重负担。超过8亿人长期处于饥饿状态。营养过剩正在影响世界的各个角落,有些国家超过70%的成年人存在肥胖或者超重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世界上的肥胖人数已经超过了体重不足的人数。这也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尤其是在这些国家的城市地区。

  在中国,过去几十年的食物短缺被如今繁荣、经济增长和富足所取代。在二十世纪最后的几十年里,肥胖和超重人数增加了几倍多。肥胖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某些癌症和其他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升高。心血管疾病现在是世界范围内的头号杀手。在亚洲的部分国家,那些父母生活在贫困的农村,吃得很少,体力活又很辛苦的新一代,现在居住在城市,工作在办公室,有私家车或者公共交通,食物环境又能提供大量价格便宜、方便的能量。

  研究人员指出,现代化以及收入的增加带动了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包括一些传统健康的饮食习惯向西式饮食的转变。

  食物政策不得不被重新定义以适应这些巨大的变化。在制定预防策略时,政府官员必须认识到肥胖的普遍存在并且意识到人群中的糖尿病现象并不是个人抵制脂肪、甜食以及多运动方面的失败,而是在提供一个价格便宜又方便并且健康、安全、均衡饮食的政治意愿方面的失策。

  食品含有大量的糖分、脂肪以及盐分、高能量成分等会常常被人们称为“垃圾食品”,然而这并不是WHO的一个明确的术语,但却被常常用于形容那些高糖、高脂肪以及高盐低营养成分的加工食品。关于“垃圾食品”的流言是不真实的,WHO从未发布过一份名为“十大垃圾食品”的名单。重要的是,别把所有加工食品或者快餐当作“垃圾食品”,一些提供了营养以及方便的加工食品也是现代健康平衡饮食的一部分。

  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如何以现代城市生活方式养活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既然我们已经选择了这种生活方式,我们也应该提供一种适合这种生活方式的食品。一种不仅仅单纯依靠食物获取能量的生活方式。在我们现代城市环境中,提供新鲜食物要比加工食品更贵,人们很少有时间准备食物,人们越来越多地在家庭以外用餐。

  非常甜的加工食品和饮料是不健康的,也是不被需要的。逐渐减少糖的含量是可行的,也是可取的,这可以通过国家卫生相关部门与食品监管机构、食品产业界之间的合作来实现。但它必须以一种协调的方式进行,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其他含有较高盐分的食物。

  过去几十年里,食品科学与技术的进步让人叹为观止,这一进步应该可以用于应对这些紧迫的挑战。食品工业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已经能够应对挑战,为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生产出足够的、价格便宜的食品。它现在必须为应对当前的挑战,向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提供足够、价格便宜并且健康的食品。

  希望今天的会议能够富有成果,谢谢各位的关注!

  主持人:好,感谢彼得(Peter)的精采解读,再次澄清了传播了这么多年,以至于很多人当作事实一般的谣言。希望大家回去都能做一个义务的宣传员,告诉身边人“没有‘垃圾食品’,只有不健康的饮食行为”。

  下面有请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教授为大家做2017年食品安全风险解析小结。大家欢迎。

  孟素荷:各位专家,媒体朋友们,大家好!2017年1-12月,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监三司的指导下,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共计完成29期食品安全风险解析,128人次的专家参与。

  一、分布与对比

  1、在全年29期风险解析中,回应舆情热点的解析为18期,占62%;主动进行预警提示的为11期,占38%。

  从危机应对为特征的“热点解析”,到和平时期以风险预防为特征的预警提示,从2013年的100%下降到2017年的62.1%。显示我国对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管理更加主动、从容,与世界接轨。

  2013年、2015年和2017年食品安全舆情热点占解析数量的比例

  资料来源: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2、舆情热点密度减少,热度降低。

  3、新热点中与食品营养健康相关的内容增多,在对诸多传统食品的评价中,一些颠覆性的观点出现,如去年的红肉,今年的咸鱼、白酒、凉茶、油条、普洱茶等。在中国食品工业健康转型的大背景下,以中国传统食品大规模回归为特征的消费升级,需跨越“用科学的数据说明产品”的门坎。食品与生命科学的学科交叉、科技与产业的深度对接,已成必然。

  二、2017年舆情逐渐向好的原因——实力提升、监管到位、“共治”显效

  1、实力提升

  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来的十年,是中国食品安全产业链梳理、构建和不断强化的十年,也是食品安全水平逐渐提升的十年。建立强大的自身,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是舆情向好的基础。

  2014-2017*年,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总体合格率对比

  *2017年的数据不包括第四季度,资料来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2、监管到位

  在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具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日趋完善、冷静和到位。2017年,在受各方高度关注的对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的审批中,政府部门专业、有序的办事效率出乎企业的意外,受到高度好评。而对难度最大的网络谣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2017年成功地打出了组合拳,在系统内建立了3960个涵盖国家、省、市、县四级微信号、头条号的矩阵。与科技界合作,201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辟谣信息85条次,凌厉、快速的澄清谣言,净化了舆论环境。2017年,公安、网信部门对食品安全谣言制造者实行治安拘留等处罚50件次,以正压邪,显示了较高的管理水平。

