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老城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为了加强老城区古建大院的保护,按照城关区区委、区政府对老城区保护要求,格外重视改造大院的规划设计工作,按照“修旧如旧、保持传统建筑风格”的原则,城建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实地测量,并委托具有专业资质的城关区建筑设计院进了统一的规划设计,经过多次的修改和调整,全部完成了12个危旧大院的总体规划和初步设计。为了增加住房面积,结合居民实际居住情况,取消了以往的30平方米住房设计。为了创建园林城市,提升老城区的品味,改善人居环境,我们在大院设计中结合实际对11座改造项目每层楼道栏杆设计花架,有6座大院内设绿化带、花坛。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合理布局、修旧如旧、实现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规划理念,充分尊重了居民群众的住房习惯,建筑外观保持了老城区的和谐统一。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管网改造):
拉萨市老城区道路、给排水管网改造工程项目,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拉萨市两级党委、政府等高度重视、关心下,一期、二期管网改造工程分别于2003年4月15日和9月5日正式开工建设,2003年11月和2004年10月30日全面竣工。历时两年中,在工程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质检单位、施工单位和各办事处、各社区居委会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广大居民理解配合支持下,团结协作,完成了各项拆迁、改造建设内容。
为使城市基础设施功能更加完善,环境更加优美,群众生活水平质量尽快提高,彻底解决老城区道路高低不平,泥泞不堪,给水不到位,排水不畅,堵塞严重,消防通道不通、无路灯等“脏、乱、差”现象。充分展示历史文化古城的魅力,展示西藏首府城市的良好形象。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尤其在党中央关心西藏,全国人民支援西藏的大好环境下,拉萨市老城区道路给排水管网改造工程项目于1999年由拉萨市设计院开始设计的,环境评估是四川国策环保实业工程有限公司进行勘测论证设计的。经申报、立项。2001年5月,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之际,以胡锦涛同志为团长的中央赴藏代表团,在自治区和拉萨市主要领导的陪同下,视察了拉萨市老城区。胡锦涛同志听取了向巴平措主席的汇报后,对拉萨市老城区的改造极为重视,当即指示国务院秘书长王忠禹同志回京抓紧落实对老城区基础设施改造的审批。对此,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拉萨市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区、市两级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积极努力下,2002年底国家同意拨专款1.693103亿人民币用于拉萨市老城区道路及给排水管网基础设施改造建设。
第一期于2003年4月15日开工,10月竣工,10月30日和11月20日全面验收。二期工程于2003年9月5日正式开工建设,2004年10月全面竣工。
拉萨市老城区道路及给排水管网改造一期、二期工程范围涉及八廓、吉崩岗、冲赛康、吉日四个办事处,八廓、鲁固、白林、绕赛、策门林、吉崩岗、热木其、木如、冲赛康、丹吉林、夏萨苏、吉日、铁崩岗、河坝林、八朗学十五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工程总投入资金:141,062,417.53 元。
老城区道路、给排水管网改造一、二期(不含收、待建工程)于2003年4月15日开工,在2004年10月30日全面竣工。老城区道路、给排水管网改造工程是一个集多功能于一体的庞大系统工程、民心工程、形象工程。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居民居住环境、。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促进社会发展、建设构建和谐、小康社会起到了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项目建成后,建设单位城关区政府将按照“三分建、七分管”的原则,进一步加强管理,做到措施到位,责任到人,力求发挥项目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八廓街改造前后的变化意义(价值),保护资源与开发利用资源的协调情况
改造前,由于历史久远、建设时间长、规划不规范,加上拉萨市气候昼夜温差大、高原冻害严重的实情,老城区路面破烂不堪、凹凸不平,泥泞难行;消防通道不畅通、设备少,存在着严重的消防隐患;上个世纪70年代埋设的给水管管径小,水压及水量不足,供水可靠性差,已不能满足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的需求,一到雨季排水不畅,常造成大面积排水管堵塞;厕所多为旱厕,无法排污,造成污水四溢,臭气熏天,严重影响居民身体健康和市容市貌;街巷内没有路灯照明设施,居民夜行不便,夜行摔倒等不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高低压电线、通讯线、闭路电视线等各种线路如同“蜘蛛网”,加上线路老化,安全隐患非常大。八廓街全部是藏族传统民居,多是土木、石木结构,这种建筑存在着材质和结构上固有的缺点。房屋尤其是底层特别阴暗、潮湿。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房屋多数墙体开裂,屋顶漏雨,楼板变形,木头大面积虫蛀,而且老城区由于房屋密度大,消防通道不畅,火灾隐患极大。1979年对老城区首次维修改造前调查,90%以上的房屋为危房,其中特级危房有20%。
