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2月18日,人类历史上首次邮政飞行在印度悄然出现。之后不久,英国人格雷厄姆?怀特驾机在伦敦和温莎之间进行了多次尝试。
1918年4月至11月,两架经过改装的汉德利? 佩奇0/400轰炸机在法国加莱的马赛斯和英国的肯特郡之间,累计运送了1800名平民。尽管这还不算是定期的航空运输,但却开创了世界航空客运的先河。飞机从此不仅可以用来打仗,也能用于运输。
1921年,英国皇家空军利用DH-9A轰炸机的改型投入中东航空邮政业务,而帝国航空公司则负责开拓东南亚航线。
中国民航的起步其实一点也不晚。1919年3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在交通部设立了航空事宜处,它是我国最早的民航管理机构。北洋政府购置了“大维梅”和汉德利?佩奇0/400两种飞机,改装成中型客机。次年5月7日,一架改型的汉德利?佩奇0/400飞机(“京汉号”)投入试航。至此,中国第一条民航航线诞生。
1919年,德国容克飞机公司研制了F.13型低单翼单发小飞机,这种全面采用波纹硬铝蒙皮的多座飞机是航空史上第一种为民航设计的飞机。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这一年,普兰特尔教授关于厚翼的理论对航空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他认为,厚翼型和钝圆翼前缘可推迟气流分离,给机翼留出可贵的内部空间。这一理论导致后来“干净单层机翼布局”的推广和上世纪30年代一大批优秀厚机翼单翼客机的出现。
美国航空咨询委员会在1935年前后推出了百余种优秀翼型,最大升力系数比10年前增加了8%,最小阻力减少20%。与此同时,形形色色的增升装置得以应用,尤其是后缘襟翼明显改善了起降性能。
航空科学家们在那个特殊的黄金年代里,开发推广了诸如应力蒙皮、全金属构造、单翼布局、可收放式起落架、埋头铆钉、变距螺旋桨、机翼增升装置、层流翼型等一系列新技术。
1923年,第一条设有灯光标志的航路在芝加哥到夏延之间铺设成功,它使得美国邮政总局充满惊险的夜航得以实现。美国的航空运输是从邮运开始发展的。二战前夕,邮航已成为美国航空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从而使美国率先建立了能够自负盈亏的商用航空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民航诞生。起初,民航飞机几乎全部来自退役的军机。原来的炸弹舱塞进几把藤靠椅,就成了客舱。欧洲的一些大都市开始铺设简易机场,富人们三三两两坐着马车来到机翼下,然后换上航空公司提供的厚重的皮袄,勉强挤进座舱。敞蓬飞机根本谈不上舒适与安全,留给人们的只有冒险和刺激的体验。
20世纪20年代,客机的代表作应该被提及的至少有:容克G24、福克5-AT、福克F.VⅡb/3M、福特“三发”、波音80……它们多为5至30座级,用木质层压木板或波纹硬铝板做蒙皮,采用双发、三发或四发单翼气动布局。这一时期,一些国家还研制了不少大型水上飞机作为远程客机。
1930年,波音航空运输公司推出第一批航班服务生,她们都是受过培训的护士小姐,这成为后来的“空中小姐”的前身。当时,人们单纯地认为,让护士服侍空中乘客再适合不过。
1933年,波音飞机公司研制出集先进技术于一身的波音247旅客机。它干练的外形和双发低单翼布局,一度成为民机领域的标杆,甚至被誉为真正的现代化客机。但好景不长,时隔两年后,出现了道格拉斯飞机公司的名作DC-3。DC-3的油耗竟然要比前辈福特“三发”低40%,仅此一项就足以令航空运输业欢欣鼓舞。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DC-3赢得世界上第一种能盈利飞机的美誉,获得了大量定单。DC-3连同它的军用运输机胞泽C-47,几乎垄断了当时的飞机市场,成为历史名机中的翘楚。
二战前夕,全美75%的空运量是由DC-3(或C-47)完成的。欧洲曾经引以为傲的机型,如“大商船”、DH66“大力士”、汉德利?佩奇HP42……在DC-3面前只能相形见拙。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在1930年代后期,出现了另一个经典之作——容克Ju.52/3m,它后来成为二战中最成功的军用运输飞机的先驱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