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刘秀梅:2017国际食品安全事件的热点与启示

2018年01月12日 11:1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图为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顾问刘秀梅在2017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上发言。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韩肖/摄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12日讯 (记者 吴晓薇)“2017年,微生物污染等国际食品安全案例为我国带来启示。”在2017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顾问刘秀梅表示,应高度关注微生物污染、食物过敏原标示、兽药残留、食品造假等四类问题。

  刘秀梅剖析2017年国际报道的部分食品安全案例,主要存在四方面问题,分别为微生物污染、致敏原标识、禽类养殖中的风险、食品造假。这也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具有4点风险启示。

  她认为,微生物污染仍是食品安全面临的重要挑战,因为食源性致病菌仍是导致食品安全事件的重要原因,食品安全控制的首要目标仍是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

  根据美国FDA、CDC、FSIS的报告显示,2016-2017年美国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以及食品污染导致的食品召回事件,其主要原因均由食源性致病菌而引起。2016年美国召回约550种食品,其中275种是由微生物污染引起的:单增李斯特菌占65%,沙门氏菌占21%,大肠杆菌占3%。 对于食物致敏原的标示,刘秀梅表示应高度关注。她提到,食品生产者应严格执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11)中的相关规定。对过敏体质的消费者而言,食品标签中致敏物质的标示就是对他们健康的重要保护。同时,也应从美国召回事件中汲取教训,避免因包装和标签的失误而导致产品召回的重大经济损失,甚至引起消费者过敏病例的发生。

  从食品产业的源头来看,兽药是养殖业不可或缺、不能替代的生产投入品。养殖业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兽药,以防治动物疾病等。刘秀梅建议,我国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兽药使用的监管,建立和健全禽药的休药期等制度。生产企业应遵循国家兽药相关法规,加强自律,健全良好兽药使用规范、健全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全程控制措施。 另外她还提到,应高度关注“食品造假”事件。对近来时常发生商家利用消费者“无力分辨”或“无意分辨”,宣称是“正宗”或“品牌”商品,卖的却是赝品的行为是对消费者的严重欺骗,属于“食品造假”,应予以高度关注和严厉打击。

  本次会议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中国经济网协办。

(责任编辑:刘潇潇)

精彩图片

刘秀梅:2017国际食品安全事件的热点与启示

2018-01-12 11:1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