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航空产业 > 正文

《大飞机》:坚持源于热爱

——访中国商飞公司海外专家李政德
2014年12月25日 14:22   来源:《大飞机》杂志   夏喻

  李政德

  中国商飞公司主管工程师

  北研中心气动研究团队研究员

  美国斯坦福大学气动力外型优化及反设计专业博士,2009年进入德国宇航中心(DLR)工作,负责空客公司空气动力外形反设计工具研发。现任中国商飞公司主管工程师、北研中心气动研究团队研究员,负责中国下一代大型民用客机的机翼气动设计及优化和自然层流机翼气动设计项目研究。

  2010年,对已在欧美求学、工作十几年的李政德来说,是生命旅程中里程碑式的一年。这一年,他放弃了一份在外人看来兼具高薪与潜力的工作,怀抱着对大飞机事业的满腔热情踏上了归国之路,成为中国商飞北京民用飞机技术研究中心的一员。

  四年过去了,这位海外专家依然怀抱着自己最初的“大飞机梦”,在中国民机产业发展的广阔版图中描绘着属于自己的天空。

  难得的机会

  “加入中国商飞公司,对我来说是一个梦寐以求的机会。”提起自己当初选择到商飞创业,李政德始终把“机会”二字挂在嘴边。在他看来,这是他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机遇。

  这位出生在宝岛台湾的海外专家年纪不大,讲话有着宝岛人特有的温柔和善,却又处处彰显着自己的严密逻辑与专业水平。高中时,李政德就独自赴美求学,一待就是十几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气动力外型优化及反设计专业博士时,他被导师推荐到德国宇航中心(DLR)实习,因为优异的表现,毕业后就顺利留下任职工程师。

  优渥的薪水,安逸的生活,良好的工作环境,有潜力的职位……在旁人看来,这是一份贴着许多美好标签的工作,然而,没过多久,李政德却作出了一个令人大跌眼镜的决定,辞职回国。

  原来,他的一位斯坦福大学校友告诉他一个消息——中国正在自主研发大型民用客机,而主导这个项目的正是刚成立不久的中国商飞公司。李政德坦言,一开始,听到中国商飞公司这个名号,并没有多大反应,对于这个公司的背景,自己也是一头雾水。后来,听了友人的介绍,查阅了一些资料,才发现这是一个发展潜力很大,甚至可以说是将要创造历史的项目。

  回想当初自己的决定,李政德说:“我们都知道,民用客机发展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一直是欧美国家占主导地位,无论是技术还是其他方面,他们都已经趋于成熟,所以如果我留在欧美发展的话,也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求发展。”然而,中国商飞公司的出现弥补了他想“创业”的梦想,“这是中国首次集结了这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发展飞机项目,在整个亚洲都是比较少见的。对我来说,这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为中国大飞机的发展出一份力”。

  在李政德看来,这样的机会求之不得,而已经离家十几年的海外游子,也很渴望回归,回到离家近的地方开始新的人生旅程。

  但是,回来的路并不一帆风顺,母亲的劝阻成了最大的问题。李政德说,因为自己已经在国外生活了那么多年,很多生活习惯、行为方式都已融入了西方社会,母亲担心个性直率的他不能很好地适应国内生活,觉得还是欧美的工作环境更适合他。

  母亲的担忧不无道理,但李政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厌其烦地向母亲介绍中国的大飞机项目和中国商飞公司的相关情况,让她深入了解中国发展大飞机的坚定决心,这对自己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他对母亲说,同样是炎黄子孙,他更希望将自己的所学所得用于中华民族的百年“大飞机梦”中。儿子的一番话深深打动了母亲,2010年底,带着母亲的支持与鼓励,李政德正式加入中国商飞公司,成为北研中心气动研究团队研究员。

  创新 创业 创造

  加入北研气动研究团队后,李政德很快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中国下一代大型民用客机的机翼气动设计及优化和自然层流机翼气动设计项目研究中。

  2010年,作为国内民机预研工作主体的北研中心还处于初创阶段,各方面经验、资源、基础都十分薄弱,尤其在大型客机设计能力建设和关键技术攻关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等待解决。

