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文,一路“疯长”

2025-10-10 09:17 来源:浙江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魏金金)

中国网文,一路“疯长”

2025年10月10日 09:17    来源:浙江日报    陈黎明

二十多年前,那些深夜趴在电脑前追更的人们,或许不会想到,一度被认为小众甚至杂草丛生的网络文学,在此后会发展成为蔚为大观的文化现象。

前不久,在风光秀美的杭州白马湖畔,上百位网络作家、网络文学从业者、研究专家以及外国驻华使节,在2025中国国际网络文学周纵论网络文学创作、出海话题。

从小众到主流,从中国到外国,从国内外共读到全世界共情,中国网络文学一路“疯长”,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也向着更深的蓝海破浪前行。

把故事讲给你听

一端是网络作家的孤独创作,一端是全世界无数颗渴望故事的心,当他们被网络连接在一起,奇妙的效应便发生了。

清扬婉兮(贾晓)自命只是一个“一通幻想的执笔人”,自己码着自己的字,并没有想到有一天,一位越南的读者会千里迢迢联系到她。

故事的缘起,是贾晓的婚恋题材网文作品《与婆婆同居的日子》在越南被改编成同名电视剧。这位越南读者告诉贾晓,她在主人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电视剧给了她很多启发,解决了她在婚姻中的一些问题。

“我突然意识到我书写的不只是中国老百姓的故事,而是跨越了国别的有关人类共同情感的故事。”贾晓说。

人同此心。某种程度上,网络文学天然带有人心相通、人情共鸣的巧妙功能。对于每一个普通人来说,一个鲜活的人物、一段真挚的感情往往更具力量。如网文改编的网剧《开端》里的时间循环设定,《赘婿》中的轻喜剧元素,都跨越了文化的边界,引发许多国外观众的共情。

网文的多元题材也几乎涵盖了青年读者的全部兴趣领域。玄幻、仙侠、都市、言情……这里就像一个琳琅满目而又五彩斑斓的露天大市场,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中国章回体小说的叙事逻辑、日本轻小说的叙事模式、欧美式的奇幻想象构成的多元杂糅的特征,它们的存在,降低了阅读的门槛,同时又使故事拥有足够的新鲜感。“中国网络文学已成为全球性的文学现象,精准契合了当代青年的精神需求。”伊朗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尼阿迈图拉·伊朗扎德说。

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一场如此大规模的、广泛参与的文学运动。作家蒋胜男认为:“网络文学最根本的魅力是让每个普通人都有了执笔讲述的权利。”这种大众共创、大众共读、大众互动的文学样式,带来文学动能的提升。

《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报告(2025)》显示,内容优质丰富是中国网文走向世界的坚实基础。近年来,网络文学主流化、精品化进程明显加快,这样的趋势也对网文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许。“内容是作品的根基,要坚持内容为王,持续推进精品化。”作家管平潮(张凤翔)认为,作品在立意上应当超越地域和国别,注重对全人类共通的情感、价值观、面对的问题和磨难的刻画。

打开一扇文化之门

唐家三少、我吃西红柿、仗剑天涯、爱潜水的乌贼……查尔斯·德威对这些中文网文作家如数家珍,而他们的作品《盘龙》《无极天下》《诡秘之主》《斗罗大陆》等,更是他创办的法语区中国网文论坛Chireads(元气阅读)网站的热门读物。Chireads自2017年上线以来,已经成为法语地区最大的中国网文爱好者社群。

在这里,查尔斯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读者来自法国、摩洛哥、加拿大和非洲,文化背景迥异,却都在中国网文的故事里找到了共鸣与乐趣。这不禁让他想到了十多年前,自己也经历过这种“像挖掘宝藏一样”的兴奋时光。如今,这些宝藏为法语区读者打开了一个奇妙的文学新天地,更打开了一扇走进东方文化的大门。

“在这里,读者看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度,也对之产生了向往。我也常建议他们,有机会亲自到中国走一走,能感受到更多。”查尔斯说。

如今,网络文学的国际传播早已不再局限于文字阅读。中国网络文学改编剧已占到中国电视剧出口总量的六成以上,占海外热播华语剧的八成以上。

“网文为网剧提供了故事创新性和共鸣感,网剧则将网文中的文化符号进行视觉化转化。”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颜梅说,比如古装剧中的服饰、礼仪、建筑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通过影视化的放大,成为国际观众感知中华美学的一扇窗口。