通过十多年的努力,现在的八角街跟十几年前的八角街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国家先后投资了几个亿,对八角街的下水道、市政公路设施进行大面积的改建,通水、通电,给排水系统的完全的改造,电力系统的改造,然后还对大昭寺广场进行改造,以及周边联系区的一些改建,达到了协调统一,保持了原有的风貌,让建筑风格和谐统一。改造后的八廓街路面铺了石板,干净宽阔,并铺设了下水道。80年代的商贩摊位货架子,杂乱无章,现在整齐有序。维修改造后的老房子保留了藏式风格,八廓街做为拉萨历史名城的主要部位,很多古建大院做为古旧建筑文物进行保护,后世子孙留下关于历史的记忆,并做为文化遗产保留了下来。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文物,保留传统,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从国家的层面讲,八角街的保护和改建是对西藏历史上的著名历史文化街区,以大昭寺为中心形成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一个系统的保护工程。八角街作为拉萨市的名片,改建工作严格按照建设部、中科院编制完成的1.3平方公里的八角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实施的;从政府的角度来讲,从国家对历史名城、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来讲,需要对这个街区从文物的角度,从历史角度要做好它的保护工作,但是,同时也要切实改善八角街居民生活条件,改善整个街区从供水供电、房屋改造、居住和生活等各方面的条件,在这个角度上,对当地的居民而言这个要求当时很迫切,改建对他们的意义重大。
以八廓街为代表的拉萨老城区集中展示了拉萨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自1992年以来,拉萨市先后编制了《拉萨市八廓街详细规划》、《拉萨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拉萨市老城区保护管理暂行条例》;公布了占地130公顷的“八廓街历史文化保护区”,使老城区保护在法律法规上得到了保障。近些年对老城区的改造事实证明,这一做法是保持城市发展的历史延续属性和文化特色,展示历史文化名城传统风貌的现实可行的做法。
以前,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下重保护轻开发利用思想的影响,一些领导和群众对文物保护的认识有着一定的局限性,认为给文物保护进行投资是背包袱,是把钱扔进无底洞,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从拉萨市来说,文物旅游已经成为拉萨市旅游业的重要支柱。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等文物景点都已成了著名的旅游胜地,其创造的经济效益以及由此而带动起来的服务业的兴盛是有目共睹的。可喜的是,我们现在已经认识到文物古迹的独特魅力和巨大文化内涵,认识到合理利用文物资源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护好文物,就延续了文物的寿命,也就使文物资源得到了更长久、更充分地利用,这也是拉萨市文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对八廓街的改造拉萨市政府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遵循文化主体平等、利益公平、权利公正、秩序安全等原则,改变以人类利益为本位的保护模式,确保八廓街的整体性。努力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舆论氛围,在全民族中达成共识,同时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在有效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利用民族文化,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发挥民族传统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此带动全区文物工作再上新水平,促进文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街区居民参与保护与改造事例说明
普章萨巴、平康、波达仓三座古建大院位于拉萨市老城区内,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由于居住在三座大院的居民在保护、维修方面存在着不专业性,同时也存在严重的人为破坏现象,这三座土、木、石结构的大院慢慢失去了昔日的风采,成为危房。2008年,拉萨市城关区对这三座大院进行了维修。以前,普章萨巴、平康、波达仓三座大院内一共居住了100多户居民,维修期间,相关部门通过优惠安置政策,把居民安置到了琅赛花园等小区。这三座大院的居民对危房修缮改造是热烈拥护的,他们发自内心的称赞:政府给我们办了一件大好事,解决了我们多年来居住条件差的问题,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济困工程。
七、八廓街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的说明
针对八廓办事处的地理位置和人员复杂等因素,对社区居民、经营摊位、城市流动人口等,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聘用,谁负责;谁容留,谁负责”的原则,体现基层社区在社区管理中的主体地位,真正落实“以块为主”,强化“属地化管理”。建立社区化管理模式,充分重视对城市流动人口关心的问题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实际困难,特别是涉及人身安全、合法权益的保护、办证难、住房难以及子女入学难等问题,以服务促管理,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管理机制与管理方式的认同,为构建城关小康社区、平安社区、和谐社区做出努力。
八、街区所属管理部门的证明文件
拉萨市文物局 城关区人民政府
城关区八廓街办事处
(责任编辑:程海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