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告别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出发” 这场高峰论坛上有何亮点?

2020年10月20日 17:58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怀化10月20日讯(记者 魏金金 王中强)10月17日是第七个国家扶贫日,也是第二十八个国际消除贫困日。这一天,“2020告别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出发”第五届特色文化产业高峰论坛在湖南怀化成功召开。来自特色文化产业联盟、教育部非遗(文创)联盟与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等单位的80多位专家和十八洞村等基层代表齐聚在此,共同探讨交流脱贫攻坚与特色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开幕式上,怀化市市长雷绍业介绍,怀化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丰富的各类特色文化资源,已经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成为怀化转型发展、对外开放的新支撑、新动能。希望参加此次高峰论坛专家学者畅所欲言,为推动怀化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献计出力,怀化将以这次论坛为新的起点,乘势而上,充分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做强做大做优地区文化产业。

  怀化作为武陵山片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长期以来与湖南大学保持着深度合作。湖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汪卫斌在开幕式上介绍了学校定点扶贫的实践经验,并强调要集聚和发挥高校学科优势,联手打造高校非遗(文创)扶贫新品牌,推动建立贫困地区非遗传承与创新平台,共同为决胜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做出新的贡献。

  怀化市市长雷绍业现场致辞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摄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视频发言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在视频发言中谈到,中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告别贫困。中国实现脱贫攻坚,不仅是中国人民创造出来的伟大事业,也是中国人民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在陈文玲看来,在脱贫攻坚事业进程中,文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几千年文化浸润之中所形成的包括家国情怀、天人合一、勤俭节约、量入为出、兼收并蓄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发展。中国力量的背后实则是深厚的文化力量,“四个自信”的根基归根到底是文化自信。这些年来,国家扶贫事业的发展进程,其中也有通过中国宝贵的文化资源创造市场、创造价值、创造财富的过程。尤其对于很多农村而言,这些地方拥有丰富的乡村特色文化,一部分贫困村就是通过文化复兴、文化挖掘、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发展走出了贫困,变成了若干个美丽乡村与特色旅游小镇。“我们要把振兴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新时代文化和扶贫工作结合起来,这将会产生非常大的爆发力。更重要的是,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是中国脱离精神贫困的强大力量源泉。”

著名经济学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秘书长范恒山教授视频发言

  著名经济学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秘书长范恒山教授则从当前脱贫攻坚实效、后续扶贫工作推进及文化在改变贫困地区发展中的突出作用等三方面切入,并进行前瞻研判。范恒山教授谈到,这些年全国上上下下都在努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通过走村串户,摸清底数,建档立卡,制定规划,明确目标,建立中央统筹机制,出台产业扶贫、易地搬迁等相应举措来解决脱贫问题。当前,我国的脱贫攻坚事业取得重大成就,从2012年至2019年的短短7年内,中国的贫困人口减少了90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降至0.6%。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规定的“在2015年前,将极端贫困人口数量减半”的国家。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中国的扶贫成绩为世界所瞩目,被全世界所称道。

