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演红色作品,情怀不能替代质感

2025-10-10 09:05 来源:中国青年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魏金金)

创演红色作品,情怀不能替代质感

2025年10月10日 09:05    来源:中国青年报    于大雪

近年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深度融合,红色题材已成为校园艺术创作的重要主题。每逢重大纪念节点,各校纷纷以文艺演出为载体,用青春的声音讲述信仰的故事。这一趋势可喜可贺,但也必须清醒看到:一些作品主题虽宏大、形式也热闹,却因“质感”不足而难以抵达人心。

所谓“质感”,不是装饰性的光鲜,而是内容、技艺与精神的内在统一,是经得起历史、审美与专业三重检验的真功夫、真情感、真思想。

回望一些大型庆典与文艺活动,我们之所以感到震撼,并非只因舞台绚烂,更在于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技艺的千锤百炼。例如,前不久的九三阅兵以及当晚《正义必胜》文艺晚会,之所以能引发广泛共鸣,根本在于参与者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自觉,将精神内核化作精准的步伐、饱满的音色和凝练的身体语言,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落实到一个个可感可触的细节之中。这种细节之严谨、情感之真挚、表达之克制,合起来就是“质感”。

然而,在一些文艺作品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也不容回避:服化道粗疏、布景起皱、走位失衡,暴露出对细节的忽视;合唱跑调、动作僵硬、台词空喊,反映出专业训练的不足;有的作品停留在堆砌符号与复述史实,未能深入历史逻辑与情感脉络,导致“有主题而无灵魂”。

想要“提升质感”,必须在“思想-技艺-叙事-机制”四个层面同步用力。

第一,把思想教育与专业训练打通。技术是艺术的筋骨,思想是艺术的灵魂,二者缺一不可。要用读本、观影、研学等方式,把革命历史的来龙去脉、人物的情感线索讲深讲透;同时建立“课程-排练-演出-评估”的闭环,把声乐的音准与呼吸、舞蹈的重心与线条、戏剧的节奏与分场,落到每一次组合、每一段咏叹、每一次走位。让学生明白:每一个抬手、每一次换气,背后都承担着叙事与情感的指向。

第二,用“细节清单”推动全过程打磨。制定可量化的质量标准:音准节拍是否稳定、句法换气是否合理,身体能量是否贯通,群舞队形是否清晰,服化道是否与年代、地域、人物一致,舞台空间是否留白得当。建立“首演前十问”与“复盘三表”(问题清单、改进方案、责任到人),把反复打磨固化为常态。

第三,叙事上“小切口讲大主题、真情感担大道义”。要在真实、鲜活、可共情的情境中展开表达,避免空喊口号、堆砌符号。可以用一个家庭的离合、一段通信的往来、一处地标的变迁,勾连家国命运、时代洪流,让观众在细微处见宏大、在平实处见崇高。

第四,形式上守正创新、弘雅避俗。在尊重艺术规律的前提下,探索戏剧、音乐剧、舞蹈诗、合唱与朗诵的跨媒介融合,适度运用影像、多媒体与数字技术,增强叙事的空间感与层次感。同时警惕“短视频化”带来的快餐审美,坚决不以噱头取代内容、不以炫技掩盖真情。

实践证明,只要思想与技艺同频、细节与情感同向,校园也能创作出具有专业水准与时代温度的红色佳作。近期,在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得舞蹈类一等奖的《共潮生》就是范例。该作品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为意象,把海洋的浩瀚与血脉的绵延有机结合。

编导以群舞勾勒潮汐的起伏,以队形的流动组织叙事节奏,地面翻滚与腾跃象征暗流与波峰,披风道具在手中与空中转换,既是温润的乡音,又是翻涌的浪花。一对隔海相望的兄弟成为情感支点,肢体语言在克制中饱满,既写分离之痛,又写牵挂之深。高潮处红色围巾的递相,象征血脉相连、命运与共;《我的中国心》旋律的进入,不是喧宾夺主的铺陈,而是水到渠成的情感催化。作品以“海”为喻,以“情”为核,以“技”为笔,做到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显示出校园创作完全可以以专业能力致敬崇高理想。

为把“质感”落到日常,还需完善体制机制。

其一,构建“工作坊-小创-大戏”的梯度孵化链,让学生在不断试错与改进中成长;其二,完善“导师制+同行评议+社会观众测评”的多元评价,既看专业也看传播,既评技术也评价值;其三,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动大中小学校与地方文艺院团、博物馆、党史馆等单位共建实践基地,让课堂延伸到社会大课堂;其四,健全“文化与伦理”规范,尊重历史事实、尊重人民形象,反对庸俗化、娱乐化。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真正的“质感”,从来不是“情怀”替代“功力”。红色题材关系信仰与价值,更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来托举。唱要准、说要清、跳要稳、演要真;一字一句、一招一式都须经得起“专业的挑剔眼”和“群众的真眼泪”。只有把敬畏之心、求是之心、匠人之心融为一体,才能把红色题材写活、演实、唱响。

校园红色艺术创作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使命。摒弃形式主义,回到艺术规律;坚持价值引领,坚守专业标准;在“思想的高度”与“技艺的厚度”上同时加码,把“质感”贯穿选题、打磨、呈现、传播的每一个环节,红色作品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化作向上向善的内在力量。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教师)


(责任编辑:魏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