  3、“共治”显效——政府、企业、消费者、科技界、媒体人构成“社会共治”的主体

  2017年两个最明显的特征:一是主流媒体和网络媒体成“辟谣”的生力军,仅腾讯一年发布辟谣文章1411篇;二是企业、科技界、媒体在科普战线形成集结。

  三、问题与隐患

  1、中国食品安全的风险永远存在,2017年的三个主要风险依次为: 食品微生物污染(30.4%)、 超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24%)、 农残和药残问题(21.9%)。在2017年前三季度的国家抽检中,以上三大问题占抽检不合格率的67.3%。

  比较而言,2017年,微生物污染问题较上年下降了5.2%,超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问题较上年下降了6.1%。而食品中农兽药残留指标不合格问题更加突出,占问题总数的21.9%,较上年同期上升了12.6个百分点,原料污染成中国食品安全的顽疾,且短期内难以化解。

  2、急速发展的中国网络食品和快餐平台,既是中国食品消费的增长点,也是新一轮安全问题和矛盾的关注点,同时,亦是政府工作中的创新点,在打磨出有效治理和监管的“中国方案”时,各方需耐心和包容。

  3、对产品标示中的“阴性标签”,广告宣传中的“不含、没有……”应予以有效的规范管理;对一些地方电视台“养生节目”中的“伪科学”传播应予以有效治理。

  合法的食品声称中,是告诉消费者在标准的范围内,“我有什么”;违规的“阴性标签”,是在标准之外,宣传“我没什么”。在国际上,以贬损同行为目标,以声称“不含有XXX”为内容的标签,被称为“阴性标签”。而在我国的产品广告中,以宣称“不加防腐剂、不加糖、不加食品添加剂……”的宣传,将合规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污名化,打擦边球,具不良诱导的嫌疑。且在主流媒体中经常出现,应配合宣传部门尽快予以规范管理。

  此外,一些地方电视台的养生节目中,大量传播的“伪科学”观点,成为谬论传播的官方平台,应予以有效治理。

  “三聚氰胺”事件十年后,我们交出了一份还算合格的答卷。然而,这份还算合格的答卷仅是指我们在原有困局中的有效提升。食品安全的风险永远存在。

  当2018年中国食品工业面临消费升级、健康转型的巨大挑战时,坚定持续地提升中国食品安全的水平,有胆识地推进全行业的产业创新和动能转换……我们仍将付出巨大努力。因此,2018年我们的工作主题为——安全与健康同行。

  谢谢大家!

  主持人:从2015年开始,我们的热点沟通会就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辟谣内容,那就是年度十大微信谣言。今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再次与腾讯科普频道携手合作,梳理了微信、腾讯全网平台上曾经出现的谣言。这些谣言经由腾讯与学会共同组建的科普辟谣团队的梳理,都得到了科学、准确、及时的处理。

  那么,今年的又有哪些食品安全谣言最受关注,谣言传播又呈现出哪些特点?接下来有请腾讯科普频道主编何建红,为大家做剖析。

  直播员:何建红的发言文字稍后发布

  主持人:我们今天的会议是一次媒体沟通会,媒体是我们这次会议的主角之一,关于2017年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我们的媒体人有哪些想法要分享的?让我们有请中国经济网总裁王旭东先生作为媒体代表发言,大家欢迎!

  王旭东:尊敬的陈君石院士、尊敬的孙宝国院士、尊敬的朱蓓薇院士,诸位领导、嘉宾和媒体同仁们,上午好!

  非常高兴参加“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对当前的食品安全热点以科技界共识的形式进行分析和解读,回应公众关切、引导社会舆论。这一活动已经成为我国食品学术界与媒体和公众进行风险交流、科普宣传的一个重要品牌活动。中国经济网作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经济专业网站,从2014年开始,作为协办单位参与这项活动,负责每年食品安全热点舆情分析及短视频制作工作,对活动进行现场视频直播报道。今天中国经济网的手机直播平台“中经云端”就在直播。

  近年来,随着包括媒体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国食品安全舆论环境与我们的食品质量一样不断优化。最近在《海外舆情研究》网站看到一篇报告,分析2017年的涉华热点舆情。我看到对中国非常挑剔的印度媒体,在15个大类的涉华报道新闻主题里没有食品安全了,而是国内政治、外交事务、企业新闻、军事、宏观经济、恐怖活动、专利等,涉及的15个行业是智能手机、钢铁、药品、金属材料、替代燃料汽车、石油化学产品、能源、零售、电子商务、移动通信服务、纺织品、可再生能源发电、期货合约交易、生命科学、商业银行。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食品安全的整体状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前些年几乎失控的舆论环境得到明显有效治理。

  但从国内舆论生态看,自媒体快速发展,微信公众号、个人微博已有数千万,这些自媒体竞争激烈,有人为吸引眼球恶意炒作所谓的“食品安全事件”,也有的故意“做黑”。我们的食品安全依法治理、科学传播、知识普及的工作还不能喘口气、歇歇脚。