  “我刚回到国内的时候,就意识到必须尽快开发建立我们自己的气动设计和计算工具链条。”李政德发现当时北研的机翼设计工具链还不完善,从几何建模到网格生成,再到气动分析和优化的过程中,经常得从一个软件中导出数据,将该数据进行相应处理后,再导入另一个软件做下一步计算分析,这样的科研条件根本无法保障研发设计工作的正常开展。“气动专业设计论证离不开大量的数据支持,如果大量的数据在断档的工具链条中进行计算,既费时费力,也会影响计算结果。”

  在国外,气动设计软件和计算工具链条的建立研发,并不是气动设计人员需要操心的工作,因为经过多年的发展,他们早已拥有了一套完整成熟的软件及工具。

  但在一切从零起步的北研中心,这成了李政德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然而,这些工具中的商用软件可以买到,但自主研发的软件却无从购买。“既然买不到,我们就自己开发。”这些困难并没有困扰这位跃跃欲试的海外专家,相反,他将此看成了一个能充分证明自己的机会。他笑着对记者说:“我来到北研中心,不就是为了将自己的所学所得贡献给我们的大飞机事业吗?”

  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李政德与气动团队一起,全身心投入到气动设计软件和计算工具链条的研发中,经过几百个日夜的努力,编制了一系列自动化计算流程,同时还梳理了翼身组合体气动设计方法及流程,开发了机翼压力反设计、气动-结构综合分析及优化等程序。完整的自动化计算流程,大大缩短了设计周期,也为北研中心下一步气动专业设计论证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致力于一些基础工作,李政德还十分关注前沿科技的探索,自然层流机翼气动设计是他的另一个攻关项目。“如果一架飞机实现搭载50%的层流机翼,全机阻力可以降低约10%,将可能为航空公司每年节省数亿元的燃料费用,这是一组非常惊人的数据。”李政德介绍说,层流机翼比现有机翼设计更轻、更光滑,可使气流在机翼的更大部分上保持层流状态。这种机翼能够大大降低全机阻力,因而能节省燃料,并降低飞机飞行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目前,空客公司已下定决心,出巨资与多家欧洲航空研发设计机构一道联合研制层流机翼项目。

  在李政德的理念中,虽然我们和老牌航空制造商在传统航空研制方面差距很大,但在层流机翼方面,我们和西方的相对差距并非无法追赶,他说,我们要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创造自身的专项优势。

  李政德身上的这种“创新、创造、创业”的精神与中国商飞公司提倡的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在他身上,我们仿佛也感受到中国民机产业正披荆斩棘、脚踏实地向前迈进。

  坚持源于热爱

  在短短的一个小时采访中,记者发现,一提起“飞机”,这位看上去温文尔雅的专家显得十分兴奋,用他自己的话说,对大飞机这个事业,绝对是“真爱”。

  “记得小时候,第一次在电视里看到人类可以到月球上,就觉得好神奇,也许在那时候就已经埋下了探索天空的种子吧。”李政德笑着跟记者谈起自己从小的飞天梦。读大学后,他坚持自己从小的心愿,选择了与飞机设计相关的专业。

  如今,在中国商飞公司已经度过了四年,同时期来的一些海外专家因为种种原因选择了离开,但是李政德依然坚持着自己最初的梦想,依然一如既往地与自己的同胞们为中华民族的“大飞机”梦打拼着。

  与他共事的团队成员告诉记者,李博士有一项非常有名的爱好,就是阅读跟飞机、跟专业有关的各种论文、著作、资料。只要一有空余时间,大家就会发现,他手上拿的,目不转睛盯着的除了论文还是论文。有时候研究论文入了迷,还经常忘记跟远在上海的女友通电话,对飞机的“热爱”程度可见一斑。

  李政德的坚持也深深地打动了母亲。现在,每次回家,母亲都会叮嘱他要努力工作、尽职尽责。“母亲、女友的支持给了我很大的动力。”李政德笑着说,“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一定会珍惜中国商飞公司为我提供的广阔平台,坚持自己对飞机的热爱,与所有同胞一起见证中国大飞机飞上蓝天。”

(责任编辑:缪杰娴)