中国的神话传说、人文历史、儒家精神、道家思想……在网文世界中,它们被悄然地融入了通俗易懂的语言、跌宕起伏的情节、鲜活立体的人物,于是有了更加灵动的表达。这些“原料”被烹制成一道道佳肴,轻快地走向海外读者的“阅读餐桌”。

是的,网络文学的海外影响力早已超越单纯的“阅读体量”,深入到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层面。伴随而来的,是文学创作的姿态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网络作家从未像今天这样,既是故事的讲述人,又是文化的“摆渡人”,他们笔下的一招一式、一粥一饭,可能就是外国人对中国最初、最直观的理解。

“这是一种信任,更是一份责任。”贾晓说,“这要求网络作家既要扎根我们民族最深厚的文化土壤,挖掘独一无二的瑰宝,又要拥有世界性的叙述眼光,找到能让全人类心跳共振的情感频率。”

如何让承载中国文化的网络文学被更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理解与喜爱?

国际网络文学周期间,10多位中外嘉宾组成采风团,走进丽水莲都。在老竹畲族镇沙溪村,一场别具风情的畲族婚嫁表演,激起众人兴致。来自尼泊尔的普德被选为“新郎”,在“伴郎”的助攻下一路闯关,喝宝塔茶、抢鸡笼、对歌……最终成功迎娶“新娘”。“这里的婚礼流程和尼泊尔很像,这次体验让大家看到了文化之间的共通性。”普德说。

“网络文学也一样,寻找共同点很重要,更能引起海外读者的情感共鸣。”来自孟加拉国的安帝丝说罢,又举例道,“一个外国读者可能并不熟悉外地的考试制度,但也许能共情一个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自我奋斗。”

出海有“数”

十多年前,一部叫《隋乱》的中国网文,悄然出现在韩国的网络社区。自发翻译这部作品的粉丝肯定没有想过,他们正向前迈出了不起的一步。此后,随着韩国本土网文平台连载中国网络小说的译本,中国网文逐渐培养出了庞大的韩国读者群。

中国网络小说在韩国的传播过程,对应着中国网文海外翻译传播的演进进程:从粉丝自发的草根式翻译,到平台化翻译,再发展为产业化翻译。如今,网文每一天都以惊人的速度在生长、生产。面对庞大的内容储量,数字技术介入翻译传播已经成为业界共识。

事实也印证着这样的共识。

AI翻译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提升传播效率与规模。目前多数平台翻译作品中,AI翻译比例已经超过50%,效率提升近百倍,成本降低超九成。同时,AI也参与了海外的内容分发,广泛应用于语义识别、关键词抽取、用户偏好建模等,丰富了海外读者的阅读选择。

但问题来了,通过AI翻译的作品,准确率几何?外国读者能get到精髓吗?“我很好奇AI现在能翻译到什么程度,比如《天道图书馆》这本书,‘天道’该怎么翻译?大概意思是‘上帝的话’‘宇宙的思维’,但如果这么翻译就少了很多神秘感。”网络作家王自律(王鑫)提出的具体而又犀利的疑问,直指AI目前面临的一个窘境——在文化术语的准确性和统一性上的缺陷。

这种情况下,人机搭配变得重要起来。未来某一天,AI变得足够聪明也未可知。

如果说文本翻译是网文出海的第一步,那么搭建平台则是加速网文出海的重要桥梁。

如今,短剧出海的平台发展迅猛,与之相比,网文平台的搭建更具挑战性。短剧是视频语言,相对比较直观,而网文则基本上是纯文字,这对平台建设提出了更迫切的需求。

另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话题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习俗、政策等。有平台代表提出,可否搭建有关“新三样”出海的公共平台,集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有关习俗、文化政策等,便于作者和出海平台精准掌握,助力网文创作和出海更加本地化,从“走出去”变成“走进去”。

浙江传媒学院副教授戴瑶琴研究发现,外国读者更愿意在本地网站中阅读网文。她在调研中接触到一家巴西的网站,因为版权问题发展举步维艰,但当地读者又不断催更,“因此网文出海过程中,支持和联动海外本土网站十分重要。”

1998年,痞子蔡在校内论坛上发表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被认为是中国网络文学的开山之作。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人们谈论中国网文时,或许很少会再提及这部作品。

但它并未消失,而是像一滴水,和后来的每一部网文作品汇聚成一片大潮,如钱江奔涌,浩浩荡荡——这,是一个繁花似锦的互联网时代文学新景观,也是网文出海的动人画面。

(责任编辑:魏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