  下面,我对下一阶段如何继续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谈点看法。

  一是继续做好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相关工作。按照国家食药总局的安排,中经网正在调研策划2018年宣传周主场活动的方案。我们将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要求,针对新的形势和问题,创造性地设计方案。

  二是办好中国食品安全30人论坛。中国食品安全30人论坛有新闻发布、信息沟通、风险交流、决策建议、媒体培训等工作机制,在政府部门和食品企业、学术机构、新闻媒体、社会公众之间建立起密切沟通的平台。在中国食品安全30人论坛举办的活动中,两会议食厅、工作年会、媒体训练营、食品安全校园行和食品安全科普创新公益大赛等活动影响力最为广泛。比如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等部委指导下,中国食品安全30人论坛联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中心、中国经济网、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走进高校,从2015-2017连续三年共同举办食品安全科普创新公益大赛,走进全国几十所高校开展食品安全科普知识巡讲,征集到食品安全科普数图、海报、漫画、H5、视频等原创作品逾5500份,上百万大学生参与线上线下互动。大赛还正式成立了由70个高校社团组成的“全国食品安全科普创新高校社团联盟”。下一步要利用好这些成果,推动更多大学生加入讲科学、识谣言、传知识的科普大军中来。

  三是做好新闻报道。除了常规的报道外,将重点破解一些影响面广的食品安全谣言,并积极探索手机直播、VR全景图片等全媒体报道方式,将高品质的报道内容与新载体、新手段巧妙结合。

  四是做好食药舆情监测工作。中国经济网食品安全舆情研究所将坚持7×24小时工作机制,全天候开展食品安全舆情监测工作,一年365天收集、分析、上报食品安全舆情信息,支持和配合监管部门应对网络谣言和舆情。

  五是打造一支食品安全宜传教育队伍。中国食品安全30人论坛和中国经济网从2014-2017连续主办了5届媒体训练营,邀请传媒研究领域和政府监管部门专业人士,对全国的都市类媒体自媒体等媒体从业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普及专业知识,分析舆情热点,交流思想认识,开展实战演练,并组织参训人员深入报道食品安全活动,在新闻实践中检验培训成果。从2014年至今累计有近三百名学员参与了培训。今年计划增加培训频次,直面热点问题,扩大培训对象的覆盖面。

  任重道远,不忘初心。我们深知食品安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我们将一如既往,坚守职责,履行使命,不断创新,坚持科学报道,主动参与科普教育,为打造风清气正的食品安全社会舆论环境不懈努力。

  主持人:今天的活动到此结束,感谢各位专家和媒体朋友的参与,我们明年再见!

食品安全热点解读
IMG_0132160.jpg
2017食品安全热点1:保健食品的问题与治理
 朱蓓薇表示,我国的保健食品是传统与现代对接的产物,有着强大的市场需求。国家和企业均应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夯实中国保健...详细>>
IMG_0177160.jpg
2017食品安全热点2:普洱茶“致癌”
 陈宗懋表示,普洱茶原料可以认为不是黄曲霉菌的适生基质,我国饮用普洱茶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普洱茶消费较多的云南省并无肝癌...详细>>
IMG_0189160.jpg
2017食品安全热点3“网红食品”显现安全问题
 钟凯表示,“红”的根本原因是满足了部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在这方面“网红食品”是食品行业学习的榜样。详细>>
IMG_0233160.jpg
2017食品安全热点4:法国奶粉被召回
 陈颖在谈到2017年“法国奶粉因沙门氏菌感染召回”事件时表示,沙门氏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能引起多种动物感染。婴幼儿配方...详细>>
IMG_0261160.jpg
2017食品安全热点5:中式咸鱼致癌风波
 吴永宁在解读中表示,就鼻咽癌而言,除了腌制咸鱼因素以外,特定人群如广东、广西人的遗传因素,特别是对于EB病毒的易感性,...详细>>
IMG_0314160.jpg
2017食品安全热点6:喝白酒能抗癌吗?
 地衣素具有生物活性功能,但在白酒中发现地衣素不等同于白酒就具有相应的生物活性功能,也不能得出“喝白酒有益健康”的结论...详细>>
IMG_0339160.jpg
2017食品安全热点7:无矾油条的铝超标引关注
 谭斌在2017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上表示,“无矾油条”有别于无铝油条。国内外对含铝食品添加剂都有严格标准,严...详细>>
IMG_0391160.jpg
2017食品安全热点8:喝王老吉“可延寿10%”
 孙宝国在2017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上表示,针对动物的实验有别于人体实验,因此得出的相关结论也不一定适用。企...详细>>
IMG_0413160.jpg
2017食品安全热点9:网络餐饮监管加强
 冯恩援在2017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上表示,国家对网络餐饮监管正在逐渐加强。网络平台应担负主体责任,发挥“以...详细>>
IMG_0446160.jpg
2017食品安全热点10:冷饭热炒典型-挂面可燃
 沈群在2017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上表示,建议加强对食品安全热点的舆情监测,防范和治理网络谣言,净化食品安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