  今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完成,并不意味我们扶贫攻坚、推进贫困地区发展的任务已经完成。脱贫攻坚的任务是阶段性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还会出现一些收入相对较低的人群。所以,不断提高相对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解决部分人的相对贫困问题,仍将是我们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所要面临的重要任务。范恒山教授认为,文化既是发展的条件,也是发展的手段。在下一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推进相对贫困人口进一步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文化与文化产业都将始终扮演重要角色。与此同时,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要注意结合实际,充分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文化元素的培育,进一步拓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产业;第二,文化产业应该与生态产业、旅游产业、美丽乡村等产业有机融合,这些都将为文化的发展开辟一些新的天地;第三,文化发展要借助一些载体从而实现做大做强,比如将文化发展融入到特色小镇的建设之中。所有的特色小镇都需要文化做支撑,怎样把文化聚力到特色小镇之中,同时把它上升到一个多元的、附加值高的文化产业门类,这一点需要借助好田园综合体、园区建设等相关的载体;第四,文化还应该与新科技进行有机结合,用数字技术、数字创意等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赋能,这样不仅能够开辟一些新型文化产业门类,也能大大提高产业附加值,同时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熊澄宇在“关于文旅融合的若干思考”的主题发言中表示,文旅融合的维度涉及可视可触的物质符号体系、可知可感的精神价值体系、规范行为的社会制度体系、地域特征的综合文化形态、科学生产力与文化生产力等;文旅融合的评估则可概括为“三生有幸”,具体包括生产、生活、生态等三个层面。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导范玉刚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物质上的脱贫,更是一种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的成长,是中华文明跃升中的里程碑。它贡献给世界的不仅是贫困人口如何脱贫的“中国方案”,更是一种精神文明意义上对个人自由发展的引导和意义感的提升,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创造和精神风貌,对于全球治理特别是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战胜新冠疫情,重构世界文明秩序有着不可尽述的价值。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导范建华在关于“巩固精准扶贫成果,走反贫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演讲中谈到,如何有效巩固脱贫成果,维持反贫困工作的可持续性,将成为后脱贫时代面临的重要任务和挑战。后脱贫时代,要坚持乡村振兴战略与反贫困相结合,将扶持与乡村产业振兴相结合,人才帮扶与乡村人才振兴相结合,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实现反贫困可持续发展。这其中包括合理开发自然生态资源,打造乡村休闲(生态)旅游产业与大健康产业;充分利用民族民间手工技艺,打造乡村特色工艺产业;科学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传统村落等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打造以民族风情村、历史文化名镇(村)等为旅游产品的乡村文化旅游产业与旅游演艺产业等。

  围绕“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内涵建构与模式创新”,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傅才武强调,文旅融合的新业态,要注意打造好由物质形态文化空间与在地历史人文遗产、现代生活场景构建的富含象征意义系统的有机组成的文化空间。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季铁则以“为地域振兴而设计”为题,分享其对于设计扶贫的探索经验,“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我们最大的感悟是需要坚持‘在地、在场、在线’。“所谓的“在地”是指因地制宜,发现每一块土地的“风景”,从“人文、物语、社区”等不同的角度理解地方自然、生态LOCAL 与文化资源,搭建乡村振兴知识平台;“在场”是指身体力行,以设计的力量驱动地域再生的内生动力,有效联结内外部资源,形成互动赋能、融合创新的文化、产业和公共服务体系;“在线”是指民心相通,以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式创造更多共享与对话的机遇,在互学互鉴的过程中构建全球化的市场与文化传播体系。

  在上午的活动中,针对“告别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出发”这一讨论主题,原中组部干部局局长、西促会专业委员会副主席刘晔华,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曹三省,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康化,十八洞村代表隆吉龙,贵州省文旅厅市场处处长丁凤鸣,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程智力,陕西省社科院文化与历史研究所所长王长寿等数位嘉宾,分别结合各自工作实践与经验,围绕脱贫攻坚的经验、文化扶贫以及设计在文化产业中的角色等内容进行深入的探讨,并提出诸多具有前瞻性的观点。

  下午,活动同期举办了优秀论文分论坛、设计非遗线上分论坛、告别贫困奔小康经验交流分论坛。期间,专家学者们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对《由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脱贫村空间再生产研究》、《后疫情时代文旅产业升级与突围》等优秀论文进行点评;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张朵朵以《为发展而设计:能力方法视角下的乡村手工艺振兴》为题,以湖南大学“花瑶花”非遗扶贫项目为例,分析了设计创新激发手工艺人能动性,赋权于当地人的过程。

与会嘉宾合影留念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摄

  闭幕式上,在原文化部产业司巡视员施俊玲的主持下,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导齐勇锋对此次大会作了总结发言,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宣读中华小康鼎倡议书,倡导全球华人携手同圆“千年小康梦”,共铸“中华小康鼎”。此外,现场还举办了国家线装书局出版小康赋文集签约仪式等活动。

  “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成果展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摄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本次活动的重要考察板块,与会嘉宾一同走访了通道县牙屯堡镇文坡村、坪坦乡皇都村,考察中国侗锦传承基地和“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基地。据悉,“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由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和湖南省工业设计创新平台牵头组织实施,主要致力于传承、挖掘侗文化内涵,丰富侗族地区旅游业内涵,提升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

    本次活动由中国传媒大学、湖南大学、湖南省怀化市经济开发区、中国民族节庆委员会等单位共同发起举办。

(责任编辑:李冬阳)

最新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